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知识分子的尊严,老牌专家的能耐(3/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滨大学的教授楼里。
此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
夜幕降临,但热气未消。
宋致远顾不上回家,带上《地质学通论》,又去副食品商店用肉票买了两斤猪头肉,还称了一斤水果糖,这才骑着车找到了海滨大学那片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树下的老教授楼。
施老先生的住处在一楼。
宋致远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充满防备的声音:“谁呀?”
“施老师,我啊,小宋,宋致远,搞化工会造炸弹的宋致远。”宋致远乐呵呵的笑道。
只有在这些老同志面前,他这个六十多岁的人才能称之为‘小’
门开了。
一位头发银白、戴着老花镜的清瘦老人出现在门口。
他脸上布满皱纹,眼神有些迟滞了,看着宋致远有些发愣:
“宋致远?”
施老先生推了推老花镜,似乎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名字:“哦,是你小宋、71年要炸了广五楼的炸弹小宋啊?哈哈,快进来坐,你怎么来了?”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还是挺好的。
就拿施华盛老先生家里来说,客厅很大,然后被书籍占据。
几个顶天立地的旧书架靠墙而立,塞满了各种大部头的中外文书籍、地质图册和泛黄的期刊。
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摆在窗下,上面堆满了摊开的书籍、稿纸、放大镜和几个地质罗盘、岩石标本。
另外墙上挂着几幅精心装裱的地质剖面图和矿产分布图,还有一幅略显褪色的领袖像。
家具是旧式的藤椅和木沙发,铺着素色的棉布垫子。
施华盛一个劲的邀请当年的弟子落座。
“你老还记得我外号呢。”宋致远坐下后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子摆摆手:“你那时候多勇啊,我怎么能忘了你是谁?”
“咱是有年头没见了,我都快忘记你啥样子了,你还行,看起来倒是比那些年有精神。”
“诶,怎么还带了东西?”
宋致远把带来的猪头肉和水果糖放在桌上:“施老师,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施老先生要客气。
宋致远把带过来的书打开。
老先生目光落在宋致远放在这本《地质学通论》上,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意:“这本书…哪里来的?我还以为叫人烧光了。”
“施老师,您别把世道想的太坏,这书在图书馆被放在地质地理区最显眼的位置上。”宋致远连忙安慰他一句。
简单的寒暄过后,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施老师,但现在世道也确实很坏——旱灾很坏。”
“我今天冒昧打扰,是因为眼下这场大旱。”
“今年这天不好啊,老百姓太惨了,农村地里的庄稼眼看要绝收,有些地方农民喝水都困难。”
“市里组织了抗旱指挥部,想尽办法找水,可收效甚微啊!”
他急切地讲述着旱情的严峻,讲着自己所在培训学校本来预定今年开业培训学生工作技能,结果学生们忙着抗旱,根本开不起来。
然后他还讲泰山路劳动突击队在前线如何拼命,讲指挥部工作人员在乡下的操劳,甚至讲到了自己收养的残疾女儿囡囡,现在洗澡水舍不得倒掉,都得留下冲马桶…
说到动情处,宋致远的眼眶有些发红:“施老师,您是地质学泰斗,对咱们海滨的地下水情况最了解。”
“我今天厚着脸皮来求您,能不能想想办法,指点指点?看看哪里还能找到稳定的水源?救救急!”
施老先生静静地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神色变幻。
宋致远继续介绍当下的情况,他却沉默不语。
老先生沉默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本《地质学通论》的封面。
这样宋致远也没法继续说下去了,他闭上干巴巴的嘴巴同样沉默下来,最终,房间里只有老式座钟单调的“滴答”声。
施华盛思考了得有十几分钟,然后像是下定了决心一样长长地叹了口气,不管表情还是说话腔调都很复杂:
“唉,这场旱灾,确实是天灾,可也是人祸啊。早年——就是过去这十四五年要是继续遵循领袖同志治理海河、兴修水利的号召,多打些深井,多修些水利…”
“罢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他抬起头看着宋致远,表情还有些为难:“小宋啊,你提到地下水,我倒是想起一样东西。”
“那是,咳咳,你明白吧,解放前,你明白吧?”
老同志一边含糊其辞的说,一边谨慎地往四周看,尤其注意窗户,显然担心隔墙有耳。
宋致远明白他的顾虑,赶紧去门外窗外都看了,然后冲他摇头。
施华盛这才说的清晰了一些:
“大概民国三十六年、三十七年那会儿,当时的伪政府建设厅,委托我们地质系,搞过一次全地区的地下水普查,目的是为了给当时的驻军和几个新建工厂选址供水。”
宋致远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屏住了呼吸。
大的要来了。
施老先生的声音压得更低了:
“我们系里几乎全员出动,老师带着学生们,花了两年多时间,跑遍了海滨的山山水水,做了大量的地质测绘、物探和浅井抽水试验。”
“最后,绘制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泛海滨城乡地区地下水脉分布详略图》。”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墙上那幅领袖画
此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
夜幕降临,但热气未消。
宋致远顾不上回家,带上《地质学通论》,又去副食品商店用肉票买了两斤猪头肉,还称了一斤水果糖,这才骑着车找到了海滨大学那片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树下的老教授楼。
施老先生的住处在一楼。
宋致远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充满防备的声音:“谁呀?”
