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隋炀帝艳史 > 第十回东京陈百戏北海起三山

第十回东京陈百戏北海起三山(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有城西一带,宽广空阔,可以起盖。遂丈量了大小,看定了形势,回奏炀帝道:“臣选得显仁宫西一块基址,地势丰厚,尽堪起造苑囿。若将上面民房拆去,周围足有二三百里宽阔。”炀帝道:“如此宽阔,何以制造?”虞世基道:“以臣愚见,南半边可分东西南北中,挖它五个湖,每湖要方圆十里,四围尽种奇花异草;湖旁开几条长堤,堤上百步一亭,五十步一榭,两边尽要桃花夹岸,杨柳分行,再造些龙舟凤舸,以备宴游。向北这半边地势宽旷,可掘一个北海,周围要四十里为圆,凿渠与五湖相通。海中间可造三座山:一座蓬莱,一座方丈,一座瀛洲,就像海上的三神山一般。山上多造楼台殿阁,四围掩映;山顶要高出百丈,东京的箕山、颍水,便可一览而尽;又可以回眺西京,又可以远望江南。湖海交界中间,却造正殿。海北一带,可委委曲曲凿一道长渠,引接外边的河水,随湾就湾,俱要萦回婉转,曲通于海。傍渠胜处,便造一院,一带可造十六院,院中俱填实美人,以备洒扫。臣鄙见若此,伏乞圣旨裁定。”炀帝听毕,抚掌大喜道:“卿之调度,井井有条,深得朕心矣。卿可先去,火速盖造,朕随即迁至东京,以观落成。”虞世基道:“乞赐一名,以便号召天下。”炀帝道:“地方就在显仁宫西边,就叫做西苑罢。其余湖院候盖完了,朕再制名。卿可尽心竭力,务要精丽,不得苟简,以辜朕望。”虞世基领旨,随即会同各有司先将地上的民房拆毁。也不论是田是地,也不管种桑种麻,一概俱着人夫锄去。可怜这二百里内的居民,就如遭水淹火烧一般,好好的一个家当,就尽行没了,只得抱男携女,哭哭啼啼,各处去逃生。
虞世基就如秦始皇筑长城,先叫人打起这二百里苑墙;又如夏禹王治水,又叫人掘了这五个湖,一个北海,一条长渠。又像五丁力士开山,又像女娲氏炼石补天。海中又叫人一篑篑,堆起了三座大山,苑当中又造起一座大殿,渠旁又造了十六所宫院,四下里又造了千百间的楼阁亭台,湖海中又制了无数的龙舟凤舸。苑墙上都以琉璃作瓦,紫脂泥壁。五湖北海,俱以青石剥岸;长渠澈底,俱以五色石彻成。清泉映带,水面上俱漾成五彩。三神山,都用长峰怪石叠得嶙嶙峋峋,就像天生的三座石山,一毫不似人力筑成。台榭尽是奇材异料,金装玉裹,浑如锦绣裁成,珠玑造就。无一事一物不是穷天下之美。又传敕令:各郡县地方,凡有花木禽鱼,俱要进贡至京。不几时,普天下的奇花异草,走兽飞禽,都从驿地里献入东京。就是西京上好之物,也都移来。把一个西苑填塞的桃成蹊、李列径,梅绕屋、柳垂堤,仙鹤成行、锦鸡作对,金猿共啸、青鹿交游。就像天地间开辟生成的一般,只苦了四方的百姓,拖累的骨血淋漓。这一场土木之工,也不知耗费多少钱粮,也不知坑害多少性命,方得完成。虞世基造完了,便表请炀帝亲临来看。原来炀帝为人性急,此时已同萧后带后宫妃妾,迁到东京,专等西苑功成。这一日正在显仁宫与萧后看花饮酒,忽见虞世基来请,满心欢喜,便撇了萧后,飞辇到西苑来看。到得苑中,只见五湖荡漾,北海汪洋,三神山佳气嶙峋,十六院风光淡爽。各处俱制造得精美富丽。真个是九洲仙岛,极乐琼宫,不似人间富贵。怎见得?
后人有诗单道之五湖之妙云:
五湖湖水碧浮烟,不是花围便柳牵。
常恐君王过湖去,玉箫金管满龙船。
又有诗单道这北海之妙云:
北海涵虚混太空,跳波逐浪遍鱼龙。
三山日暮祥云合,疑有仙人咫尺逢。
又有诗单道这山之妙云:
三山万叠海中浮,云雾纵横十二楼。
莫讶移来人世里,若无仙骨亦难游。
又有诗单道这长渠之妙云:
逶迤碧水绕长渠,院院临渠花压居。
不是宫人争斗丽,要留天子夜回车。
又有诗单道这楼台亭榭之妙云:
十步楼台五步亭,柳遮花映锦围屏。
传宣半夜烧银烛,远近高低灿若星。
炀帝一一看了,满心欢喜道:“此苑造得大称朕心,卿功不校”虞世基奏道:“此乃陛下福德所闻,天地鬼神效灵,小臣何功之有?”炀帝问道:“五湖十六院,可曾有名?”虞世基道:“微臣焉敢擅专,伏乞陛下裁定。”炀帝遂命驾到各处细看了,方才一定名。你道俱是何名?
东湖,因四周种的都是碧柳,又见两山的翠微与波光相映,遂命为翠光湖。
南湖,因有高楼夹岸,倒射日光入湖,遂名为迎阳湖。
西湖,因有芙蓉临水,黄菊满山,又有白鹭晴鸥时时来往,遂名为金光湖。
北湖,因有许多白石若怪兽,高高下下,横在水中,微风一动,清沁人心,遂名为洁水湖。
中湖,因四周宽旷,月光照人,宛若水天相接,遂名为广明湖。
第一院,因南轩高敞,时时有薰风流入,遂名为景明院。
第二院,因有朱栏曲屈,回压琐窗;朝日上时,百花妩媚,遂名为迎晖院。
第三院,因有碧梧数株,流阴满院;金风初度,叶叶有声,遂名为秋声院。
第四院,因将西京的杨梅移入,开花若朝霞,遂名为晨光院。
第五院,因酸枣邑进玉李一株,开花虽白,丽胜霞彩,遂名为明霞院。
第六院,因有长松数株,俱团团如盖,罩定满院,遂名为翠华院。
第七院,因隔水突起一片石壁,壁上的苔痕纵横,就如天成的一幅画图,遂名为文安院。
第八院,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