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刘氏复兴(3/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军治下三川钱粮,尽数需要用于赈济百姓,自然无力追击进入黔中。
黔中地形高骈很清楚,只要在南州、播州、黔州等处多设关隘,汉军便很难攻入黔中,哪怕有方术与投石机也不行。
只要主力未损,自己完全可以趁刘继隆率军返回北方时,趁机东进,先把黄巢解决,然后再占据江南。
如果北方有失,自己则可迅速接应朝廷南下江南,重修建邺,夺取淮南,至少能争取划江而治。
虽然这么想,可能有点丧失军心士气,但这是高骈看来,唯一可行的后路。
北司那群宦官他也受够了,等到朝廷南迁,他必然先对这群宦官动手。
除了这群宦官,还有南衙那些喜欢玩阴谋、耍手段的宰相、尚书亦是如此。
与这群虫豸共处庙堂,如何能抵御刘牧之兵锋?
唯有他大权独揽,才能做到延续唐祚!
闭目吸气,高骈已然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北方的压力,并释放着这股压力,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只是在他呼出浊气的同时,北方的刘继隆却已经开始准备入川事宜了。
“唏律律…”
“三川豆料不多,多准备些豆料。”
“马束要准备好,挽马不用吃的太精贵,另外让张武和耿明从百姓手中收取秸秆,晚了就被百姓自己收割喂给自己牲畜了。”
“吏部准备好南调的官员,最少两千名主官,另外从今年毕业的陇右大学学子,还有那些中男年龄以上的小学学子都调往三川。”
“高千里这次没能轻松击败张武,他必然已经清楚我军实力,很有可能会裹挟百姓撤入黔中。”
“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多调派些官员。”
“是!!”
同是八月,此时的关中尤其热闹,数万人的队伍在长安城外延绵官道十余里,刘继隆一边策马向前,一边不忘对身后之人交代。
紧紧跟在他身后的,是被他调到身边的罗隐,暂代从六品起居郎职,记录他的言行和发出的政令。
罗隐相貌丑陋,身材瘦小,故此跟随在英姿勃发,身长六尺逾的刘继隆身旁时,不免显得有些违和。
饶是如此,刘继隆并不在意,他看中的只是罗隐这个人的能力,而非外貌。
面对刘继隆时常下发数百字的政令,罗隐总能丝毫不漏的将这些事情记下,并为刘继隆重新书写措辞,完美交到三省六部手中。
实际上许多皇帝并没有总是把朕、吾挂在嘴边,说某、我的亦不少见,更有如朱元璋、朱棣这种自称“俺”的皇帝。
不过当皇帝口语下达政令后,起居郎和其他负责记录的官员,都会先行记下,随后为皇帝更改措辞,使其看得词藻锦簇。
只是刘继隆并不在意这些,他需要的是快速将政令传达,并且还能让中基层将领理解清楚,所以说的十分直白。
罗隐了解刘继隆性格后,便会根据刘继隆政令传达的对象,选择性的将文章写得直白或文雅些。
不过不管再怎么直白,对于刘继隆的自称,他基本都会改为“孤”或“吾”。
“都记下了吗?”
刘继隆在一辎重车前勒马看向罗隐及罗隐身后的几名官员,另外几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不知道怎么回复。
唯有罗隐从容淡定,沉稳作揖:“殿下放心,都记下了。”
话音落下,罗隐重新诵读了一遍刘继隆刚才的言论,而他身后的另外几名起居郎则是快速记下。
能做起居郎的,记忆力自然不用多说,经罗隐提醒一次,他们便已经全部记下了。
刘继隆满意颔首,同时翻身下马,来到辎重车旁将遮雨所用的油纸掀开,但见里面放着一袋袋粮食。
汉军挽马车,通常配备双挽马,并且拥有两轮、四轮、六轮、八轮等适应各种地形的马车。
平原平坦,那就用六轮和八轮马车,稍微崎岖的丘陵地区就用四轮马车,而道路崎岖的则是选用两轮马车。
不出意外,这些马车在前往骆谷关后,都将更换为两轮,直到进入绵州,才能更换为六轮和八轮。
刘继隆用竹竿捅入粮袋,其中带出的粮食,基本都是夏季才收获的粮食,质量很好。
他连着抽查了十几辆车,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这看向罗隐下令:“传令,车队出发,沿途不得短缺民夫口粮。”
“是!”罗隐恭敬应下,心头不免动容。
他这些年走南闯北,倒也去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到如汉军这般体恤百姓的军队。
起身过后,罗隐便与远远跟随他们的将领招手,不多时一名负责率军护卫辎重南下的都尉便出现在了罗隐面前。
罗隐按照刘继隆所说军令交代此人,并开出军碟,交给刘继隆盖印后递给他。
这名都尉得到军碟后,当即率领四千五百马步兵护卫着这两万民夫与一万辆辎重车南下。
这已经是进入八月来,关中往三川南下的第四批辎重车队了,光是派往南方的马步兵便达到了一万八千人。
这还没完,刘继隆带着罗隐他们回到汉王府后,又接着开始继续调集兵马,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调后方操训的精骑南下三川。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罗隐吩咐道:“传令,以骁骑都尉王建、高淮二人各自节制本部精骑南下,驻扎成都,悉听都督张武调遣。”
“遵令。”罗隐不假思索应下,接着看向
黔中地形高骈很清楚,只要在南州、播州、黔州等处多设关隘,汉军便很难攻入黔中,哪怕有方术与投石机也不行。
只要主力未损,自己完全可以趁刘继隆率军返回北方时,趁机东进,先把黄巢解决,然后再占据江南。
如果北方有失,自己则可迅速接应朝廷南下江南,重修建邺,夺取淮南,至少能争取划江而治。
虽然这么想,可能有点丧失军心士气,但这是高骈看来,唯一可行的后路。
北司那群宦官他也受够了,等到朝廷南迁,他必然先对这群宦官动手。
除了这群宦官,还有南衙那些喜欢玩阴谋、耍手段的宰相、尚书亦是如此。
与这群虫豸共处庙堂,如何能抵御刘牧之兵锋?
