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竞技 > 我若修仙法力齐天 > 第五百四十章 弘文馆会

第五百四十章 弘文馆会(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杨素代考,李鸿儒中得进士。  

李鸿儒这份进士功名不算顶尖,但在他这种年龄时中进士者甚少,让一些大儒呈现有兴趣之色。  

太子邀请,李鸿儒也不客气。  

他前往吐浑国的旅途中便不乏诵读杨素标注的《九经》,不谈齐齐讲解一遍,如袁学真一般天马行空讲解却不成问题。  

甚至于因为有杨素的注解,部分之处精妙和见解独到,较之寻常大儒水准更高。  

进入弘文馆掌经籍图书,校理书籍,需要见识不凡,具备相应的资格。  

这种资格至少要能折服其他人,才能让人放心入弘文馆。  

拿了进士榜眼之名,李鸿儒有了入弘文馆的基本资格。  

若要将这份资格化成实际,便需要开讲,靠着本身的学识折服他人。  

杨素早早就未雨绸缪,只是不仅杨素没有想到,便是李鸿儒也猝不及防,只觉展现的机会来得太早。  

他摊手翻书,随手截取了一段,开始侃侃而谈。  

若是有人插嘴一两句,李鸿儒也能提及,转而展开另外一番见解。  

这是他读了数年的书,即便没有太吾相助,李鸿儒对书籍的每一处也极为熟悉,诵读不成问题。  

在儒家学识上,结合了杨素指点,《九经》绝对属于他拿得出手的内容。  

老生常谈之言,但又带入了杨素的见解,不仅有了新意,更是带了极为深刻的解读和见解。  

行家开口便知晓深浅。  

更何况有诸多大儒学识远不如杨素,一席讲解时,不免有人恍然,只觉往昔所学差了点什么,直到现在才补全。  

“妙啊!”  

一席话落,袁学真不由叹声。  

朱元适亦是点头夸赞不已。  

他素来挑剔,又喜严苛审核,但他也难有出口之言。  

若是让他讲述,朱元适觉得自己还不如李鸿儒的讲解水准。  

“李卿讲解稳中有出彩,不逊色于杜左庶子!”  

太子亦是在台上发声。  

这份夸赞极高,顿时让李鸿儒起身言谢。  

杜左庶子便是杜正伦,这是太子左庶子,时常入皇宫给太子讲课。  

对方的学识在朝廷极为出名,位列朝廷大儒行列,也在此番弘文馆的邀请中。  

李鸿儒起身言谢之后,杜正伦亦是起身拜谢。  

不论是夸赞者,还是被对比者,只要知识的水准到位,便没有诋毁到谁。  

“此前我听志宁兄谈及你,说你伴随太子左右,但武气过于浓厚,如今听得一番谈吐,文气斐然出彩,我等年轻时远远有不及也!”  

杜正伦提及的大儒是于志宁,这也是太子的授学老师,还是唐皇钦点的十八学士之一。  

杜正伦吐词有度,只是提及武气过于浓厚。  

李鸿儒觉得自己很可能背地没少被于志宁骂。  

也幸得太子从江湖司位置上退出,而他又常年在外四处跑。  

只要伴随太子,便免不了被说教。  

若是亲密一些,让太子分了心思,必然要被授学老师批斗。  

“左使郎文武双全,是于某此前有眼无珠了!”  

杜正伦开口,这让于志宁不得不站了起来。  

李鸿儒确实属于他批斗的对象。  

不管李鸿儒在江湖司捣鼓得有多好,但让太子分心,一心想着出宫玩,在于志宁看来就是不务学业。  

但有些人能玩,也能学,学识还不浅。  

进士榜眼之名,弘文馆的畅所欲言,已经足以证明。  

若是李鸿儒有意,此时已经能去太学授课,若是能迈入元神五品,进入到元神显化,便有资格在国子学授课。  

他赔礼道歉时也不乏夸赞,这让李鸿儒连连回礼。  

“往昔在国子学听两位大学士讲课,多有裨益,才能有今日这番小见解。”  

李鸿儒亦是极为谦虚,一时将一些大儒往昔的芥蒂消除了下去。  

若是想成为弘文馆学士,便少不得这些人的点头,少有争议下才能去朝廷申报成功。  

这是一个儒生文人的圈子,只有具备了公认的名声,才能进入到其中。  

唐皇都不管麾下的诸多小职位,太子更无须多说。  

太子引荐,剩下便是全凭自身硬本事。  

李鸿儒态度很端正,一时让众多大儒连连点头,不乏出言夸赞者。  

这便算是过了,有了众儒的认同。  

有袁学真和朱元适两位带头的夸赞,又有太子出声,待得杜正伦和于志宁加入,尘埃基本落定。  

只需以后做部分穿插,李鸿儒觉得成为弘文馆学士有望。  

弘文馆学士可校理书籍,如同李淳风能去皇宫藏书阁借《周易》等书一样,李鸿儒也能利用这种身份去暂时借阅《河图洛书》、《邹子》、《开元占经》、《淮南子》、《金口诀》等典籍。  

这些经典并非实际的术法,难于让人修行出绝妙的威能,又属于通用学习的典籍,限制性也没其他典籍大。  

弘文馆便不乏此类书籍,只是完整性和译读难有皇家藏书阁中标准。  

此关一过,李鸿儒只觉心下轻松大半截。  

往昔不断的诵读终归是起了作用。  

当积累一点点汇聚时,也便有了最终的成效,让一切水到渠成。  

否则便是他人抬轿,李鸿儒也坐不上去。  

待得入座,李鸿儒也倾听着他人之言。  

弘文馆中众儒交流,不时也有释家和道家的穿插。  

自身大事被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