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徽州来客(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张延龄赶紧出来打圆场:“听说黄山云雾乃当世名茶,而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距今已经四百多年历史,且经久不衰,乃茶之上品。”
本来秦掌柜只是想彰显一下自己送来的礼物有多贵重,闻言含笑望过去:“这位小公子,你对黄山茶的历史倒是了解颇深。”
张延龄心说,这不正好巧了么,我研读医书时正好涉猎过这方面的内容,后世康熙年间成书的徽州府志中详细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眼下你们黄山所产茶叶,还没到贡茶的地步,但已广泛流传,我知道并不稀奇。
且黄山云雾乃有明一朝的名茶,可惜制作工艺失传了,有人说跟后来的黄山毛峰有继承关系,但缺乏考证,毕竟黄山毛峰是在光绪年间才被研制出来的;还有人说黄山汤口茶继承了云雾茶的衣钵,但实际上后来的汤口茶出自清初戴氏家族传承,跟宋代和明朝的云雾茶还是有所区别。
不管黄山毛峰还是汤口绿茶,后世都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受好评。
但既然你喜欢听好听的,那我不妨再说上两句。
“我还听说,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不知真假?”张延龄补充。
秦掌柜饶有兴趣,颔首不已:“小公子言之凿凿,让人钦佩不已。关于云雾茶,民间的确有如此说法,但从未曾像你这般归纳总结过…不知小公子从何处听来?又或是从哪本典籍中见过呢?”
徽州商人,也就是徽商,在明朝中叶逐渐掌握经济基础后,开始对家乡文化追根溯源,并且进行推广。
听张延龄说的东西符合他们的需要,自然想问个清楚。
这要是市井之人说出来,秦掌柜或许不会在意,但问题是张延龄是秀才家的公子,这可就有说法了。
张延龄笑着摇摇头:“我也不记得从哪儿看来的,不过的确见过。”
“小公子不妨仔细回想一下。”秦掌柜有些着急。
张延龄继续摇头:“真记不得了。”
秦掌柜大为失望,不由往张峦身上瞟一眼。
她大概理解为,自己先前对孩子父亲有所轻视,身为人子义愤填膺,怎可能如实相告?
其实事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张延龄这段话出自日本大和尚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虽然荣西是十二世纪的人,但这书的内容要等进入信息社会后才会传到华夏。
不过这也说明,海外之国已在几百年前就对华夏的养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双方重新坐下。
秦掌柜对张家父子三人的态度大为改观,接连问询几个问题,全都是针对张峦的。
“张老爷可曾到过徽州?”
秦掌柜找机会问道。
张峦摇摇头:“未曾有机会造访。”
秦掌柜本觉得,一个孩子说的话,必是长辈平时教授。
谁知上来张峦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孙友看了满脸失望之色的秦掌柜一眼,不由生出帮衬之心,问道:“来瞻兄,看来你对养生术颇有研究,可是之前曾听闻过黄山茶之事?这不,承蒙秦掌柜馈赠,家里刚好有一些黄山茶,便借花献佛,你走的时候带一些回去。”
“多谢多谢。”
张峦当然不会拒绝。
连孙友这样的富绅都难得一见的名茶,自己有幸品尝,今天算是赚到了。
孙友道:“那你…”
“我是真不知道。”
张峦也不藏掖,微笑道,“只是听说徽州是个好地方,尤其是黄山,乃仙家养生之所,轶闻传说多不胜数,想来有其独到之处…秦掌柜,是这样吧?”
“呵呵。”
秦掌柜听到他胡扯,只能苦笑一下。
张延龄见秦掌柜眼神暗淡,感觉眼前的女人开始不把自己父亲当个人物,认定没投资价值,当即笑道:
“父亲,您不是说过,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且如此胜地,产出的茶叶必定有延年益寿之功?还曾说过,您有一位朋友,曾在那里记录下很多东西,全都列在文章里,只是还没有刊印出来。”
“是吗?”
张峦皱眉望向儿子。
他当然知道儿子完全是在扯淡,不过当他看到对面女人那重新变得热络的眼神,登时明白儿子为什么这么说。
“是有这么回事,不过…唉!不提了。”张峦摆摆手。
他不是不想提,而是真没什么可提的。
自己不想吹牛逼,反倒是儿子帮他吹。
关键是他什么都不懂,什么徽州,什么黄山,他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孙友打起了圆场:“无妨无妨,以后有机会,一定请来瞻兄的朋友饮宴,好好聊聊。不如我们换个时间再谈?”
“也好。”
张峦自然乐于接受。
秦掌柜起身:“今日与孙当家大致谈完生意,这便回去了,不敢再多叨扰二位。”
“岂敢岂敢?”
