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没钱赛什么车? > 233 傲慢才是失败原罪

233 傲慢才是失败原罪(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听着布里亚托利的话语,陈向北脑海中浮现出后世一桩著名赛道事故。  

那就是在2016年的阿尔伯特公园赛道,比赛进行到第19圈的时候,阿隆索在DRS区域想要超越前车古铁雷兹,结果两车发生碰撞。  

阿隆索的右前轮狠狠撞上了古铁雷兹的左后轮,导致前车古铁雷兹失控在赛道上打滑冲出缓冲区。  

至于阿隆索的处境更加危险,他驾驶的迈凯轮赛车以高达310公里每小时速度腾空起飞,空中翻转了好几圈重重撞在轮胎防护墙上面。  

整辆赛车全面解体,只保留了一个座舱的完整性。  

幸运的是,后世F1高强度的一体式座舱,以及HANS头颈部支撑系统的防护,保住了阿隆索的一条性命。  

同样的事故强度提前十年,恐怕车手就很难存活。  

造成这场惊天事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阿隆索试图延迟刹车点从外侧超车,哪怕前车古铁雷兹已经牢牢守住中线,根本就没留出足够的超车空间,阿隆索依旧凭借着自己对轮胎抓地力的感知,以及对车技的绝对自信外道硬超!  

最终阿隆索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也就是这场惊天事故之后,头哥意识到自己廉颇老矣,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叱咤围场的世界冠军。  

属于阿隆索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就如同曾经属于舒马赫的时代结束一样。  

一代新王,终将取代旧王!  

同样的赛道,同样的车手,阿隆索会不会用同样的习惯去极限防守?  

陈向北不知道答案,这毕竟不是16年。  

他能做的便是,在后世发生事故的3号弯,向阿隆索发起自己的进攻。  

逼迫对方习惯性的去走外线!  

“布里亚托利经理,我明白了。”  

陈向北简单的回应一句之后,就带着满腔挑战的心态疯狂提速追击阿隆索。  

通过法拉利车队的语音提醒,阿隆索得知了陈向北跟自己的圈速差距在不断缩短,对此他不以为意。  

中国新人速度确实很快,不过这是应该的。  

干燥赛道环境下,软红胎对半雨胎,就是有着碾压性能优势。  

就算换上最菜的井出有治来开,都有几率追上舒马赫。  

车手北的实力,很明显要比日本神人井出有治强太多。  

可追上是一回事情,超越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阿隆索的防守能力毋庸置疑,巅峰时期的舒马赫都只能斗个旗鼓相当,中国新人想要超车自己,还得再练几年!  

13号赛车用着超乎众人想象的速度飞驰,接近干燥的行车线给了陈向北全力发挥的空间,并且当汹涌的斗志跟对胜利的渴望席卷陈向北,他隐约有种达到“人车合一”的感觉。  

TF110赛车,达到了真正的如臂指使!  

“追上了,车手北追上了前车阿隆索,没有之前预估的两圈,仅仅只用了一圈就进入了攻击范围。”  

“现场观众们可能想象不到,北上一圈速度是1分24秒919,超越了自己排位赛的成绩,更是再度刷新了正赛最快单圈,力压目前领跑车手汉密尔顿的1分25秒118!”  

“要知道这可是下雨之后跑出来的最快圈速,已经超越了赛程初期的干燥路面环境,哪怕考虑到载油重量的差距,依旧无法掩盖车手北的优秀表现。”  

“因为就刚才这个单圈速度,北足足比他马上要迎战的阿隆索快4秒。”  

“说实话,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夸张的单圈速度,能明显感知到车手北的状态跟气势达到了巅峰,甚至有种预感就连阿隆索都挡不住!”  

解说雷德汇报出来的数据,直接让赛道观众一片哗然。  

雨战永远是检验一名车手绝对实力的试金石,从降雨到结束,经历过各种赛道路面环境的变化,陈向北也出现过些许失误跟打滑。  

唯一没变的地方,就是他那夸张的绝对速度。  

单圈追赶四秒多,就算扣除轮胎之间的差距,陈向北实际速度也已经超越了阿隆索。  

新人车手比围场最强的阿隆索快,这是在开什么玩笑?  

“加油,陈向北,领奖台就在眼前!”  

“中国的最强车手,亚洲的最强车手,你将成为世界的最强车手!”  

“以前我叫你车手北,要是能干掉阿隆索,我愿意称之为车神北!”  

各种加油声音此起彼伏,陈向北用堪称奇迹的表现,让支持者们看到了赛前不可能的奢望。  

那就是中国车手,第二站就能登上F1领奖台。  

同样登上领奖台的过程,亚洲最强汽车工业跟赛车国度日本,用了足足二十年的时间。  

陈向北,却只用了两场!  

亲临现场的粉丝们,今天能亲眼见证创造历史,他们怎能不激动跟兴奋?  

当然,有加油鼓励的,就有冷嘲热讽的。  

“想登台,先问问阿隆索答不答应!”  

“中国菜鸟提升几个名次就开始做梦了,他真以为登台有那么容易吗?”  

“比赛还剩下不到五圈,车手北凭什么能超越阿隆索?”  

“靠着恶意撞车不当获利的车手,登台简直就是F1的耻辱!”  

反对者声音开始在观众席蔓延,跟支持者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  

不管外界是否承认,充满争议跟话题的陈向北,逐渐成为了围场内的“流量中心”。  

支持者把他视为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