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把你后路给锤没喽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把你后路给锤没喽(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大家当大明的官都是来挣银子的。  

可不想银子没挣多少,反倒把自己命赔进去。  

上朝后,朱由检向阁部大臣痛哭流涕地表示:  

“朕还要督师,以决一死战,即身死沙场也在所不惜”时,大臣们争先恐后地愿意代帝出征,没有一个人提出南迁。  

崇祯无可奈何地把南迁之事搁置下来。  

大臣们寄希望于已经出征的李建泰,但等来的却是李建泰请求南迁的奏疏。  

李明睿当即抓住机会向皇帝上书,同意李建泰的主意。  

可一帮文臣御史全都炸了锅。  

他们说二李简直是大明的罪人,坚决不能迁都。  

君不见大宋迁都之后,南宋皇帝昏庸无道,只能被灭,大明绝不能向大宋学习。  

从国家大面说道了个人问题,二李遭到了严重的攻击。  

李建泰他早就投降了锤匪贺今朝,枉费陛下对他的信任,如此烂人怎么能代替陛下呢,就该千刀万剐。  

至于李明睿,则是抓住他在家中养了“四面观音”和“八面观音”的事。  

这种就相当于肉身菩萨布施的那种。  

李明睿喜欢蓄养妓子,被他给公车私用了。  

(后来他的“观音们”被人借花献佛送给吴三桂了)  

御史等人抓住李明睿品行不端之类,如今又蛊惑君王,一看就是秦桧的面相。  

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  

“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李明睿不服!  

明明陛下都赞向南迁,却被诬蔑为“邪说”,但他又不能“轻泄与皇帝之间的秘密”。  

你们这帮狗东西,没本事去对付锤匪与鞑子,全都让皇帝不要跑路等死?  

李明睿只得上疏委婉的申辩。  

臣劝皇上亲征,非臆说也。  

此皆圣帝明君不忍天下之安危,冒白刃犯锋镝,身先士卒。  

今日臣之进言为亲征也,而诸臣妄意为南迁。  

李明睿的意思是,就好比皇帝被“野人”抓走了,就叫北狩。  

故而此时陛下绝不是逃跑,而是想要南下亲征!  

大明皇帝朱由检转进千里,虎踞南京。  

他是要亲自率领中原将士,去斩杀张献忠那个掘了大明祖坟的贼子,绝非南迁!  

退一步说就算陛下发策南迁,也是当今最好的策略。  

唐时再迁再复,宋室一迁南渡,传国一百五十年。  

若唐宋不迁,又何有灵武(李亨)恢复?  

又何有百十年之国祚?”  

李明睿讲得头头是道,南迁之后大明才有中兴的希望。  

朱由检心里也明白李明睿与光时亨孰是孰非,但是他顾虑到光时亨的谏阻已经在外廷引起反响,必须认真对待。  

他召见光时亨,当面训斥他:“蛊惑邪说,却专攻李明睿是为什么?你们显然是朋党。”  

不等光时亨辩驳,直接下旨:“光时亨阻朕南下亲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  

南迁毕竟是摆脱及及可危的困境的唯一选择。  

有人问皇帝南迁与太子监抚南京(即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哪种做法比较方便?  

李明睿则是回复,太子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不如陛下更为方便。  

李邦华吸收李明睿的见解,并参以己意,向皇帝呈上秘密奏疏,针对大明“河决鱼烂”的危急形势,提出应急方案。  

“派遣太子抚军陪京(南京),号召东南,共图灭贼。”  

崇祯看了李邦华的长篇奏疏,赞叹不已。  

他兴奋地把疏稿放在袖中绕殿而行,以至于把疏稿纸牍揉得破烂不堪。  

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求先护送太子抚军江南,遭到给事中光时亨的激烈反对:  

“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  

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所谓灵武故事是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成都.太监挟持太子李亨前往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现在光时亨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指责倡言奉太子南下的大臣有拥立太子架空皇帝之嫌。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吓得范景文等大臣张口结舌。  

崇祯打破沉默,询问诸臣有何战守之策,众臣一片沉默,无话可说。  

毕竟要办法我没有,但你有什么办法,我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就在沉默当中,皇帝以及诸多大臣收到了督师吴生送来的消息,他与锤匪贺今朝在河南大干一场。  

贺今朝亲自领兵南下湖广了。  

那还南迁个屁啊!  

幸亏没有南迁,否则皇帝到了南京屁股还没坐稳,一下子就成了贺今朝的俘虏。  

属实自己个把自己个给送上去了。  

贺今朝一下子就把崇祯的退路给锤没了,叫你只能老老实实待在京师。  

谁都想着贺今朝会出兵山西先攻京师,由北向南打。  

结果贺今朝偏偏就不来京师,直接南下湖广,想要打下南京!  

谁能提前预料到那个小驿卒会做出这种计划来?  

满朝公卿,没有一人。  

一时间满堂之人更是没有人说话。  

其实有关西北锤匪贺今朝的事情,大明的有志之士早就讨论过。  

许多山陕川蜀籍的官员催促阁臣们想想办法。  

但是周延儒却说有什么办法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