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南征在即(3/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此许多在南阳百姓看来极贱的食物,在我军手中都能买来作为饭食。”
“当初李都督尚在山南东道时,便令军中骟匠去各村传授骟猪育肥之法,这些村子送来的肉食也按照高出市价来收,百姓得了利,弟兄们也得了肉食。”
“如今南阳城外的各个村庄,皆与军营有了往来,三十几个村子,每日多则送来十余头猪羊、少则六七头。”
“虽说无法让将士们吃个尽兴,但肉食却是不缺的。”
见马彰说的如此之好,刘继隆不免询问道:“当地物价如何?”
“牛羊每斤二十二钱,猪肉二十钱左右,肥鸡二百钱,野鸭百八十钱,大鹅四百钱,各类菜价不一,但每百斤多在八钱到三十钱上下。”
马彰如实介绍,同时还为刘继隆解释当地的工价。
“邓州境内,雇工每日工钱仅需十钱,工匠则多在五十钱到百钱不等。”
没有什么技术,单纯出卖力气的工种,无疑是各种工种最便宜的。
但凡掌握门手艺,基本都能得到几十乃至上百枚工钱,吃肉喝酒皆不愁。
只是这个时代,想要当工匠,要么就是去衙门当学徒,要么就只能自己掏钱给民间匠人当学徒。
没关系和钱粮,便是想学门手艺都无处去学,因此当兵就成了各地百姓最向往的职业。
“倒是不错了。”
得知邓州百姓的情况,刘继隆便大概了解了整个山南东道百姓的情况。
毕竟邓州和唐州遭受秦宗权祸害不浅,若是如今都能发展的如此,那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刘继隆见状起身,随后看向远处已经走远的新卒队伍,不由对身旁的马彰吩咐道:
“你们练兵的时间不多,最迟十月便要开始准备应对南边的战事了。”
“若是来年二三月还不能结束战事,届时汝等便要做好准备南下。”
“是!”马彰连忙端正态度,作揖接令。
刘继隆微微颔首,随即便带着曹茂往营外走去。
马彰等人在后护送,直到看见刘继隆与曹茂翻身上马,在精骑护卫下返回南阳城,他们这才回到了军营里。
如在河阴时那般,曹茂在南阳寻了处院子供刘继隆平日处理政务,并通禀了衙门,将这座院子所处的坊给管控了起来。
一时间,南阳城内的百姓都知道城内来了位大人物,而刘继隆则是继续过上了埋头理政,时不时出城巡访乡野,探究民生的日子。
有他在陇右打下的基础,加上他治国治吏打仗三手同抓的手段,凡汉军所过之处,不超过两个月便会更换原本的官吏。
原本的局面是流官和本地豪强出身的胥吏,流官想要好好治理地方,就需要任用这些豪强出身的胥吏,因此流官对地方能改变的事情并不多。
可汉军来了之后,刘继隆靠着关系庞大的学子群体,干脆将原本的吏员一扫而空,纷纷换上了流外的官吏。
尽管会有语言问题,但只需要在衙门用极低的工钱雇佣几个识得地方方言和官话的百姓充为翻译,便能解决许多问题。
刘继隆这种办法,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的,这代表权力更加集中于衙门。
只是对于地方上的豪强来说,族中担任的吏员被更换,他们许多隐匿的人口、田地便藏不住了。
正因如此,随着河北的清丈和登籍造册不断进行,河北地区爆发民乱也越来越多。
豪强们只需要稍稍开始蛊惑百姓,发点米麦给旱灾之下的百姓,这些百姓就宛若盲流般随从作乱起来。
“烧!放火烧!”
“衙门不给我们交代,我们便自己讨要交代!”
“朝廷要均田,衙门却几个月不均,定是狗官不舍得田地,乡里们都去县衙讨个说法!!”
随着刘继隆南下的消息传开,原本还在畏惧刘继隆威势的那些豪强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裹挟百姓去冲击衙门,放火烧毁官仓官库的事情屡见不鲜,河北道虽有兵马,但主要都在防御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在河北中、南部的兵马并不多。
面对烽烟四起的河北道,担任观察使的罗隐也很果决,直接请令从河南、河东等处调兵针对这些豪强开始讨平。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朝廷的诚意,他还分兵保护了那些世家的门庭,使得河北的不少世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作壁上观。
河北的烽烟,从二月燃烧到了四月,众多豪强被军队镇压、讨平。
罗隐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特意奏表送往了南阳。
刘继隆看到他的奏表时,已经是四月下旬了。
“僧尼寺庙也参与其中了?”
南阳城内的院中,曹茂看着被刘继隆刚刚放下的信纸,对于信中所说僧尼寺庙也在暗中派遣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感到诧异。
曹茂接触的僧人,大多都是悟真与其弟子那种品德高尚的僧人,所以他还没遇到过有僧尼指挥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
“并不奇怪,这些僧尼手中土地可不少,朝廷早就颁布过法令,要均平寺庙的土地,重新考核僧尼佛法而收回度牒。”
“这群人想来也是知道这点,所以才选择帮助豪强们。”
刘继隆与他解释着,目光却停留在关内道张昶送来的奏表上,眉头微皱。
“告诉罗昭谏,只要有证据,不管寺庙中僧尼名声如何,尽数抓捕后发配平州。”
“当初李都督尚在山南东道时,便令军中骟匠去各村传授骟猪育肥之法,这些村子送来的肉食也按照高出市价来收,百姓得了利,弟兄们也得了肉食。”
“如今南阳城外的各个村庄,皆与军营有了往来,三十几个村子,每日多则送来十余头猪羊、少则六七头。”
“虽说无法让将士们吃个尽兴,但肉食却是不缺的。”
见马彰说的如此之好,刘继隆不免询问道:“当地物价如何?”
