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九十三章 借壳上市

第六百九十三章 借壳上市(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曾公亮低着头报告着。  

“太皇太后以臣先父,乃先帝宰相,历事三朝有功天下故,赦臣之罪!”  

说到这里,曾孝宽就挤出一滴眼泪,起身拜道:“然而,臣世受国恩!”  

“尤其是微臣,本不过驽马之姿,愚钝之材,先帝念及先臣,竟屡屡拔擢,于是臣竟未立寸功,而先用为枢密院都承旨,又拔为吏部尚书!”  

“及陛下即位,又体恤微臣,用为礼部,掌天下礼乐,为士大夫表率…”  

“故此,臣心实在难安!”  

“乞陛下将臣下大理寺!以警后来!”  

说着他就再拜稽首,匍匐不起,真真是公正无私,若赵煦不知道内情,估计都得被他感动了。  

然而…  

赵煦不仅仅对曾孝宽的情况,完全掌握。  

他甚至知道,曾孝宽嘴里所说的‘先帝念及先臣…’云云的内幕。  

提拔曾孝宽去枢密院的是王安石――这是典型的政治交易。  

你保我上台,我保你儿子进一个好单位,寻趁一个好职位。  

这事情,曾公亮曾公开承认过――被记在了苏轼的私人笔记中。  

而在现代,苏大胡子太有名了。  

以至于其留下的任何材料,都有无数人在翻来覆去的研究。  

于是,此事在现代的宋史研究圈,人尽皆知。  

相当于裸奔!  

而拜曾孝宽为吏部尚书,则是因为他为新党立了大功――孟子升格,并陪祀孔子这个事情的主要推手,就是曾孝宽。  

而曾孝宽在赵煦登基后,与韩忠彦对易的原因也在这里――元丰八年,孟子封邹国公,陪祀孔庙。  

作为孟子封公的大功臣,曾孝宽自然要拜任礼部。  

这事情,赵煦是半个亲历者,就更清楚了――曾孝宽改礼部尚书的制词,就是赵煦命邓润甫写的。  

其中,专门提到了改其礼部的原因就是孟子封公,曾孝宽居功至伟,故将其从吏部改礼部,命其执掌天下礼法、祭祀、贡举。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曾孝宽虽然是二代,但他愿意干事,而且肯干事。  

再让他留在吏部,容易碍眼,不方便赵煦操作。  

所以,将他丢去礼部,然后把韩忠彦扶到吏部。  

韩忠彦就不一样了。  

赵煦让他躺着,他就真的躺着,不止躺着,还盖上被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喝悠闲茶。  

每日只是准时点卯打卡,吏部上下一切事,他都不管。  

他甚至从不过问吏部公文,也不插手吏部的除授。  

一切权力,都交给赵煦选的王子韶。  

这鹤相公,确实是个妙人!  

相州韩家能始终兴盛,屹立不倒,确实是有原因的!  

心中念头,不断闪过,赵煦人已经站起来,走到曾孝宽面前,然后将之扶起来。  

“春官…言重了…言重了…”赵煦配合表演:“且不说如今一切真相,还未可知!”  

“便是那康直,真的如曾、苏二舍人所言一般…此事也与春官无关!”  

“知人知面不知心嘛!”  

“春官但请安坐,且待朝廷查处,届时自有分晓!”  

涉及一位待制大臣,当然不能仅凭别人嘴巴说。  

必须得有真凭实据!  

毕竟,这可是待制!  

是国家重臣,是宰执候补!  

怎么可能仅凭几个人的一面之词,就给别人定罪?  

“这…”曾孝宽张了张嘴:“可…臣心实在难安…”  

“春官且宽心就是了!”赵煦安慰着。  

“对了!”赵煦忽然道:“有个事情,朕一直想与春官说,奈何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今日正好春官入宫来见朕,朕就与春官商议一下…”  

曾孝宽抬起头来。  

“冬至日后,朕一直在宫中看宣靖公当年奉仁祖之命而编纂的《武经总要》!”  

“真真是皇皇巨著,天下兵书之总纲也!”  

曾孝宽连忙道:“先臣昔年之书,能蒙陛下赞誉,实乃先臣之幸也!”  

赵煦颔首,道:“惜乎,朕不能见宣靖公,当面请教!”  

“此真乃朕生平憾事也!”  

曾孝宽自然是立刻再拜谢恩:“先臣得陛下如此赞誉,便是在九泉之下,也当含笑!”  

“朕有意,将武经总要,纳入武举考核之中…”  

“春官,既掌礼部,朕思来想去,没有比春官更合适推动此事的人选了!”  

“不知道春官?”  

曾孝宽没有半点犹豫,纳头就拜:“臣谨遵陛下德音,定全力以赴,将此事办妥!”  

“嗯!”赵煦颔首:“另外,朕有意重印武经总要一书,并更正其中一些缪误,顺便,再增加几卷,以因应天下局势。”  

“恰好,建武军节度使、判武学事郭逵,乃是国朝宿将,昔年也是宣靖公所爱之人。“  

“朕欲以郭逵提举‘武经总要编修局’…”赵煦说着,看向曾孝宽:“春官以为呢?”  

这就是要曾孝宽认可这个新的《武经总要》。  

只要曾孝宽认了,赵煦就能借壳上市,借着武经总要的名头,在其中加私货。  

等曾孝宽将《武经总要》纳入武举考试后,就能顺水推舟,将这部新的《武经总要》,变成大宋武举的指定科目。  

再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推广全军,先是遥郡,然后大使臣,做到人人过关,人人会背!  

这样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