唯有他大权独揽,才能做到延续唐祚!
闭目吸气,高骈已然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北方的压力,并释放着这股压力,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只是在他呼出浊气的同时,北方的刘继隆却已经开始准备入川事宜了。
“唏律律…”
“三川豆料不多,多准备些豆料。”
“马束要准备好,挽马不用吃的太精贵,另外让张武和耿明从百姓手中收取秸秆,晚了就被百姓自己收割喂给自己牲畜了。”
“吏部准备好南调的官员,最少两千名主官,另外从今年毕业的陇右大学学子,还有那些中男年龄以上的小学学子都调往三川。”
“高千里这次没能轻松击败张武,他必然已经清楚我军实力,很有可能会裹挟百姓撤入黔中。”
“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多调派些官员。”
“是!!”
同是八月,此时的关中尤其热闹,数万人的队伍在长安城外延绵官道十余里,刘继隆一边策马向前,一边不忘对身后之人交代。
紧紧跟在他身后的,是被他调到身边的罗隐,暂代从六品起居郎职,记录他的言行和发出的政令。
罗隐相貌丑陋,身材瘦小,故此跟随在英姿勃发,身长六尺逾的刘继隆身旁时,不免显得有些违和。
饶是如此,刘继隆并不在意,他看中的只是罗隐这个人的能力,而非外貌。
面对刘继隆时常下发数百字的政令,罗隐总能丝毫不漏的将这些事情记下,并为刘继隆重新书写措辞,完美交到三省六部手中。
实际上许多皇帝并没有总是把朕、吾挂在嘴边,说某、我的亦不少见,更有如朱元璋、朱棣这种自称“俺”的皇帝。
不过当皇帝口语下达政令后,起居郎和其他负责记录的官员,都会先行记下,随后为皇帝更改措辞,使其看得词藻锦簇。
只是刘继隆并不在意这些,他需要的是快速将政令传达,并且还能让中基层将领理解清楚,所以说的十分直白。
罗隐了解刘继隆性格后,便会根据刘继隆政令传达的对象,选择性的将文章写得直白或文雅些。
不过不管再怎么直白,对于刘继隆的自称,他基本都会改为“孤”或“吾”。
“都记下了吗?”
刘继隆在一辎重车前勒马看向罗隐及罗隐身后的几名官员,另外几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不知道怎么回复。
唯有罗隐从容淡定,沉稳作揖:“殿下放心,都记下了。”
话音落下,罗隐重新诵读了一遍刘继隆刚才的言论,而他身后的另外几名起居郎则是快速记下。
能做起居郎的,记忆力自然不用多说,经罗隐提醒一次,他们便已经全部记下了。
刘继隆满意颔首,同时翻身下马,来到辎重车旁将遮雨所用的油纸掀开,但见里面放着一袋袋粮食。
汉军挽马车,通常配备双挽马,并且拥有两轮、四轮、六轮、八轮等适应各种地形的马车。
平原平坦,那就用六轮和八轮马车,稍微崎岖的丘陵地区就用四轮马车,而道路崎岖的则是选用两轮马车。
不出意外,这些马车在前往骆谷关后,都将更换为两轮,直到进入绵州,才能更换为六轮和八轮。
刘继隆用竹竿捅入粮袋,其中带出的粮食,基本都是夏季才收获的粮食,质量很好。
他连着抽查了十几辆车,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这看向罗隐下令:“传令,车队出发,沿途不得短缺民夫口粮。”
“是!”罗隐恭敬应下,心头不免动容。
他这些年走南闯北,倒也去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到如汉军这般体恤百姓的军队。
起身过后,罗隐便与远远跟随他们的将领招手,不多时一名负责率军护卫辎重南下的都尉便出现在了罗隐面前。
罗隐按照刘继隆所说军令交代此人,并开出军碟,交给刘继隆盖印后递给他。
这名都尉得到军碟后,当即率领四千五百马步兵护卫着这两万民夫与一万辆辎重车南下。
这已经是进入八月来,关中往三川南下的第四批辎重车队了,光是派往南方的马步兵便达到了一万八千人。
这还没完,刘继隆带着罗隐他们回到汉王府后,又接着开始继续调集兵马,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调后方操训的精骑南下三川。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罗隐吩咐道:“传令,以骁骑都尉王建、高淮二人各自节制本部精骑南下,驻扎成都,悉听都督张武调遣。”
“遵令。”罗隐不假思索应下,接着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