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五百六十章 皇嗣何贵重

第五百六十章 皇嗣何贵重(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宫内之人,堂而皇之给一个王妃拜祭。  

明眼人都会看出是皇帝授意,也是皇帝在向世人表明态度。  

嘉昭帝似乎看出了郭霖的疑惑,说道:“江陵张氏是大周望族,在江南颇有威望和影响,在士民之中有贤善之名。  

张家的嫡子刚身犯重罪,死于非命,张家贵为赵王正妃的嫡长女,也随之死得突兀,未免让人生疑,朕不想让皇家被人泼脏水。  

这事如果真是他做的,他可是办了一件蠢事…”  

等到郭霖出了大殿办事,嘉昭帝一人坐在御座上,看着案上堆积的奏章,心中涌起一阵浓重的疲惫感。  

往日被自己视为继统之人的长子,竟然会是这样一个人,他对这九五之位,觊觎之念如此炙热。  

为了保住未来的皇位,甚至不惜对结发枕边之人下手,他的心真就狠辣到这个地步?  

自己即便拥有了万里江山,可是后继之人,都是这等短视昏聩之辈,当真是失望之极…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凌晨天还没亮,贾琮便早早起身,五儿已准备好浴桶热汤,服侍他沐浴净身,又帮他梳洗束发。  

芷芍取了晴雯新作的一身湛蓝素袍,帮他穿束归置整齐,前后都看了一圈,都觉妥当才作罢。  

五儿一边帮贾琮梳理发髻,一边说道:“三爷,昨日我听西府出门采买的婆子说,这两日赵王妃去世,消息在城里传的厉害。  

还说…还说赵王妃之死,还与三爷有些关系,事情要是真这样,三爷还上门拜祭,那赵王会不会…,依我看还不如不去。  

贾家的爷们有人去了就成,二老爷或者宝二爷都成,干嘛三爷一定要亲自去。”  

贾琮说道:“以往可以这样,如今可是不行的,眼下我承袭了荣国世爵,是荣国府家主。  

赵王妃过世,朝中高管勋贵,四王八公,都会派人上门吊唁,贾家如果只让老爷或者宝玉出面,我这家主却偷懒,未免太不恭敬赵王毕竟王爵在身,我和他是同辈之人,又是彼此相识的。  

书房里那把宝刀,还是赵王赠送的呢,于公于私都要上门吊唁,不然未免托大了。”  

一旁的芷芍好奇问道:“三爷和赵王妃都没瓜葛,怎么人家王妃没了,还能扯上我们三爷?”  

贾琮微微一笑,说道:“五儿这么一说,我大概猜到外头是个什么说道,不外乎我在金陵缉破大案,赵王妃兄长因此落网而死。  

赵王妃是因兄长亡故,忧伤过度而亡,不过这事听着很是不通,王妃即便伤心兄长亡故,怎么也不至于因此丢了性命。  

即便她是因此而死,也和我难扯上关系,我下金陵是奉旨办差,王妃兄长身犯国法,需要明正典刑,这是天理正道。”  

贾琮捏了捏五儿的小手,笑道:“所以你不用瞎担心,赵王毕竟堂堂皇子,难道连这点国礼轻重都不知。  

我上门不过随个礼数,不算什么大事,一时三刻也就回来了。”  

五儿这两日在西府,因日常管理家务,听多了那些婆子的闲话,又牵扯的王爷王妃这样的大人物,生怕自己三爷吃亏。  

听贾琮一番解说,也算放下心思,等到帮贾琮归置完衣着仪容,几人又一起用过早饭,又目送贾琮出了内院。  

神京北城,裕隆街,赵王府。  

贾琮坐着马车进入裕隆街,赵王府门口白幡飞舞,素白灯笼高挂,王府率卫列位王府门口戒备,身上衣冠武器刀柄,都绑白色孝带。  

王府门前空地上已停满了各家车马,王府门口更是人头攒动,各色人等进进出出。  

既有身穿蟒袍的皇室贵胄,也有坐轿入角门的内眷贵妇,还有不少人是穿官服的在衙官员。  

今日赵王正妃过世,赵王又是皇长子,按照规制礼数,朝廷上四品以上高官,都会登门吊唁。  

皇室之中同辈的亲王、公主、驸马也会亲临吊唁。  

长辈亲王虽不会亲自到场,但也会派世子或嫡子代为到府凭吊。  

贾琮上门地上名帖,接待的家人看了名帖,神情微微一变。  

倒是让贾琮觉得有些古怪,难道真的被五儿说中,王府竟因王妃之死而迁怒自己,看了自己名帖,准备另眼相待不成…  

好在那家人看了名帖,虽有神情变动,但礼数却没折扣,一边让人进去通报,一边客气的将贾琮请入府中。  

贾琮进入王府,人群之中看到很多熟面孔。  

北静王水溶、镇国公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一等子柳芳等、齐国公之孙陈瑞文等四王八公老勋。  

另外一人身穿月白五团龙袍,头戴簪缨银翅王帽,长身玉立,气度华贵,看到贾琮到来,眼神十分和蔼温和。  

这人正是曾和贾琮在金陵共事,当今嘉昭帝次子宁王李重瑞。  

贾琮和水溶等人一一见礼,宁王微笑道:“当年和玉章在金陵共事,如今想起恍如昨日。  

玉章再下金陵,本王却无法恰逢其会,倒有几分遗憾,听说玉章忙于春闱下场,等到科举之后,还请驾临鄙府,共叙往日之情。”  

宁王比起赵王少了几分英武锐气,不过却多了几分和蔼平易,毫无王爵骄奢之气。  

他和贾琮又是金陵旧识,言辞之间更叫亲近,只是当年两人在金陵侦缉水监司大案相识,这段旧情却不好现在多说。  

因为当年的水监司大案,和去岁的金陵卫军大案,是一脉相承之事,而后事导致张康年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