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二百一十三章 宏文惊世法

第二百一十三章 宏文惊世法(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嘉昭十三年,五月十四。  

清芷斋,五儿正在整理昨晚贾琮换下的衣物。  

今天是恩科乡试的第三场,贾琮回府过了一夜,一大早就回贡院入考。  

昨夜回来,芷芍五儿等问起,贾琮言自己两场皆顺畅,三场只要正常发挥,此番恩科多半就有斩获。  

一想到他脸上那股自信从容,五儿总会心神萌动,不由自主露出笑意。  

这时,晴雯正从外面回来,脸上的神色有些古怪。  

见了五儿,就在她耳边低声说道:“五儿,刚我去帮鸳鸯姐姐做针线,听她说东府蓉少爷,下月初二就要办喜事。”  

五儿低声说道:“我前天回家就听我妈说了,说是东府珍大爷去了玄真观,观里修炼的敬太爷亲自卜卦选的日子。”  

晴雯连忙问道:“昨晚你值夜,我听三爷和你说了不少话呢,这事你没告诉三爷吧!”  

晴雯松了一口气,说道:“好在伱没说,省得三爷自寻烦恼,坏了功名,其实迟早也是这么一出,三爷虽从不说,心里清楚的。”  

在科举取士上,更注重实务之才,对学子僵读书经,不认疾苦,游谈无根,十分反感。  

五儿回道:“我还能糊涂成这样,今天三爷考三场,告诉他这事,乱了心思,还怎么考学,什么都没三爷的前程重要。  

有学子在一二场书经之试,如果发挥欠佳,但是三场策论如有亮点,还是会有极大可能中试。  

反之,如果书经之学滚瓜烂熟,八股写的缜密无漏,但策论却空乏其词,言之无物,却会名落孙山。  

而这四题涉及海政、土治、河防、征赋等事,有些贾琮在金陵有亲身经历,早有思虑。  

今天是恩科乡试第三场首日,经过前面两场的洗涤,参考的学子因各自发挥不同,心中滋味也是百般相异。  

这些日子三爷都在贡院考学,三天才回来过一晚,老爷怕打扰他,也从不叫他过去问话。  

所以秋闱和春闱中,实务策论的重要性,在嘉昭朝被不断拔高,并成为是否中试的重要考量标准。  

学子只要不死读书,对周边实务有关注、有思考、有灼见,基本上就能顺利答题,区别只在个人角度和深度,这也是最终优劣取胜之道。  

连姑娘们都不上门,就怕他分神,要不然走动多了,就算我不说,三爷指不定就知道了,如今这样更好,熬过三场也就不怕了。”  

而日常师徒授业与交谈之中,柳静庵对上述实务皆有涉及,特别是江南土地兼并,田盐赋税、民生疾乱等,都有极深的阐述。  

自嘉昭帝登基以来,其作风重经世致用,推崇实效,反对空虚之学,皓首穷经,空谈国事。  

有些在柳静庵所列的书目中,有详细论述。  

贡院之中,登科鼓三通敲过,贡院差役,高举考牌,上面写着三场策论考题,在各排考棚之前,来回巡走。  

有人踌躇满志,似乎中举已在眼前;有人忐忑不安,寄希望三场最后一搏;也有人淡然处之,许是成竹在胸。  

乡试第三场试实务策论,共取五道策论题,四道副题,一道正题。  

因此,三场试实务策论,对所有学子都是至关重要,能否一朝迈入朱紫门,几乎是一笔策论定乾坤。  

提问的角度都不算艰涩,秋闱毕竟只是科举中途,考察学子对时政的感知能力,题面上不会做专攻艰深的要求。  

贾琮看到题牌上共五道策论题,其中有四道为时务策,涉及海政、土治、河防、征赋等实务之事。  

当然有些观点,不方便写在乡试答卷中,但只要择其要而言之,就足以切中这些考题的关窍之处。  

因此前四题对贾琮来说,并无太大难度。  

每当这个时候,对自己拜得柳静庵这样的名师,贾琮感到衷心庆幸,这让他几乎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了他人一大步。  

也怪不得蔡孝宇等人,谈到他有柳静静庵这样的先生,都会难掩羡慕之情。  

当贾琮看到最后一道策论大题,不禁让他愣了一下,心中涌起古怪的感觉。  

“今之士人,通达书经,求取仕禄,而明德不振,苟且因循之弊,何欤?以何匡之?”  

也不知考官是怎么想的,竟出这样的冷僻尖刻之题。  

让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做这样的策论题,未免太过刻薄了些,实在有当面打耳光之嫌。  

读书科举之人,不外乎为了求取官位俸禄,脱离黎庶平民的身份,成为官僚士大夫阶层,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利益和话语权。  

一百个读书人当中,估计也找不出一个,是为儒家圣贤之道读书,为穷究天地至理治学。  

大部分读书人,虽嘴上冠冕堂皇之论,心里不过是求官求禄罢了。  

特别是寒门读书,真正进入仕途,无温饱饥渴之犹,或许才会生出立番事业的心思,这也不过是人之常情。  

这就是所谓,今之士人,通达书经,求取仕禄,而明德不振。  

有些苛求,有些尖锐,但不能说没有道理,这种严苛的风格意气,让贾琮想起那位谋算似海的九五之尊。  

考官会出这样的题目,似乎有些闻圣心而为的意思。  

谁都知嘉昭帝未登基之前,不过一个平微无奇皇子,御极之后却光彩耀眼,其人最讲究经济实用,厌弃官员虚伪苟且之行。  

如对官员上奏,骈四俪六,文辞华美,言之有物不过十之一二,常有尖刻讥讽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