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九百三十四章招抚并用

第九百三十四章招抚并用(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只要招抚了这个实力最强悍的,其余反贼如何能不投降?  

到时候全部驱赶到四川去与贺今朝打生打死,所以自是把这个功劳上书。  

尤其是张献忠在他军师的谋划下,还懂得了些许官场规则。  

自是要派人给熊文灿送去一批珍宝,以此来拉进双方的关系。  

熊文灿更加开心,既可以搞定荡平之功,今后还能继续有如此进项。  

熊文灿本人是没啥作战本事的,当初完全是被崇祯派来的太监给架在话头上。  

就在崇祯为贺今朝入川大为恼火的时候,也接到了五省总理熊文灿的上书。  

当他听闻张献忠请求招抚的时候,心里止不住的想要宰了这个人。  

但目前的形势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挖掘了他祖坟的主要凶手之一。  

在与张献忠这个小贼周旋,那大贼头贺今朝就要全占四川了。  

特别是当他听到锦衣卫传来,傅宗龙避战,贺今朝已经全占整个成都府,俘虏蜀王。  

傅宗龙拱手相让整个四川,就是为了不被贺今朝所杀等谣言。  

就算不是真的,但傅宗龙避战这件事是跑不掉的。  

要不然消息不可能迅速传到山西,定然是贺今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所以才会大肆宣扬。  

让山西的反贼尽管放心。  

此等谣言不会无根萍就传出来,傅宗龙作战不力,导致今天这种局面,崇祯恨不得立即派遣锦衣卫去四川把他抓回来关进诏狱里问罪。  

还有监军邵捷春,他是做什么吃的?  

亏得朕对他极为放心,可还不是让贺今朝那个小驿卒钻了空子?  

杨嗣昌却对这种谣言不去理会,只能说明傅宗龙让贺今朝无从下口,才会选择不远千里的来京师附近传播谣言。  

毕竟傅宗龙的求援信,以及贺今朝大破四川的谣言也就前后脚到的。  

除了贺今朝之外,谁会闲的传傅宗龙的谣言?  

按照官场的旧历,山陕之地皆是无人愿意去当官。  

如今贺今朝入侵四川,朝廷的官员除非脑子有泡,才愿意去四川当大官呢。  

故而杨嗣昌极力解释这定然是锤匪贺今朝派人散播,就是为了迷惑皇帝的。  

崇祯当即就反应过来了,极为暴躁的反问杨嗣昌,你就觉得朕是那种容易上当的人?  

那贺今朝在四川大杀四方,傅宗龙毫无办法是不是事实?  

杨嗣昌只得先赞同崇祯,然后才解释,说傅宗龙是为了把贺今朝困在四川,故意示弱。  

只有这样,才能让贺贼长久的远离山陕之地的老地盘。  

到时候朝廷大军入川,再那堵死贺今朝。  

崇祯这才收了自己的暴脾气,表示赞同。  

他就喜欢杨嗣昌这种什么事都能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温体仁那种陛下什么事都自己做主。  

虽然第二种的感觉更爽,但总得有个人出主意不是?  

“那你的意思是同意招抚张献忠,调洪承畴去入川围剿贺今朝?”  

杨嗣昌没有立即回答。  

得益于他那个好爹杨鹤招抚失败的经验,他是不相信招抚的。  

故而他再次上奏道:“陛下,当让总督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毕竟前方战机一触即发。”  

崇祯处理这么多年的朝政,对于大臣话里的意思,他是能明白。  

杨嗣昌没有直接表态,就是在拒绝。  

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做什么?  

还不是让他把张献忠等人全都给宰了。  

指定不能招抚!  

或者说主张以招抚为幌子,把张献忠这群贼寇全都暗中宰了。  

洪承畴这招玩的经验极为丰富。  

崇祯下意识的觉得不妥,反驳道:  

“岂有他来降,便一味剿杀之理,今后岂不是让天下人觉得朕说话是在放屁一样?”  

天子的话,当然是一言九鼎,如何能说了又改?  

杨嗣昌咽了咽口水,把话憋回去了。  

所以他才想要让洪承畴全权处理此事,事的洪承畴办得,骂名自然是由他背。  

此事当然与皇帝无关!  

至于跟反贼讲什么信誉,他们根本就没有信誉。  

先前冬天偷渡黄河,再加上陈奇瑜的招抚,哪一次他们讲信誉了。  

不管你说什么,张献忠之流都在拿你的话当放屁的。  

如此清醒的认知,杨嗣昌自然是觉得眼前的皇帝是没有的,故而只能把真话给咽进去。  

“陛下,洪承畴在前方战事才更清楚情况,且熊文灿虽然有些本事,但才能不如洪承畴。”  

杨嗣昌再次拱手道:“臣私以为,还是由洪承畴处理此事。”  

崇祯也开始变得迟疑起来,在剿抚当中举棋不定,若是招抚了张献忠,催促他入川绞杀贺今朝,官军在后督战,也能让他们杀出真火来。  

再加上原先反贼高杰、刘国能都在对待朝廷反贼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挥挥手,让杨嗣昌下去,他要好好思考一二。  

但是随着前方太监刘元斌的返回,极力劝招抚张献忠之类的,好处极大。  

到时候也能让贺今朝没有盟友,再加上张献忠嫉妒贺今朝,定然会为朝廷效力。  

用张献忠诓骗贺今朝,他们两方发生火并,朝廷大军坐收渔翁之利,那岂不是一战功成?  

关键是朝廷还不用出一文钱,就能办成大事。  

节约成性的崇祯被说动了。  

但是他在圣旨上依旧写着剿抚并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