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尽诛九族(3/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教授儒家的“四书五经”。  

这就是八股取士带来的效果。  

朱英另辟的科举之路,其实在原则上,也没有撼动八股取士。  

因为朱英给予的,主要是以吏为主,以生活,技艺为主。  

俸禄丰厚,但没什么权力可言,真正从官,还是得去学目前正统儒家学说。  

而朱元璋意识到,现在大孙所提出的低廉邸报,就是从更加深入化的角度,去控制整个大明百姓的思想。  

不仅仅针对于读书人,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中的关键,就是售价。  

大孙方才提出的邸报售价,仅仅只有三文钱一张。  

这个价格,哪怕是地主家的长短工,甚至包括佃农,都是能够买得起的。  

仔细想去,这些邸报作为书籍,甚至很有可能为更多的百姓,带来识字的可能。  

目前大明想要识字,书籍是不可避免需要购置的,但一本书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  

哪怕是最为启蒙的书籍,也是以贯钞计算。  

这就导致哪怕想要识字的百姓,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他们连看到字的几率都不大。  

邸报一出,这个概念就不同了。  

首先是邸报的上的内容,在百姓们去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一直深化,影响。  

后世有言,当一句话天天都被提及的时候,就会生生的刻在脑子里。  

这些因为邸报学习而有识字能力的百姓,他们对于整个大明的忠诚,将会变得非常之坚固。  

并且在往后不管是招收更方面人才的时候,培养起来也更为方便迅速。  

“办,必须要办,且不能小办,得大办,咱看呐,邸报这块,得形成章程,任何人都不得阻碍邸报的传播,要让这邸报,哪怕是身处边疆的百姓,都能拿到。”  

朱元璋想明白了,想清楚后,大声说道。  

这其中的一些东西,琢磨起来,完全是在不断的稳固整个大明江山,比之科举,更加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当大明有难时,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八面云从。  

如此民心,可堪大用。  

“大孙,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古往今来,天资聪慧者如过江之鲫,浩瀚无垠,可却从来没有谁,提出过真正的把控民心,而是防之又防。”  

“到了大孙这里,都玩出了这般花样。”  

朱元璋赞赏道。  

邸报很早就有了,在宋朝时候,就比较流行,但从来没有谁说利用邸报去影响民心。  

这样的思维角度,属实新奇。  

朱英笑了笑。  

这就是格局眼光的不同,在后世因为时代的推进,民智的开放,对于宣传极为重视。  

大明无独有偶,宋朝国弱,政策不行,底层百姓犹如牛羊,苦不堪言,即便有所影响也没多大用处。  

甚至皇帝的谕旨,连汴京都很难出去。  

且那个时候虽有活字印刷,但不受重视,包括现在大明的邸报,都不是印刷,而是以手抄为主。  

这就造成了价格的相差,只能在乡绅官员,勋贵大户之间流行起来。  

而蒙元,就更不用说了。  

入主中原,向来是以武力镇压为主,百姓们想什么,那些蒙古贵族会有人在乎?  

不听话,鞭打便是。  

奴隶还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对主人的不敬。  

直到大明,现在高产粮出,国库充盈,前有朱元璋义务教育的开办,现在朱英学堂的出现。  

加上活字印刷技艺的成熟,造纸业的兴盛,低廉的纸张价格。  

最后还得加上明代小说的兴盛,一大批以此为业的说书人出现,对于加强宣传的助力。  

等等一系列的条件极为具备,所以才能达成此事。  

换作往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难以办到。  

朱英做的,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合适的安排。  

“爷爷,大明的威严,在于强军,邸报只是辅助,所谓弱国无外交,想要大明长盛久治,以孙儿看来,还需是武力守护。”  

“因此邸报上的主流内容,孙儿当以为要宣传军人,传递保家卫国之理念。”  

朱英顺势说道。  

对于打压武人,在朱英的心中一直都是持反对的。  

自然从源头上来说,朱元璋的打压武人,并不是指整体军人,而是说大明的武将勋贵,兵权这些。  

朱英要做的是,塑造出真正的大明强军,有着自己思想的强军。  

无时无刻以守护大明安危为己任,哪怕是他们的将军,想要带头造反,也会被手下绑起来的那种。  

朱英现在创办的军事学堂,就是要大量的培养出中层军官,将大明将士的骨架支撑起来,削弱统帅的影响力。  

目前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  

地方上不说,至少京师周边,玄甲卫这里出去的将士,不断进入各个卫所,蚕食往前老将们的兵权。  

他们的进入,就好像一颗钉子,深深的埋了进去。  

若有卫所的指挥使,有什么图谋不轨的念头,势必难以达成。  

“保家卫国,好一个保家卫国!!!”  

朱元璋眼睛一亮,大声称赞道。  

在现在的大明,或者说包括从前,是没有保家卫国这个词的。  

听到老爷子的称赞,朱英也是一愣。  

这个在后世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在大明竟然没有吗?  

这倒是朱英不学无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