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497章 收复河淮

第497章 收复河淮(1/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杀!”  

“砰砰砰!!”  

“额啊…”  

“攻下泸津关,收复会川城!!”  

乾符二年七月末梢,在滚滚东去的牦牛水(金沙江)东岸,数万穿着铁甲重铠的大礼精锐正在令旗指挥下,对眼前的泸津关不断发起强攻。  

泸津关作为牦牛水第二大关隘,重要性仅次于北部防御吐蕃的铁桥城。  

近年来随着吐蕃衰弱,泸津关更是有隐隐成为第一关的趋势。  

只是大礼的狂欢没有维持太久,自从汉军入蜀以来,大礼与高骈都在败退。  

原本已经落入大礼的嶲州全境,以及大半个黎州,眼下都被张武率军收复。  

不仅如此,会川城及其治下的松外、和集、泸津关等两城一关也被汉军占据。  

汉军以泸津关为重点防守,只是布置了五千劲卒,便能轻易挡住祐世隆麾下数万大礼精锐。  

且泸津关被攻打过后,不用十天就会迎来嶲州的上万精锐,战事异常艰难。  

若是张武再率精骑南下,大礼军队轻则被击退,重则被斩首数千近万。  

此前张武率军南下时,便已经在牦牛水以北斩首近两万,后来祐世隆集结兵马两次强攻泸津关,又丢下近万尸体。  

三万人的死伤,对于人口不过二百万的大礼来说,已经算得上伤筋动骨。  

只是纵使再多人反对,祐世隆还是毅然决然发起了第三次强攻。  

“放!”  

“嘭嘭嘭——”  

泸津关下,无数群蛮推动云车、吕公车来强攻关墙。  

面对他们的进攻,依托三里长城关,背靠崇山峻岭的汉军将士,则是从容不迫的出手。  

几乎每隔十个垛口,便有一门三尺铁炮摆放垛口,另还有各种狼牙拍、夜叉檑、铁鸱脚、塞门刀车、万人敌等等汉军先进的守城器械。  

那些从云车、吕公车好不容易冲上垛口的群蛮,面对的不是汉军的炮口,便是冲向他们的塞门刀车,最后被无数铁丸或刀片当场格杀。  

表面带逆刺,滚动时绞杀云梯上的敌兵的夜叉檑,更是这些无甲蛮兵的噩梦。  

一个夜叉檑,便能在滚动间夺走六七名蛮兵的性命,而铁鸱脚和万人敌则更不用多说。  

大礼军队强攻三日,泸津关依旧完好无损的矗立在牦牛水东岸。  

城下积尸无数,却无人敢将其打扫带回。  

“陛下,天气酷热,如果不清理尸体,恐怕会形成瘟疫。”  

远眺前方战场,感受着河谷间闷热的环境,不放心祐世隆的清平官董成正在劝解他。  

事实上,他并不支持祐世隆继续北上攻打会川城。  

毕竟在张武攻略会川前,他便已经将祐世隆从嘉州等地掳掠的十余万百姓迁往了后方。  

如今的会川虽然有土地,但人口却不算多,难以支撑张武在会川地区进行较大的军事行动。  

只是对于祐世隆而言,他好不容易为大礼开疆拓土,现在不仅开拓的疆土丢了,就连自天宝年间被大礼夺取的会川之地也丢了,这于他而言无疑是耻辱。  

为了洗刷耻辱,他这才三次出兵攻打泸津关,只是结果都不尽人意。  

“朕知道,但朕也知道,泸津关多瘴气,汉人定无法在泸津关久驻,眼下他们军中定然有不少人染了瘴气。”  

“趁此机会,将泸津关夺回,朕便可退兵!”  

此时的祐世隆已经二十九岁,他准备在自己三十岁前,夺回丢失的会川之地。  

面对他的执拗,董成只能叹了口气。  

他十分清楚如今国内的情况,虽说大礼称霸南部已经足有数十年,但南部的骠国、堕罗钵底、女王国都对大礼的霸权产生了不满。  

再加上这些年祐世隆穷兵黩武,使得大礼治下的诸多部落死伤惨重,因此蛮人也渐渐不再信任大礼。  

除此之外,由于会川之地丢失,十数万人口涌入大礼,继而导致大礼内部矛盾逐渐锐利。  

在董成看来,现在祐世隆要做的不是收复失地,而是解决内部的这三大问题。  

如果这三大问题无法解决,那董成真不知道大礼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想到此处,他也忍不住远眺战场,可战场上的大礼精锐与蛮兵,仍旧无法突破这雄伟的泸津关。  

祐世隆还在指挥军队不断强攻,而此时的张武则是在率兵赶来的路上。  

相比较这西南的战事,此刻天下人更为关注的,主要还是曾元裕归附刘继隆,王式等人带兵进驻徐泗地区的消息。  

“直娘贼,这曾元裕如今竟然降了朝廷,那我等又该如何?”  

下邳城内,攻下宿迁并撤回下邳的时溥此刻正脸色难看的看着地图,耳边还回响着衙门内众将的抱怨声。  

“够了!”  

时溥怒目圆睁的看向众将,这才使得他们闭上了嘴。  

如今他们只占据了下邳和宿迁两座城池,而王式已经带兵七万先行南下,并在徐泗地区大肆招募饥民充作民夫,每日发粮二斤。  

二斤粮食看似不多,却也足够一个壮劳力节省着吃三天了。  

正因如此,下邳、宿迁等地的饥民纷纷北逃。  

若非时溥派兵阻拦,恐怕两座城池已然成为了空城。  

饶是如此,两座城池内的百姓也没有留下多少,只因为他们拿不出粮食来赈济百姓,被留下的百姓不是被饿死,就是冲关被杀。  

“某决意投降朝廷,汝等以为如何?”  

时溥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