“牛羊每斤二十二钱,猪肉二十钱左右,肥鸡二百钱,野鸭百八十钱,大鹅四百钱,各类菜价不一,但每百斤多在八钱到三十钱上下。”
马彰如实介绍,同时还为刘继隆解释当地的工价。
“邓州境内,雇工每日工钱仅需十钱,工匠则多在五十钱到百钱不等。”
没有什么技术,单纯出卖力气的工种,无疑是各种工种最便宜的。
但凡掌握门手艺,基本都能得到几十乃至上百枚工钱,吃肉喝酒皆不愁。
只是这个时代,想要当工匠,要么就是去衙门当学徒,要么就只能自己掏钱给民间匠人当学徒。
没关系和钱粮,便是想学门手艺都无处去学,因此当兵就成了各地百姓最向往的职业。
“倒是不错了。”
得知邓州百姓的情况,刘继隆便大概了解了整个山南东道百姓的情况。
毕竟邓州和唐州遭受秦宗权祸害不浅,若是如今都能发展的如此,那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刘继隆见状起身,随后看向远处已经走远的新卒队伍,不由对身旁的马彰吩咐道:
“你们练兵的时间不多,最迟十月便要开始准备应对南边的战事了。”
“若是来年二三月还不能结束战事,届时汝等便要做好准备南下。”
“是!”马彰连忙端正态度,作揖接令。
刘继隆微微颔首,随即便带着曹茂往营外走去。
马彰等人在后护送,直到看见刘继隆与曹茂翻身上马,在精骑护卫下返回南阳城,他们这才回到了军营里。
如在河阴时那般,曹茂在南阳寻了处院子供刘继隆平日处理政务,并通禀了衙门,将这座院子所处的坊给管控了起来。
一时间,南阳城内的百姓都知道城内来了位大人物,而刘继隆则是继续过上了埋头理政,时不时出城巡访乡野,探究民生的日子。
有他在陇右打下的基础,加上他治国治吏打仗三手同抓的手段,凡汉军所过之处,不超过两个月便会更换原本的官吏。
原本的局面是流官和本地豪强出身的胥吏,流官想要好好治理地方,就需要任用这些豪强出身的胥吏,因此流官对地方能改变的事情并不多。
可汉军来了之后,刘继隆靠着关系庞大的学子群体,干脆将原本的吏员一扫而空,纷纷换上了流外的官吏。
尽管会有语言问题,但只需要在衙门用极低的工钱雇佣几个识得地方方言和官话的百姓充为翻译,便能解决许多问题。
刘继隆这种办法,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的,这代表权力更加集中于衙门。
只是对于地方上的豪强来说,族中担任的吏员被更换,他们许多隐匿的人口、田地便藏不住了。
正因如此,随着河北的清丈和登籍造册不断进行,河北地区爆发民乱也越来越多。
豪强们只需要稍稍开始蛊惑百姓,发点米麦给旱灾之下的百姓,这些百姓就宛若盲流般随从作乱起来。
“烧!放火烧!”
“衙门不给我们交代,我们便自己讨要交代!”
“朝廷要均田,衙门却几个月不均,定是狗官不舍得田地,乡里们都去县衙讨个说法!!”
随着刘继隆南下的消息传开,原本还在畏惧刘继隆威势的那些豪强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裹挟百姓去冲击衙门,放火烧毁官仓官库的事情屡见不鲜,河北道虽有兵马,但主要都在防御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在河北中、南部的兵马并不多。
面对烽烟四起的河北道,担任观察使的罗隐也很果决,直接请令从河南、河东等处调兵针对这些豪强开始讨平。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朝廷的诚意,他还分兵保护了那些世家的门庭,使得河北的不少世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作壁上观。
河北的烽烟,从二月燃烧到了四月,众多豪强被军队镇压、讨平。
罗隐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特意奏表送往了南阳。
刘继隆看到他的奏表时,已经是四月下旬了。
“僧尼寺庙也参与其中了?”
南阳城内的院中,曹茂看着被刘继隆刚刚放下的信纸,对于信中所说僧尼寺庙也在暗中派遣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感到诧异。
曹茂接触的僧人,大多都是悟真与其弟子那种品德高尚的僧人,所以他还没遇到过有僧尼指挥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
“并不奇怪,这些僧尼手中土地可不少,朝廷早就颁布过法令,要均平寺庙的土地,重新考核僧尼佛法而收回度牒。”
“这群人想来也是知道这点,所以才选择帮助豪强们。”
刘继隆与他解释着,目光却停留在关内道张昶送来的奏表上,眉头微皱。
“告诉罗昭谏,只要有证据,不管寺庙中僧尼名声如何,尽数抓捕后发配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