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一章 特区奇迹之城(下)

第二百七十一章 特区奇迹之城(下)(5/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  

赵祯兴高采烈的听王昭明将发生的事说完,包括问鬼一案的真正原因,很是神奇与不可思议。  

但他立即将东西两府以及台阁三司使的重臣召到宫殿来。  

不但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还有下面也发生了一些事,特别是圈圩。  

各州都在圈圩,可做法不一,产生的后果也不一。比如马知州与黄知军,离得近,许多百姓携带家小往太平州跑,拦都拦不住,这很丢面子的,也失了政绩。  

又经常到太平州看,受了郑朗一些薰陶,于是发下狠心,杀富劫贫,是在开新圩,可不顾什么大户二户,以前的财产不动你,私圩就是不对的,一律作废。不要怪俺,朝廷下了诏书的。  

私圩强行圈进大圩,然后分配于五等户人家,甚至四等户人家。  

这一举动欢声雷动。  

劳力有了,全部疯狂的挑圩堤。  

可他们的举措却是得罪了“天下人”,境内所有大户一律反对,连一些小吏都阳奉阴违刻意捣乱,怨声也闹到了京城,然而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老百姓快乐了,于是上万民书力保两位知州。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或者舒州在兴修最大的圩田,比景民圩还大了三百顷,也不是不可能,可是知州为了换取富户的,分配不公平,若没有太平州的动作,百姓也就受之了。有了,可以做榜样的,于是不同意。法不责众,一个人闹事好抓捕,几千成万的百姓闹事,谁个也不敢动。大圩计划有了,可放在哪里一块泥土也没有动。  

一起闹到中书。  

几个宰相也不知如何处理。几个大佬看着这些奏折,伤透了脑筋。禀报赵祯,赵祯怎么知道处理?  

正好将诸位大佬带来,让王昭明与高若讷说,看能不能给这些大佬一些借鉴。  

听着二人将经过说了一遍,王曾默然问道:“他的中庸有没有写成?”  

说完直皱眉头。  

说得再清楚不过,以中庸调和境内各等户百姓,以中庸行事,以格物致知产生的学问替百姓创造财富。有了这两条,不仅是太平州,就是到了巴蜀也能打造一个良州出来。  

但这个中庸肯定不是王曾学习过的中庸。  

后面的格物致知,更让他茫然,他也是三元及第,对夫子的学问十分精通,可曾学到过如何将黑砂糖变成那种雪糖的学问?真学到…才怪!  

先问中庸吧。  

“我来的时候郑知州正在与他几个学生合写三分。”  

“三分?”王曾又茫然了。  

三分在儒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可作为一个学说体系,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人提出来。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包括中庸,也是自唐朝后才渐渐重视的。  

但到郑朗手中,更将中庸拨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它不是一门学问,还是儒家中的“三”。  

看过一些,高若讷又做了一些解释,然后道:“还没有写好,我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他的学生也参与了?”宋绶问。  

吕夷简给他面子,他也要给吕夷简面子,郑朗几个学生就有吕夷简一个儿子在里面。  

“嗯,有许多文章全部是他学生代笔书写的,多半是无奈之举,郑知州在太平州很忙碌,不仅是郑知州,全州从官吏到百姓,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这种勤奋也是太平州产生变化的原因之一,”高若讷老实答道。  

蔡齐却问了一个问题:“范仲淹二子有没有参与?”  

“长子似乎也参与了,次子年幼,现在仅是学知识。”  

宋蔡二人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微妙,若细心可以看到朝堂更大的裂痕在产生,然无一人注意。  

不过王曾倒是说了一句公正的话:“此子做得也不错,称为特区不过之也。”  

难得的说了一句好话。  

赵祯高兴地对太监低语了几句,太监离开,一会儿与宫人拿来许多东西,有糖,有被袄,所有大臣分下去不够的,几个大佬一人一床还是能满足的。  

看着这些袄被与糖,二十几个大佬又是无言。  

赵祯又向高若讷问:“高卿,你多次说奇迹之城,未来它能不能达到苏杭二州规模?”  

“不能,苏杭二州人口众多,地域肥沃,历史悠久,每年抛去朝廷的各项专营所得外,其他的钱帛粮贡税就有一百多万缗钱,无论糖作坊规模多大,收入也不会超过这一数字,况且棉糖只是开始,时间一长普及下去,优势也不明显,倒是诸圩一起,有鱼米之利。”  

“但也是奇迹。”  

“正是,故臣也认为它确如百姓所言,是奇迹之城,几乎是从无到有变出来的。”  

王昭明忽然伏下说道:“臣还有一件事要禀报。”  

“何事。”  

“这些糖棉,是臣逼迫郑知州进贡的。”  

“为什么逼迫?”  

王昭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几个宰相脸上全部起黑汗,这也算逼迫?但其中还是充满讥讽含味的。  

不过这一次变化,终于使朝中所有大臣终于重视起来,一本很实用的中庸,一个奇迹之城,谁敢不重视!诸位大佬心神激荡的离开,赵祯却坐在宫中想着心思。  

这是在一州推广,若是一国能不能推广呢?  

然后叹息一声:“太小啊太小。”  

不小了,可这个年龄担任宰相却是不可能的。不担任宰相召回京城会起多大作用?想到这里,赵祯又是幸福又是苦涩…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