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澡盆渡江(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登陆,如果只有大几千上万人,别说什么虚虚实实了,管你是虚是实,兵马不够,面对在长江沿岸,严防死守的东胡重兵,也只有被赶回水里喂鱼的份儿。
按照绣衣使与哨骑两方一同探出来的消息,算上石周曷阿邃支援而来的五万兵马,整个荆北起码有八万可战之兵。
这可不是小数目。
刘恪想了想,先锋至关重要,还是得给值得信赖的人员,便道:
“这一仗,朕另有安排。”
“不过魏卿新近归降,立功心切,朕也能理解。”
“按照之前军师之计,朕可与你三千兵马,以吕奉父为主薄,自领一军,自罗港而出,横渡长江。”
“若能成功渡江,也算是大功一件。”
魏成宪虽然没捞着先锋,但也比较满意。
兵马虽少,但能够自领一军就不错了。
只要自己好好把握,不,自己肯定能把握住。
东胡人有几斤几两他很清楚,确实很能打,但也确实打不过汉军。
有汉帝领军在孱陵港和江陵港之间,牵制东胡人,他在侧面偷偷摸摸渡江,应该不难。
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功劳么?
立了功,再操作一番,他以后的地位,肯定比在东胡时,要更高。
“多谢陛下!”
魏成宪匆匆拱手言谢,立刻便带着亲兵,下去准备了。
一边的雷兰有点欣慰,魏成宪那么积极,还是没捞着先锋之职!
看来还得是自己!
很可惜,雷兰失算了。
“赵宁。”
“末将在。”
“朕令你为先锋,渡江后,当为首功。”
“是。”
赵宁拱手领命,言简意赅。
他不是个很会表露情绪的人,他的内心,远远没有言行那么简单。
当年他父亲,老顺平侯,在朝中世家重臣各种使绊子之下,不仅满门皆亡于战场,还让渡江之战,功亏一篑。
汉室再无重归长安的可能。
甚至临死前,都在大喊着渡江。
作为顺平侯一脉的独苗,孤儿赵宁是有这个执念的,继父兄之志,成父兄未竟之业。
当年在大汉仅剩一城,随时要亡国的时候,赵宁毅然决然,前来投奔,就是存着一丝丝心愿。
而赵宁投汉之后,皇帝就借着乱七八糟的理由,在朝堂上,将刻意构陷老顺平侯的世家重臣,拿棋盘给砸死了。
那时候,赵宁就已经深深记下。
这辈子,兴许真的有机会,带着汉军渡江,以慰父兄在天之灵的那一日。
兴许是三十年,五十年,但只要等,说不定真有机会。
只是没想到,机会来的这么快。
四年。
仅仅四年,就从一城之地,打回到了长江边。
这时候先锋一职,对赵宁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帐中众将都是一阵错愕。
赵宁居然在大帐里,还和他们在一起议事?!!
卧槽,居然见着没失踪的赵宁了??!
这可比长沙郡中百年难遇的暴雨,还要百年难遇啊!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四月。
汉军足足在长沙郡,休整了四个月的时间。
毕竟赈济洪灾中的灾民,确实耗费时间精力。
不过这也再度拉近了,汉军将士们和大汉百姓的距离。
所有汉军将士都参与到了赈济、救灾之中。
再加上年初陈伏甲从交趾送来,已经调教好的第一批写作监军读作政委的宣传委员,汉军将士的精气神,已经来到了巅峰。
中途还有些小意外,竟然有义士在汝南郡举义兵,号称“归义军”,带领农人百姓,反抗起东胡人的统治。
甚至打退了东胡人的第一波平叛,支棱了起来!
而且这归义军的首领,竟然还是刘恪的老熟人。
“张议平?”
“当年我放走他的时候,还以为他会回到交趾郡中,然后感受人情冷暖心灰意冷,这样,我大汉就又能够收获一员大将。”
“没想到人直接失踪了。”
“现在倒是出来了,不仅出来了,还带来了这么个大惊喜!”
“义军啊义军”
“只怕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过起义了啊!”
刘恪颇为感慨,当年的一步闲棋,没想到竟是在阴差阳错之下,在另一个赛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人心思汉,各地起义,大量义军在东胡后方多点开花,是刘恪早在火烧普六茹部水师时,就计划好的。
只是一直没人开出第一枪,等到今年,才终于开始有了火苗。
“既然起兵的是张议平,就不用太担心了。”
“张议平能文能武,统率足有95,而且谋定而后动,这时候起兵,必然有把握。”
“别说是打退第一波东胡人,一路打过来,和汉军汇合,也不是没可能。”
刘恪派了个绣衣使,看能不能和张议平接触到,两边一起搞点事儿。
如果能成,北伐的进度,必然又能再度加快。
不过这不是重心,毕竟现在汉军连长江都还没过,距离中原的汝南郡,太过遥远了。
当下的目标,还是渡江。
四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可以着手准备渡江了。
汉军将士们,喊着号子,将一艘艘征集到的渡船,集中到一起。
在孱陵港附近的江面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船只,大到用来运输物资的板船,小到渔民打渔的渔船。
当然,那一个个澡盆,才是最引人注目的。
刘恪一直都在关注船只调集的情况,必须尽可能多的征集船只,然后将所有的兵马运过江去,而后船只折返,再运送后续支援、补给。
他大致测算过,按照长江的宽度,即便是在渡江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船只渡过长江,往返一趟也需要大半个时
按照绣衣使与哨骑两方一同探出来的消息,算上石周曷阿邃支援而来的五万兵马,整个荆北起码有八万可战之兵。
这可不是小数目。
刘恪想了想,先锋至关重要,还是得给值得信赖的人员,便道:
“这一仗,朕另有安排。”
“不过魏卿新近归降,立功心切,朕也能理解。”
“按照之前军师之计,朕可与你三千兵马,以吕奉父为主薄,自领一军,自罗港而出,横渡长江。”
“若能成功渡江,也算是大功一件。”
魏成宪虽然没捞着先锋,但也比较满意。
兵马虽少,但能够自领一军就不错了。
只要自己好好把握,不,自己肯定能把握住。
东胡人有几斤几两他很清楚,确实很能打,但也确实打不过汉军。
有汉帝领军在孱陵港和江陵港之间,牵制东胡人,他在侧面偷偷摸摸渡江,应该不难。
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功劳么?
