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八十章 依(上)

第二百八十章 依(上)(4/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水落石出。今天说的事,是第一次说也是最后一次说。为什么我让你们请高明的工匠,有了高明工匠,你们作坊里所制的器物就会精美,卖得贵还能卖得多。你们卖得越多,太平州就越会繁荣。对你们有好处,对官府也有好处。”不说大道理,这些人论儒学也许没有几人精通,可一个个很精明,说实情。  

郑朗顿了一顿,继续说道:“道理虽然简单,可你们以前没有想过,于是我用一些激励的政策激烈,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普通,有的人只是看到别人去做自己才想起来去做。做得好的,看到收益,不但自己有了收益,也为太平州带来了收益。今天到了奖励的时刻。”  

这是他做的承诺,今天到了兑现的时候。  

但只是这一次。  

无他,公平耳。在他手中能做到很公平的奖励,但在其他官吏手中未必能做到,不一定所有官吏都是坏的,事实在言官的监督下,许多官员宁肯不作为,都不敢做得太过份。  

这也是郑朗对君子党唯一不排斥的地方,那就是监督的力量,包括江东诸州,事情越闹越烈,将会有大批官员因此下台。  

但未必对这方面懂。  

至少不是他们所学的学问,他们学的孔孟之道也不会说这些。  

此次奖励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最终。  

于是宣读名单,最多的就是纺织作坊,有些人眼睛光长远,从一开始就派人学习,作坊中有一些织女工艺相当高明,在锦锈苑之外,他们也打出了品牌,还有两个铁作坊,一个剪刀作坊,一个琉璃作坊,以及其他五六个作坊,先后闯出一些名气,在周边颇有一些声望。  

但不是他们自己研究出的工艺,都是从外地请来的高明工匠,带着一群工匠,打出的名声。这些作坊符合当初郑朗制订的标准,先后减去一成到两成的税务。  

郑朗说完后,许多人捶胸顿足。  

知道请高明工匠的好处,然而宋朝高明工匠薪水太高了,一个个舍不得。  

然而这一项政策,足以保障工匠的薪酬,还提高了作坊制器的竞争力。  

现在后悔已晚。  

郑朗挥了一下手,让诸人安静下来,继续道:“亡羊补牢,未失之晚。纳税只是商税,诸君又能交几何,即便减去一两份,也未必在诸君心头之上。我只是通过这个来告诉大家,学问与技术的重要,一个蔗糖作坊产生何等的利润,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好处。”  

格物致知说得空洞,但宋朝因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结果,对杂学不是很排斥,包括商业,有许多弊端,正是普及科学的好机会。  

郑朗说完离开。  

这一次聚会,基本是他最后一次聚会,也为他在太平州划上了一个句号。  

该做的也做了,不该做的留给了下一任。  

夏收到来。  

连同税务呈了上去。  

这是十分惊人的税务,粮食少了一些,仅二十万斛麦子,油类三万石,但后面的数字很惊人,二十二万匹精美的绢布,仅这项就值价近四十万贯。没有办法,钱不足,只好用绢来代替,还有二十四万多缗钱。还有十万缗钱与十万匹绢继续作两监的资本。  

这些税务与收入两税占的比例很少,蔗糖作坊盈利九十多万缗钱。朝廷分了三十多万缗钱,锦锈监盈利达到了二十多万缗钱,商税接近八万缗钱。其他的才是两税。  

结果呈上去,也将几位新宰相吓了一跳。  

太不可思议了。  

王昭明再次来到太平州。  

郑朗客气地将他迎进家中,心中忐忑不安,知道这次王昭明前来,不是为了太平州的事,而是为了他的安排。  

崔娴也紧张的包着女儿看着王昭明。一开始环儿还想回京城的,京城大,热闹,气候也适宜,不象南方到了夏天有那么热。但经过郑朗分析,才知道回京城不是好事,除了争吵,将会一事无成。相反呆在地方,多磨练几年,有了政绩,将来仕途才有根本。  

但也未必,若能象韩琦那样,升迁起来也快的。可那样,郑朗不喜。  

一起很紧张的看着王昭明。  

来了几次,与郑朗一家很熟悉了,王昭明喝了一口茶,低声说道:“恭喜郑大夫。”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