“施老师,我啊,小宋,宋致远,搞化工会造炸弹的宋致远。”宋致远乐呵呵的笑道。
只有在这些老同志面前,他这个六十多岁的人才能称之为‘小’
门开了。
一位头发银白、戴着老花镜的清瘦老人出现在门口。
他脸上布满皱纹,眼神有些迟滞了,看着宋致远有些发愣:
“宋致远?”
施老先生推了推老花镜,似乎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名字:“哦,是你小宋、71年要炸了广五楼的炸弹小宋啊?哈哈,快进来坐,你怎么来了?”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还是挺好的。
就拿施华盛老先生家里来说,客厅很大,然后被书籍占据。
几个顶天立地的旧书架靠墙而立,塞满了各种大部头的中外文书籍、地质图册和泛黄的期刊。
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摆在窗下,上面堆满了摊开的书籍、稿纸、放大镜和几个地质罗盘、岩石标本。
另外墙上挂着几幅精心装裱的地质剖面图和矿产分布图,还有一幅略显褪色的领袖像。
家具是旧式的藤椅和木沙发,铺着素色的棉布垫子。
施华盛一个劲的邀请当年的弟子落座。
“你老还记得我外号呢。”宋致远坐下后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子摆摆手:“你那时候多勇啊,我怎么能忘了你是谁?”
“咱是有年头没见了,我都快忘记你啥样子了,你还行,看起来倒是比那些年有精神。”
“诶,怎么还带了东西?”
宋致远把带来的猪头肉和水果糖放在桌上:“施老师,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施老先生要客气。
宋致远把带过来的书打开。
老先生目光落在宋致远放在这本《地质学通论》上,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意:“这本书…哪里来的?我还以为叫人烧光了。”
“施老师,您别把世道想的太坏,这书在图书馆被放在地质地理区最显眼的位置上。”宋致远连忙安慰他一句。
简单的寒暄过后,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施老师,但现在世道也确实很坏——旱灾很坏。”
“我今天冒昧打扰,是因为眼下这场大旱。”
“今年这天不好啊,老百姓太惨了,农村地里的庄稼眼看要绝收,有些地方农民喝水都困难。”
“市里组织了抗旱指挥部,想尽办法找水,可收效甚微啊!”
他急切地讲述着旱情的严峻,讲着自己所在培训学校本来预定今年开业培训学生工作技能,结果学生们忙着抗旱,根本开不起来。
然后他还讲泰山路劳动突击队在前线如何拼命,讲指挥部工作人员在乡下的操劳,甚至讲到了自己收养的残疾女儿囡囡,现在洗澡水舍不得倒掉,都得留下冲马桶…
说到动情处,宋致远的眼眶有些发红:“施老师,您是地质学泰斗,对咱们海滨的地下水情况最了解。”
“我今天厚着脸皮来求您,能不能想想办法,指点指点?看看哪里还能找到稳定的水源?救救急!”
施老先生静静地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神色变幻。
宋致远继续介绍当下的情况,他却沉默不语。
老先生沉默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本《地质学通论》的封面。
这样宋致远也没法继续说下去了,他闭上干巴巴的嘴巴同样沉默下来,最终,房间里只有老式座钟单调的“滴答”声。
施华盛思考了得有十几分钟,然后像是下定了决心一样长长地叹了口气,不管表情还是说话腔调都很复杂:
“唉,这场旱灾,确实是天灾,可也是人祸啊。早年——就是过去这十四五年要是继续遵循领袖同志治理海河、兴修水利的号召,多打些深井,多修些水利…”
“罢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他抬起头看着宋致远,表情还有些为难:“小宋啊,你提到地下水,我倒是想起一样东西。”
“那是,咳咳,你明白吧,解放前,你明白吧?”
老同志一边含糊其辞的说,一边谨慎地往四周看,尤其注意窗户,显然担心隔墙有耳。
宋致远明白他的顾虑,赶紧去门外窗外都看了,然后冲他摇头。
施华盛这才说的清晰了一些:
“大概民国三十六年、三十七年那会儿,当时的伪政府建设厅,委托我们地质系,搞过一次全地区的地下水普查,目的是为了给当时的驻军和几个新建工厂选址供水。”
宋致远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屏住了呼吸。
大的要来了。
施老先生的声音压得更低了:
“我们系里几乎全员出动,老师带着学生们,花了两年多时间,跑遍了海滨的山山水水,做了大量的地质测绘、物探和浅井抽水试验。”
“最后,绘制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泛海滨城乡地区地下水脉分布详略图》。”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墙上那幅领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