第一千零三十七章南迁迫在眉睫(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陛下此举正合天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大明大势,已至此步,岂能因循守旧?
若是陛下不速速决断,日后定有噬脐之忧啊!
更何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陛下可有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也!”
朱由检环顾四周,见无人,这才向李明睿吐露了他的心声:
“朕有此志久矣!”
李明睿大喜,果然大家是一路人呐。
他又听崇祯说道:
“只是朕苦于无人出面提及此事,故而一直推迟到今天。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
李明睿连连点头。
自是明白陛下是好面子的,这种事绝不能是皇帝主动提及南迁。
南迁如何操作是个难题!
要把宫廷与政府迁往南京,到底不是搬家那么简单。
崇祯仔细地询向中途接济等具体事宜。
李明睿胸有成竹地回答:“不如四路设兵,山东、宣府、河南,此陆路也。
登来海船,通州运河,此水路也。
陛下须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日抵淮上。”
崇祯听了表示同意,再次叮嘱:“好,千万要记住此事不可轻泄。”
李明睿见皇帝已经应允,希望从速行动:“陛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臣的谋划必然不敢泄露,但求圣断,陛下但出门一步,龙腾虎跃之间,不过辗转之间就把天下运势再次握在手中。
若是孤坐北京,坚守危城无益也,更无益于大明天下,无益于祖宗社稷!”
朱由检颔首退回内宫,命近侍在文昭阁赐宴招待李明睿。
他手里还有洪承畴十几万人马。
一旦南迁,这些人马必然会放弃守宁锦。
但贺今朝称王一事,始终是压在他头上的一颗滚石,说不定就什么时候落下来了。
尤其是崇祯心里有这个意思,就想着立即南迁。
从山西到京师来的路太近了,而且十分的空虚。
他一会幻想大同、宣府等地的士卒会挡住贺今朝的进攻。
一会又万分懊恼的认为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明军在驻守,贺今朝会毫无阻力的直接进入京师。
就如同高迎祥对他所言的那样,贺今朝会把他从皇帝的宝座拽下来,并且也千刀万剐之类的。
当年他还嘲笑高迎祥一个反贼也配说那种大话,可现在看来着实是难受。
一会他想着洪承畴在辽东大获全胜,自己就有了翻盘的机会。
一会又觉得洪承畴被清军斩杀,落得大败,关锦防线全都丧失。
故而崇祯此时的压力极大,甚至开始仗责一些犯错的太监了。
大环境太差了,总是遭不住个人的胡思乱想。
午饭后。
崇祯继续和李明窨商谈南迁问题。
这种连续召见个别大臣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可见在崇祯看来南迁之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能以寻常惯例对待。
双方一直谈到黄昏时分,崇祯稍微歇息,命近侍在外室赐茶。
到了夜间,崇祯感到关于南迁还有不少问题要商议,又破例在内殿召见李明睿,两人仅隔一个御桉,相对促膝而谈。
“卿奏(南迁)事,即欲行之,谁可接济?
途间用何等官领兵措饷?
驻扎何地?”
李明睿稍微思考这三个问题回复道:“陛下,济宁、淮安皆是要地,不可不设官,须择重臣领兵,预为之防。”
崇祯颔首:“需要何等官衔?”
“该是户兵二部堂上官。”
“此时兵在关外,大将俱在辽东,调遣甚难,奈何?”
“近京八府尚可招募。
陛下此行,京师须人料理,关外兵不可尽撒,尤其是辽东军将不可轻调,惟有在公侯伯及阁部文武大臣试其才能,再秘密遣之。”
听到这里,崇祯又放松了许多。
朕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勋贵可以用。
毕竟大明要是亡了,这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也就没了前程,贺今朝那种人根本就不会养着他们。
故而崇祯对于南迁之事,还是极有信心的。
此外双方还就大明的财政等有关问题谈了谈。
到召对结束,李明睿出宫时,已经二更时分了。
再加上崇祯的第一宠臣,杨嗣昌也极为赞同南迁。
留锤匪与清军争夺北方,叫他们相互厮杀。
大明在南方养足力气,等他们决出胜负,想必那个时候,他们也就能编练出许多的士卒。
在杨嗣昌看来,无论是锤匪贺今朝还是清廷皇太极,这两方都比较能打,只要没有大明在中间搅和,他们短时间内谁都奈何不了谁。
想想大明之前几十年都没有剿灭建州女真,且让他们越做越大。
贺今朝想要短时间平定北方,把关外的清廷消灭,短时间根本就不可能的。
大明到了今天的地步,已经掺和不起了。
索性就失地存人,让两方实力强大的去互掐,如同辽金一般,双方损失必然惨重。
这便是杨嗣昌在战败当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大明皇帝与大臣从早到晚秘密商谈南迁,实在是反往常惯例的非同寻常之举。
正如他向李明睿透露的那样,他有志于此久矣!
崇祯是急于南迁的!
在他看来,对于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