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二百三乐一

卷第二百三乐一(4/8)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个道理啊。"僧人听后大喜,他的病也很快就痊愈了。
裴知古
裴知古奏乐,谓元行冲曰:"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其在唐室子孙耳。"其月,中宗即位。(出《谭宾录》)
【译文】
有一次裴知古奏乐,然后对元行冲说:"金石谐和,必当有吉庆的事情啊。这种吉庆的事情应在唐宗室中。"就在他说这些话的当月,武则天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大唐国号。
又 知古直太常,路逢乘马者。闻其声,窃言曰:"此人即当堕马。"好事者随而观之,行未半坊,马惊殆死。又尝观人迎妇,闻妇珮玉声曰:"此妇不利姑。"是日姑有疾,竟亡。善于摄生,开元十二年,年百岁而卒。(出《国史异纂》)
【译文】
裴知古去太常官衙,途中遇见一个骑马的人,听听他的声音,私下说:"这个人立即就会从马上摔下来。"有好奇的人随在那个骑马人的后面观察,行不到半条街,马受惊吓跳起将那个骑马人摔死在地上。又有一次,裴知古观看一家娶亲,他听了听新娘身上珮玉的响声,说:"这位新娘剋婆婆。"就在这同一天,她婆婆果然患病死了。裴知古善养生,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去世,享年一百岁。
李嗣真
唐朝承周隋离乱,乐悬散失,独无徵音,国姓所缺,知者不敢言达其事。天后末,御史大夫李嗣真密求之不得,一旦秋爽,闻砧声者在今弩营,是当时英公宅。又数年,无由得之。其后徐业反,天后潴其宫。嗣真乃求得丧车一镡,入振之于东南隅,果有应者。遂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补乐悬之缺。后享宗庙郊天,挂簨簴者,乃嗣真所得也。(出《独异志》)
【译文】
李唐王朝建国初时,由于经历了周、隋的战争离乱,悬挂的钟、磬等乐件散失,缺少徵音,知道这件事的人不敢向朝廷说。则天女皇末年,御史大夫李嗣真暗中寻找没有得到。一个秋高气爽的白日,听到有砧声从今弩营中传来,跟徵音相似。但是,当时这地方是英国公徐家的宅院,过了好几年都没有缘由得到。后来,徐敬业起兵反叛则天武后,武则天放水淹没他的府第。李嗣真找到丧车一辆短剑一柄。进入徐府内,在东南边敲地寻找,果然有回应声。掘开地面,得到一石。李嗣真将这段石头裁成四具悬乐,补上了乐悬所缺的徵音。这以后,凡举行郊祭,悬挂的簨簴,就是李嗣真补上的啊。
宋沇
宋沇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沇考钟律得之。(出《国史补》)
沇为太常丞,尝一日早于光宅佛寺待漏,闻塔上风铎声,倾听久之。朝回,复止寺舍。问寺主僧曰:"上人塔铃,皆知所自乎?"曰:"不能知。"沇曰:"其间有一是古制。某请一登塔,循金索,试历扣以辨之,可乎?"僧初难后许,乃扣而辨焉。在寺之人,即言往往无风自摇,洋洋有闻,非此耶。沇曰:"是耳。必因祠祭,考本悬钟而应之。"固求摘取而观之,曰:"此沽洗之编钟耳,请旦独掇(旦掇羯鼓录作且缀)于僧庭。"归太常,令乐工与僧同临之。约其时,彼扣(扣原作知,据明抄本改)本悬,此果应,遂购而获焉。又曾送客出通化门,逢度支运乘。驻马俄顷,忽草草揖客别。乃随乘行,认一铃,言亦编钟也。他人但觉镕铸独工,不与众者埒,莫知其余。乃配悬,音形皆合其度。异乎,此亦识徵在金奏者与。(出《羯鼓录》)
【译文】
太乐令宋沇,在辨识音律方面,近代人没有谁能超过他。太常缺少徵调已经很久了。宋沇考查钟律得到了。
宋沇任太常丞后,有一天早晨在光宅佛寺等待上朝的时辰,听到塔上风铎响声。早朝归来,走到光宅佛寺又停下来。进寺问主持僧:"上面悬挂的塔铃,都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么?"僧人答:"不知道。"宋沇说:"其中有一个塔铃是古代制做的。请让我登上塔顶,沿着上边的铁索,试着扣动几下听听可以吗?"主持僧起初犹豫,后来还是答应他的要求了。于是宋沇登上塔顶,扣动塔铃听音辨识。寺内的僧人纷纷说道:"塔上的风铃常常无风自己摇动,发出的响声,非常好听。不象你扣动发出的这种声音。"宋沇说:"是的。"心想:僧人说的这种现象,一定是在祭祀祖庙时,扣乐悬编钟时,这边寺塔上有相同音律的编钟发出响声共鸣。因此一定要摘下塔上的风铃观察一下。于是对僧人说:"这个风铃是沽洗编钟,请单独将它取下来放在院里。"宋沇回到太常府衙,让乐工和僧人一块亲临现场观看。约定好时间,太常府衙那边扣动悬挂的编钟,寺院中的这个沽洗编钟果然应和。于是将它向寺院买下来,放回太常本悬处。又有一次,宋沇送客人出通化门,遇到掌管财务的度支运乘,上马稍许,忽然匆忙作揖告别。待度支使运乘走后,宋沇又悄悄地跟随在后面,又认得一铃,说这只铃也是失去的编钟。别人只觉得这只铃铸造的技艺很独道,与众不同,别的就看不出来了。待到配悬在原有的编钟间,才看出来不论是外形还是发音都符合。奇怪吗?这正是识徵的人在演奏编钟的人之中啊!
王仁裕
晋都洛下,丙申年春。翰林学士王仁裕夜直,闻禁中蒲牢,每发声,如叩项脑之间。其钟忽撞作索索之声,有如破裂,如是者旬余。每与同职默议,罔知其何兆焉。其年中春,晋帝果幸于梁汴。石渠金马,移在雪宫,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