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后记三十二八卦都传到尚书府了

后记三十二八卦都传到尚书府了(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嫌路远你可多来坐坐。”  

谢衍说道:“一定登门求教。”  

昨天拿出天平,今天就升芙蓉学士,肯定跟老会长有关,否则速度不可能这么快。  

而且,老会长还留下家宅地址,表示随时欢迎谢衍登门。  

这位老先生挺会挑地方的,江左村的名字来源于唐高宗。唐高宗途经该地的时候,说了一句“江左风景不过如是”。  

听其村名,就知道风光秀丽。  

物理、化学等分会会长,陆陆续续上台发言。  

老会长懒得听他们讲什么,问道:“你以后主攻物理还是化学?”  

谢衍说道:“必须选一个吗?”  

老会长说:“你当然可以什么都研究,数学、天文、地理这些一起搞都行。但人的精力终归有限,能先选定一个主方向最好。”  

“那晚辈选物理吧。”谢衍随便说了一个。  

老会长摇头笑笑:“我还以为你要选化学。”  

“都可以。”谢衍说道。  

闲聊之间,临时大会结束,谢衍又收到十多张名刺。  

名刺就是古代的名片,多用红纸书写。喜欢玩复古的,也可以用竹片、木片来制作。  

更正式的则属于门状、名状,主要用于登门拜访贵人,一般使用红纸金字书写,但用绫罗锦缎来制作的都有。“投名状”这个词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谢衍小心翼翼把名刺收好,这玩意儿他昨天收到上百张,就连一些学生都给他递名片。  

朱世镕把谢衍喊住:“朝宗,你住太学还是自己租房?”  

“租房吧。”谢衍说道。  

一直住在陈尚书家里不方便,主要是距离学校路程太远,每天都需要坐车到太学上课。  

他也不想住在太学宿舍,否则根本别想清净,每天不知有多少师生来串门。  

最好的办法,是在附郭或近郊租住民房。  

朱世镕笑道:“我带你去看房子。附郭街区全是楼房,尤其这几十年新建的,皆为一些六层高楼。一栋楼里住几十家,人多眼杂极不方便。近郊的房子最好,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院落。”  

“租金很贵吧?”谢衍问道。  

朱世镕说:“你住进去,肯定可以打折,房主聪明着呢。哈哈,你要是只住一两年,而且住进去的仆从不多,房主不但免费还提供伙食。”  

谢衍惊讶道:“我的名气这么管用?”  

朱世镕道:“比你想象中更值钱。十七岁的芙蓉学士,他们能把你当菩萨供起来。”  

“那可要付租金才行。”谢衍知道便宜不是白占的。  

朱世镕赞许道:“难得你知此理。”  

朱世镕带谢衍去的地方,叫做“北圪垱村”,此时属于龙门乡龙门镇地界。位于后世的龙门镇、诸葛镇之间,大概在洛阳市龙门第一实验小学附近。  

半路上,朱世镕介绍道:“房主是陇西郡王(李彦仙)的后人。陇西郡王的后代分为四支,主宗住在洛阳城内,一支回了陇西老家,一支远迁去高昌城,一支住在洛阳南郊龙门镇。”  

“一支城内,一支城外?”谢衍颇为疑惑。  

朱世镕低声说:“分家的时候闹翻了,第三代嫡长子的吃相太难看。不过也因祸得福,住在城内的主宗,几年前参与政变被诛杀、坐牢、流放百余人。由于分家分得彻底,城外的李氏分支没受影响,反而借此自称是李氏主宗。”  

马车驶入北圪垱村地界,朱世镕说:“整个北圪垱村,还有南边的刁窑村,两村土地全都是李家的。村民要么是李氏后人,要么就是李家的佃户或雇工。”  

谢衍听得咋舌,心想土地兼并果然厉害。  

洛阳作为大明首都,郊外到处是权贵的后代,普通小民哪扛得住兼并?甚至都不必使用什么手段,总有人破产变卖土地,百余年过去,权贵积累的田产就越来越多。  

就拿北圪垱村举例,李家拥有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但一半以上的耕种权,却还在佃户手里,地主不得随意转佃。佃户在迫于生计变卖田产时,往往只出卖土地所有权,牢牢抓住佃耕权不放手。  

大明开国之初,经过一系列整顿,早就不承认土地的产权分离。但架不住地主和佃户愿意啊,各种违法私订契约,最终迫使朝廷也默认了,打田产纠纷官司时可以作为证物。  

最麻烦的是拆迁。  

不管是拆迁了建商品房,还是拆迁了建工厂。农民手里握着永佃权,却又拿不到赔偿,因为他们并无所有权,于是坚决不同意拆迁,此类案件这几十年来层出不穷。  

去年新颁布的《工商法》,就把相关法律给补齐了,并取消大明初年的冲突法令,商人在拆迁时必须赔偿拥有佃耕权的农民!  

不多时,一处大宅出现。  

朱世镕递上名刺,房主亲自出门相迎。  

房主名叫李敏求,是李彦仙的六世孙,日子并不怎么好过。  

别看李家拥有两个村的土地,但有很多已经分给子孙了,并不是全都被一户控制。有个别的李氏子孙,因为继续分家,甚至已经沦为自耕农。  

住在南郊两个村的李氏子孙,由于长期被城里的主宗打压,他们发展得一直不怎么顺利。  

而且南郊这支自己也不争气,一个进士也没考中,仅通过读军校出了两个中级军官。  

经商也不行,只在刁窑村有一家小型采石场、一家小型水泥厂、一家制陶窑坊。  

这么说吧,就连把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