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

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在保定休息就行,顺带打探一下京城的情况。”

朱由检没有贸然前往京城,因为他知道,就自己要废除“润笔银”,还有将三成截留调整为一成,以及要汇总官员们俸银的事情,必然会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

他需要好好观察观察,然后才决定进京。

“是!”曹变蛟作揖行礼,随后策马返回了前军,而朱由检也继续低头处理起了一份份堆积如山的奏疏。

只是在他处理奏疏的时候,相比较他,京城户部显得尤为热闹。

今岁提前毕业的,还有过去三年的燕山学子,实际上最精英的一群人都进入到了户部。

眼下京官三千京吏六万,而户部便独占六百京官,京吏六千。

拥有这么多官吏的户部衙门也拓展变大了许多,六部之后的銮驾库规模堪比半个六部,结果眼下銮驾库搬迁,原本的地址腾出来给了户部。

户部衙门如此扩张,实际上也证明了大明在狠抓税收。

原本的户部只有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职责,分为两京十三省。

但是经过朱由检的几次扩充,眼下户部具体分为了田地司、户籍司、田赋司、商税司、杂项司、市舶司、盐课司、茶课司、酒课司、俸饷司和赈灾司等十一司。

尚书之下不再是单纯的左右侍郎,而是分为左右侍郎和十一司侍郎,一共十三位侍郎。

这样庞大的规模,每个司的任务都十分沉重,而近来最为繁忙的,还数俸饷司。

从毕自严回归京城开始,俸饷司就热闹了起来,来来往往的书吏和不断出入的塘骑,以及每日不绝的算盘声,都代表着这里的忙碌。

所有人都在关注俸饷司,原因便是近来热闹的官员俸禄问题。

在俸饷司,几乎没有人可以插手进来,除了朱由检、朱由校、毕自严三人。

明代官员的俸禄从永乐年间开始就是一笔糊涂账,到了宣德年间,这种糊涂账更是进一步的加剧。

后来的弘治、万历,都在这种糊涂账的基础上不断加账,让原本就糊涂的帐变得更糊涂了起来。

“官吏定禄”,这是外界眼下对俸饷司正在做事的称呼,谁都知道一旦官吏定禄,那以前官吏们大手大脚的日子就将一去不复返。

可是即便知道,也没有人赶来阻拦,耽误。

无他、因为整个俸饷司都被大兴营的兵马拱卫了起来,而俸饷司二十六位正官,五百二十七位书吏的家人更是被锦衣卫给监视了起来。

算盘声不断敲打,声音之大,便是户部其他府司衙门和六部的其他五部都能听到。

“这算盘不是打在他毕自严心头,是打在我等心头!”

吏部内,一些官员不断地发着牢骚,而正在办事的崔呈秀也被那依稀可以听到的算盘声吵得头皮发麻。

他起身渡步,可是想不出办法,只能再度坐下。

和他一样的,还有其他各部的官员,而在这些官员坐立难安的时候,毕自严手中拿到了第一本“官吏定禄”的结果。

“尚书,这是北京城的定禄文册,这是旧册……”

在俸饷司内,随着俸饷郎中的两本文册交上去,老神在在的毕自严也接过的两本文册,开始对照了起来。

大明官员的俸禄并不低,这点毕自严已经知道了,但他还是好奇,当俸禄和福利全部弄清楚后,大明官员的俸银到底是多少。

在他的好奇中,旧册率先被打开,而上面所露出的数额让人惊心。

【正一品正俸五百二十二两俸银,免粮三十石、折色十五两,免丁三十,折役银十两,陋规收入……】

长长的各种福利折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关于道各种陋规的收入时,所设色的银子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当毕自严看到最后,正一品的总收入实际上是达到了一千二百三十二两银子!

“仅仅虚衔就拿的如此多俸银,那下面的人恐怕更多……”

看着正一品的俸银,毕自严心头忍不住打鼓了起来,毕竟正一品没有具体官职,大部分是虚衔,而一个虚衔就能分到这么多银子,那些实权官职岂不是……

毕自严继续看了下去,只是他越看越心惊,尤其是介于合法和不合法只见的陋规收入,更是让他看的目瞪口呆。

陋规收入,这是历朝历代官员收入中,占比最大收入。

陋规实际上为历代王朝所默许的,该收入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属于“政治畸形儿”润滑于京内外各衙署和大官小吏之间。

对于这种收入,毕自严实际上也见怪不怪,只是他没想到这种收入在某些人群中居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占比。

俸饷司这次用于统计陋规收入和官吏定禄的数据,全部是通过刚被抄家不久的京官、外官账目所算,这算中或许会有误差,但也差距不到哪里去。

在各种账目中,京中官员的陋规名目繁多,仅仅对北直隶各州府县的陋规种类就有三百多种之多。

在这众多陋规之中,「耗羡」是最大的项目。

所谓「耗」就是在征收钱粮过程中的损耗,粮的损耗名目有仓耗、鼠耗、雀耗、湿耗、扬耗、运耗等存在。

所谓「羡」是征收这些损耗的结余。

按朝廷规定,加征耗羡可以达到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三,而在锦衣卫提供的这些账目上,毕自严可以清楚的查到,一些贪官曾经对百姓收取达到一倍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的百姓正赋是三十赋一,一亩产粮一石的田地,按道理来说只需要交五斤左右的粮食,但如果北直隶的地方京官加征耗羡,这田赋将会达到十斤米麦,也就是田赋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