张峦起身就要相送,孙友赶忙阻止:“来瞻兄,你且安坐,我这边送秦掌柜即可,回来再好好招呼你。”
“你太客气啦。”
张峦也不推辞,施施然坐下,翘起二郎腿,读书人的风骨消失无踪。
张延龄不由摇摇头,自己这老父亲果然不靠谱,连个逼都不会装,白瞎你儿子给你铺的路。
“回头打听一下,这位张老爷到底是何来历,为何对我徽州之事如此了解。”秦掌柜出
本来秦掌柜只是想彰显一下自己送来的礼物有多贵重,闻言含笑望过去:“这位小公子,你对黄山茶的历史倒是了解颇深。”
张延龄心说,这不正好巧了么,我研读医书时正好涉猎过这方面的内容,后世康熙年间成书的徽州府志中详细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眼下你们黄山所产茶叶,还没到贡茶的地步,但已广泛流传,我知道并不稀奇。
且黄山云雾乃有明一朝的名茶,可惜制作工艺失传了,有人说跟后来的黄山毛峰有继承关系,但缺乏考证,毕竟黄山毛峰是在光绪年间才被研制出来的;还有人说黄山汤口茶继承了云雾茶的衣钵,但实际上后来的汤口茶出自清初戴氏家族传承,跟宋代和明朝的云雾茶还是有所区别。
不管黄山毛峰还是汤口绿茶,后世都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受好评。
但既然你喜欢听好听的,那我不妨再说上两句。
“我还听说,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不知真假?”张延龄补充。
秦掌柜饶有兴趣,颔首不已:“小公子言之凿凿,让人钦佩不已。关于云雾茶,民间的确有如此说法,但从未曾像你这般归纳总结过…不知小公子从何处听来?又或是从哪本典籍中见过呢?”
徽州商人,也就是徽商,在明朝中叶逐渐掌握经济基础后,开始对家乡文化追根溯源,并且进行推广。
听张延龄说的东西符合他们的需要,自然想问个清楚。
这要是市井之人说出来,秦掌柜或许不会在意,但问题是张延龄是秀才家的公子,这可就有说法了。
张延龄笑着摇摇头:“我也不记得从哪儿看来的,不过的确见过。”
“小公子不妨仔细回想一下。”秦掌柜有些着急。
张延龄继续摇头:“真记不得了。”
秦掌柜大为失望,不由往张峦身上瞟一眼。
她大概理解为,自己先前对孩子父亲有所轻视,身为人子义愤填膺,怎可能如实相告?
其实事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张延龄这段话出自日本大和尚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虽然荣西是十二世纪的人,但这书的内容要等进入信息社会后才会传到华夏。
不过这也说明,海外之国已在几百年前就对华夏的养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双方重新坐下。
秦掌柜对张家父子三人的态度大为改观,接连问询几个问题,全都是针对张峦的。
“张老爷可曾到过徽州?”
秦掌柜找机会问道。
张峦摇摇头:“未曾有机会造访。”
秦掌柜本觉得,一个孩子说的话,必是长辈平时教授。
谁知上来张峦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孙友看了满脸失望之色的秦掌柜一眼,不由生出帮衬之心,问道:“来瞻兄,看来你对养生术颇有研究,可是之前曾听闻过黄山茶之事?这不,承蒙秦掌柜馈赠,家里刚好有一些黄山茶,便借花献佛,你走的时候带一些回去。”
“多谢多谢。”
张峦当然不会拒绝。
连孙友这样的富绅都难得一见的名茶,自己有幸品尝,今天算是赚到了。
孙友道:“那你…”
“我是真不知道。”
张峦也不藏掖,微笑道,“只是听说徽州是个好地方,尤其是黄山,乃仙家养生之所,轶闻传说多不胜数,想来有其独到之处…秦掌柜,是这样吧?”
“呵呵。”
秦掌柜听到他胡扯,只能苦笑一下。
张延龄见秦掌柜眼神暗淡,感觉眼前的女人开始不把自己父亲当个人物,认定没投资价值,当即笑道:
“父亲,您不是说过,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且如此胜地,产出的茶叶必定有延年益寿之功?还曾说过,您有一位朋友,曾在那里记录下很多东西,全都列在文章里,只是还没有刊印出来。”
“是吗?”
张峦皱眉望向儿子。
他当然知道儿子完全是在扯淡,不过当他看到对面女人那重新变得热络的眼神,登时明白儿子为什么这么说。
“是有这么回事,不过…唉!不提了。”张峦摆摆手。
他不是不想提,而是真没什么可提的。
自己不想吹牛逼,反倒是儿子帮他吹。
关键是他什么都不懂,什么徽州,什么黄山,他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孙友打起了圆场:“无妨无妨,以后有机会,一定请来瞻兄的朋友饮宴,好好聊聊。不如我们换个时间再谈?”
“也好。”
张峦自然乐于接受。
秦掌柜起身:“今日与孙当家大致谈完生意,这便回去了,不敢再多叨扰二位。”
“岂敢岂敢?”
张峦起身就要相送,孙友赶忙阻止:“来瞻兄,你且安坐,我这边送秦掌柜即可,回来再好好招呼你。”
“你太客气啦。”
张峦也不推辞,施施然坐下,翘起二郎腿,读书人的风骨消失无踪。
张延龄不由摇摇头,自己这老父亲果然不靠谱,连个逼都不会装,白瞎你儿子给你铺的路。
“回头打听一下,这位张老爷到底是何来历,为何对我徽州之事如此了解。”秦掌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