立了功,再操作一番,他以后的地位,肯定比在东胡时,要更高。
“多谢陛下!”
魏成宪匆匆拱手言谢,立刻便带着亲兵,下去准备了。
一边的雷兰有点欣慰,魏成宪那么积极,还是没捞着先锋之职!
看来还得是自己!
很可惜,雷兰失算了。
“赵宁。”
“末将在。”
“朕令你为先锋,渡江后,当为首功。”
“是。”
赵宁拱手领命,言简意赅。
他不是个很会表露情绪的人,他的内心,远远没有言行那么简单。
当年他父亲,老顺平侯,在朝中世家重臣各种使绊子之下,不仅满门皆亡于战场,还让渡江之战,功亏一篑。
汉室再无重归长安的可能。
甚至临死前,都在大喊着渡江。
作为顺平侯一脉的独苗,孤儿赵宁是有这个执念的,继父兄之志,成父兄未竟之业。
当年在大汉仅剩一城,随时要亡国的时候,赵宁毅然决然,前来投奔,就是存着一丝丝心愿。
而赵宁投汉之后,皇帝就借着乱七八糟的理由,在朝堂上,将刻意构陷老顺平侯的世家重臣,拿棋盘给砸死了。
那时候,赵宁就已经深深记下。
这辈子,兴许真的有机会,带着汉军渡江,以慰父兄在天之灵的那一日。
兴许是三十年,五十年,但只要等,说不定真有机会。
只是没想到,机会来的这么快。
四年。
仅仅四年,就从一城之地,打回到了长江边。
这时候先锋一职,对赵宁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帐中众将都是一阵错愕。
赵宁居然在大帐里,还和他们在一起议事?!!
卧槽,居然见着没失踪的赵宁了??!
这可比长沙郡中百年难遇的暴雨,还要百年难遇啊!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四月。
汉军足足在长沙郡,休整了四个月的时间。
毕竟赈济洪灾中的灾民,确实耗费时间精力。
不过这也再度拉近了,汉军将士们和大汉百姓的距离。
所有汉军将士都参与到了赈济、救灾之中。
再加上年初陈伏甲从交趾送来,已经调教好的第一批写作监军读作政委的宣传委员,汉军将士的精气神,已经来到了巅峰。
中途还有些小意外,竟然有义士在汝南郡举义兵,号称“归义军”,带领农人百姓,反抗起东胡人的统治。
甚至打退了东胡人的第一波平叛,支棱了起来!
而且这归义军的首领,竟然还是刘恪的老熟人。
“张议平?”
“当年我放走他的时候,还以为他会回到交趾郡中,然后感受人情冷暖心灰意冷,这样,我大汉就又能够收获一员大将。”
“没想到人直接失踪了。”
“现在倒是出来了,不仅出来了,还带来了这么个大惊喜!”
“义军啊义军”
“只怕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过起义了啊!”
刘恪颇为感慨,当年的一步闲棋,没想到竟是在阴差阳错之下,在另一个赛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人心思汉,各地起义,大量义军在东胡后方多点开花,是刘恪早在火烧普六茹部水师时,就计划好的。
只是一直没人开出第一枪,等到今年,才终于开始有了火苗。
“既然起兵的是张议平,就不用太担心了。”
“张议平能文能武,统率足有95,而且谋定而后动,这时候起兵,必然有把握。”
“别说是打退第一波东胡人,一路打过来,和汉军汇合,也不是没可能。”
刘恪派了个绣衣使,看能不能和张议平接触到,两边一起搞点事儿。
如果能成,北伐的进度,必然又能再度加快。
不过这不是重心,毕竟现在汉军连长江都还没过,距离中原的汝南郡,太过遥远了。
当下的目标,还是渡江。
四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可以着手准备渡江了。
汉军将士们,喊着号子,将一艘艘征集到的渡船,集中到一起。
在孱陵港附近的江面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船只,大到用来运输物资的板船,小到渔民打渔的渔船。
当然,那一个个澡盆,才是最引人注目的。
刘恪一直都在关注船只调集的情况,必须尽可能多的征集船只,然后将所有的兵马运过江去,而后船只折返,再运送后续支援、补给。
他大致测算过,按照长江的宽度,即便是在渡江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船只渡过长江,往返一趟也需要大半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