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赢得人心(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张峦头也不回,道:“知道了,真啰嗦。为父命大,加上你又孝顺,晚年一定会过得很幸福。”
随着消息传开,有关李孜省的作为,在朝中再也不是秘密。
当天下午日落前,朝中主要衙门都开始流传这件事,而最着恼的自然是一心等着看李孜省和张峦笑话的内阁首辅刘吉。
“怎么回事?仗不打了?这李孜省,好生窝囊。临阵退缩也就罢了,竟还卖国求荣?简直不可理喻!”
刘吉痛斥道,“这种狼子野心之辈,就不该留在朝中…不知六科、都察院和翰林院有多少人要参劾他?明早联合一下,这次看我不拿下他祭旗!”
徐溥在旁边,显得很淡然,不答反问:“刘老,请问您打算以什么名义上疏弹劾李孜省?”
刘吉道:“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临阵逃脱啊!他战场取胜,未能乘胜追击,反倒是消极避战,退缩到偏关躲起来,面对鞑靼人的进犯,他身为山西巡抚未能担负起抵御来犯之敌的责任,还主动求和。这是何等卑劣的行径?”
“唉!”
徐溥微微叹了口气,道,“很多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刘吉皱眉道:“听你这话里的意思,你是不打算带头参劾他咯?还默认他这种卑劣行径有可取之处?那以后战场上谁还会为朝廷效死命?临阵都跑去讲和了!最后吃亏的不还是大明?这么浅显的道理,就没人懂吗?”
徐溥道:“可他也未折辱大明军威啊!”
“什么军威?”
刘吉不以为然道,“先皇时为何不跟鞑靼人讲和?就是一顿狠打!把鞑靼人打得抱头鼠窜,你再看现如今,竟都沦落到要接受外夷朝贡,为此朝廷要赐予他们数倍赏赐,再给他们开边贸的便利?请问威风何在?”
徐溥无言反驳。
从情理上来说,他也认可刘吉的说法,毕竟李孜省这次的作为,不见得有多光彩。
或者说,站在文臣的角度,你李孜省选哪条路都是错的。
除非你李孜省真有本事能连战连捷,且怎么打都不重样…
但就算是老打胜仗,也不能“劳民伤财”,最好是自行筹措兵马,自行筹备粮食,打完仗也不用朝廷升赏,且能心平气和等着别人去给他挑毛病。
现在李孜省只是“小胜”,随后就跟鞑靼人讲和,同意鞑靼人上贡的请求。
显然不能让文官们满意。
刘吉道:“他如此擅做决定,就没人管吗?”
徐溥皱眉不已,提醒道:“刘老,您不会不知道,其实陛下早就下了一道旨意,同意让他接纳鞑靼人前来京城纳贡的吧?”
“竟有此事?为何我不知?”
刘吉显得很惊讶。
徐溥心想,别人都叫你刘棉花,知道你在其位不谋其政。
就说咱内阁,明明就两个人,而你却能做到安心喝茶,啥都不干,且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几乎把所有政务都丢给我…如此你怎能安心?且还有脸说出你不知道有这回事?
徐溥道:“眼下翰林院内正在商议新阁臣人选,不知刘阁老有何意见?”
“谁都行,唯独张来瞻不行!”
刘吉斩钉截铁道,“他若入阁,必将贻害大方!这点你不否认吧?”
以前刘吉虽然不觉得自己跟徐溥是一条心,但至少觉得,徐溥等翰林院的传统大臣,都站在反对张峦入阁的立场上。
可眼下…
他心中却没那么确定了。
徐溥难能可贵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点头道:“不否认。”
“那不就得了?陛下可是有言在先,若是李孜省在西北建功,就让张来瞻入阁。”刘吉道,“眼下李孜省的作为绝对不能算作建功!这立场,你们得坚定啊。尤其对鞑靼人朝贡之事,得把影响往严重了去说,让陛下有个先入为主的坏印象。”
徐溥心说,你这话是啥意思?
让我们众口铄金,睁着眼睛说瞎话,黑的说成白的,让皇帝先入为主觉得张峦和李孜省是在祸国殃民?
就算不承认张来瞻神通广大,但也不能违背世人常识啊。
徐溥无奈道:“刘老,您知道今日此消息一出,在京大小官员和百姓的反应是怎样的吗?”
“痛心疾首,恨不能…等等。”
刘吉突然瞪大眼睛看向徐溥,问道,“你这话是何意?莫不是朝中人都觉得,张来瞻和李孜省干得好,他们是大明的股肱栋梁不成?咳咳,可别忘了他们是什么出身!道士和外戚,都不可取!”
徐溥苦笑道:“就算同僚对其出身颇有微辞,可市井升斗小民,却是…唉!对这二人推崇不已。”
刘吉黑着脸道:“无知之徒,竟分不清是非曲直?”
徐溥叹道:“既能领兵打胜仗,又能招抚外夷,令其来京请罪,把断了多年的朝贡给续上,这本就是安定人心之举。
“京城百姓都不想连年战乱,毕竟光是今个冬天一番筹措钱粮,就让京师粮价腾贵。要是再打下去,就怕…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哪。”
徐琼府宅。
沈禄见不到张峦,赶紧去找徐琼告知好消息。
但其实消息根本不用他去传报,因为李孜省的奏疏已超出通政使司的框架,闹得人尽皆知。
“好事啊。”
沈禄笑着说道,“既打了胜仗,还收拢了人心,恩威并施,话说这位李尚书真乃不世出的名臣良将。他回朝后
随着消息传开,有关李孜省的作为,在朝中再也不是秘密。
当天下午日落前,朝中主要衙门都开始流传这件事,而最着恼的自然是一心等着看李孜省和张峦笑话的内阁首辅刘吉。
“怎么回事?仗不打了?这李孜省,好生窝囊。临阵退缩也就罢了,竟还卖国求荣?简直不可理喻!”
