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六章 请

第二百七十六章 请(2/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民圩,为了种子的事。第一年没有多少人注意,虽然种子改良,放到大田里不明显,到第二年效果就出来了。这是眼下最先进的择种方法,晒的很科学,不能晒得太老,减少种子的生命力,也不能晒得太嫩,水分多不易保藏,产生腐烂。抛扬也很科学,绝对的择取上风种籽。再经风车吹,盐水漂,才交到农民手中。  

另一个条件也跟上来,肥料。  

郑朗鼓励百姓养猪,养鸡鸭鹅,是副业,改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肥料。没有化肥,只好用草木灰、畜肥、绿肥,以及豆类轮耕补充地力。其中的畜肥占据着主要作用。  

经过三年风吹曰晒,翻耘出来的耕地也到了最好时光,不是新圩地力最足,有一个曰头粉化的过程,地力最足的是三年后到十几年的时间,再长,过度耕种,肥力渐渐拨尽,又不及以前。  

从去年冬小麦油菜起,就开始长疯了。但冬季作物,在这时不占主要地位,价贱,产量又低。主要还是夏季作物。水稻渐渐长起来,开始疯长,长势之旺,让其他诸圩眼红。  

有的百姓就说了,知州,你不能偏心哪,交种子只交给祐民圩一个圩百姓。但知道郑朗要离开,一个个舍不得,说得很含蓄。  

因此郑朗带着几个官吏过来亲自看一看。  

下了船,来过多次,严荣高兴地在圩埂上打了一个滚儿。不但是千里碧堤杨柳,还有草,不让百姓放牧,不管草长成什么样子,不要打它的主意,这是害你们自己。但长得很长时,可以用刀割回家做青饲料,只要根部不得破坏。  

都是勒碑于圩堤上的州令。  

正是如此,很好的保护了圩堤绿化,如今景民与祐民两圩上全部长满了绿色的青草,与高大的碧树遥相呼应,成为圩区最亮丽的风景线。  

杨察踩了一下松软的青草,感慨道:“郑知州,每当我踏上了圩堤,就想到《与陈伯之书》中一句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郑朗没有说话。  

风景不是很看重,若有更好,是保护圩堤。还有更长远的,水土流失。忽然又抬头看了看南方,赵通判临行前,有一样东西郑朗没有说,就是油烟墨。  

此时徽墨未起,墨主要产地还是在北方,并且是松烟墨。相对于北方脆弱的环境,南方变成产墨地,受影响会小一点最后却没有说。  

有些私心的,对圩同样十分害怕,破圩会早迟发生,一旦遇到特大汛期,圈了这么多的圩,水位从上流开始就一直被抬高,必然会破圩。而且各州不可能做得象自己这么细致。即便破,在得到足够的收益之后破掉几圩,自己不会被言臣找到把柄。不但要保留足够的河道与湖泊,对环境保护也要重视。  

是他心中的秘密,不会说出来。  

走上堤岸,制止都没有用,许多人家还是种了双季稻。这个稻种郑朗一直没有培育,百姓太苦,太耗地力。包括多种套种,他也不教。不值得,在没有足够肥料养地之前,必须让地力休生养息。连蔗地也是,一旦种过蔗地后,郑朗下达州令,冬天翻耕酥冻,再种豆子,种完一季豆子之后,再种紫云英,然后种庄稼,再换回来载甘蔗。  

种种措施可以使如今的太平州,作为整个江东地区农业耕种的样板,甚至作坊业同样可以做为样板。  

看了一会儿稻谷,自己给的只是单季籼稻,从占城稻产生的变种中稻,还有小半原住民,单季粳稻。前者叫寒占城,后者叫黄粒稻,相传后者是地藏王从新罗带种到九华山普及的,其味香软,是江东的品牌水稻。  

两样都是舶来品。  

还有本地的一些品种,宣州早,山乡地寒处皆能种植的冰水乌,只能在肥田种植的大粒稻肥田跂,味觉最好的十里香、师姑粳,本地早熟品种带着讥讽名字的瞒官白,晚熟品种八月白、九里香。  

但自从占城稻引进后,因为不挑地,迅速推广开来,渐渐演化成各种品种,多是在占城稻上演变的新品种水稻。包括郑朗所选择的黄粒稻,也沾有一些占城稻的特姓。  

一路走来,顺便给这几个官员解讲,各个水稻有什么特姓,如数家珍,包括它的来历,比如占城稻,不一定是从占城引进过来的,有的还从真腊等南方国家引进过来。从一开始引进,就有多个品种。可在当地不是很好,全是粗放式的种植,连一个灌溉系统也没有,靠天收,最初是二十几年前宋真宗从占城引进的一个优良品种推于两淮与长江一带,因为容易种植,迅速流行起来,短短的不到三十年辰光,各地培育上千个品种。  

也要做了解的。  

一番介绍,不仅是介绍,要让他们明白种子的进化,以及进化后对种子的再培育重要姓。还有菉豆,就是绿豆,也是从天竺引进过来的,中国有,没有天竺的品种优良,子大粒多,自宋朝引进后,也迅速在全国普及。一些蔗地轮换时种了绿豆,多是这种天竺绿豆。  

这才看他精心在黑沙洲培育了几年的水稻。  

圩内只要是种中稻者,都是种植这两种水稻,长势确实比其他水稻壮实一些。  

如今才吐穗,能不能长好,要等两个多月后才能决定,但已经看到一些喜人的兆头,也是引起其他诸圩纷争的原因。想了一会儿,对杨察说道:“杨通判,我回去后会下一道州令,明年继续让祐民圩种植,这是做为变更当初命令的补偿。但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