刘吉痛斥道,“这种狼子野心之辈,就不该留在朝中…不知六科、都察院和翰林院有多少人要参劾他?明早联合一下,这次看我不拿下他祭旗!”
徐溥在旁边,显得很淡然,不答反问:“刘老,请问您打算以什么名义上疏弹劾李孜省?”
刘吉道:“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临阵逃脱啊!他战场取胜,未能乘胜追击,反倒是消极避战,退缩到偏关躲起来,面对鞑靼人的进犯,他身为山西巡抚未能担负起抵御来犯之敌的责任,还主动求和。这是何等卑劣的行径?”
“唉!”
徐溥微微叹了口气,道,“很多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刘吉皱眉道:“听你这话里的意思,你是不打算带头参劾他咯?还默认他这种卑劣行径有可取之处?那以后战场上谁还会为朝廷效死命?临阵都跑去讲和了!最后吃亏的不还是大明?这么浅显的道理,就没人懂吗?”
徐溥道:“可他也未折辱大明军威啊!”
“什么军威?”
刘吉不以为然道,“先皇时为何不跟鞑靼人讲和?就是一顿狠打!把鞑靼人打得抱头鼠窜,你再看现如今,竟都沦落到要接受外夷朝贡,为此朝廷要赐予他们数倍赏赐,再给他们开边贸的便利?请问威风何在?”
徐溥无言反驳。
从情理上来说,他也认可刘吉的说法,毕竟李孜省这次的作为,不见得有多光彩。
或者说,站在文臣的角度,你李孜省选哪条路都是错的。
除非你李孜省真有本事能连战连捷,且怎么打都不重样…
但就算是老打胜仗,也不能“劳民伤财”,最好是自行筹措兵马,自行筹备粮食,打完仗也不用朝廷升赏,且能心平气和等着别人去给他挑毛病。
现在李孜省只是“小胜”,随后就跟鞑靼人讲和,同意鞑靼人上贡的请求。
显然不能让文官们满意。
刘吉道:“他如此擅做决定,就没人管吗?”
徐溥皱眉不已,提醒道:“刘老,您不会不知道,其实陛下早就下了一道旨意,同意让他接纳鞑靼人前来京城纳贡的吧?”
“竟有此事?为何我不知?”
刘吉显得很惊讶。
徐溥心想,别人都叫你刘棉花,知道你在其位不谋其政。
就说咱内阁,明明就两个人,而你却能做到安心喝茶,啥都不干,且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几乎把所有政务都丢给我…如此你怎能安心?且还有脸说出你不知道有这回事?
徐溥道:“眼下翰林院内正在商议新阁臣人选,不知刘阁老有何意见?”
“谁都行,唯独张来瞻不行!”
刘吉斩钉截铁道,“他若入阁,必将贻害大方!这点你不否认吧?”
以前刘吉虽然不觉得自己跟徐溥是一条心,但至少觉得,徐溥等翰林院的传统大臣,都站在反对张峦入阁的立场上。
可眼下…
他心中却没那么确定了。
徐溥难能可贵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点头道:“不否认。”
“那不就得了?陛下可是有言在先,若是李孜省在西北建功,就让张来瞻入阁。”刘吉道,“眼下李孜省的作为绝对不能算作建功!这立场,你们得坚定啊。尤其对鞑靼人朝贡之事,得把影响往严重了去说,让陛下有个先入为主的坏印象。”
徐溥心说,你这话是啥意思?
让我们众口铄金,睁着眼睛说瞎话,黑的说成白的,让皇帝先入为主觉得张峦和李孜省是在祸国殃民?
就算不承认张来瞻神通广大,但也不能违背世人常识啊。
徐溥无奈道:“刘老,您知道今日此消息一出,在京大小官员和百姓的反应是怎样的吗?”
“痛心疾首,恨不能…等等。”
刘吉突然瞪大眼睛看向徐溥,问道,“你这话是何意?莫不是朝中人都觉得,张来瞻和李孜省干得好,他们是大明的股肱栋梁不成?咳咳,可别忘了他们是什么出身!道士和外戚,都不可取!”
徐溥苦笑道:“就算同僚对其出身颇有微辞,可市井升斗小民,却是…唉!对这二人推崇不已。”
刘吉黑着脸道:“无知之徒,竟分不清是非曲直?”
徐溥叹道:“既能领兵打胜仗,又能招抚外夷,令其来京请罪,把断了多年的朝贡给续上,这本就是安定人心之举。
“京城百姓都不想连年战乱,毕竟光是今个冬天一番筹措钱粮,就让京师粮价腾贵。要是再打下去,就怕…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哪。”
徐琼府宅。
沈禄见不到张峦,赶紧去找徐琼告知好消息。
但其实消息根本不用他去传报,因为李孜省的奏疏已超出通政使司的框架,闹得人尽皆知。
“好事啊。”
沈禄笑着说道,“既打了胜仗,还收拢了人心,恩威并施,话说这位李尚书真乃不世出的名臣良将。他回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