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一章 特区奇迹之城(下)

第二百七十一章 特区奇迹之城(下)(2/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是宋朝州治的最好参考模式。不仅是圈圩,而是一种思路。那怕就是巴蜀,也有各州的特长。例如范知州去了饶州,与我说过,饶州有彭蠡湖、昌江、余干水、鄱江水,不仅有圩田之利,还有山泽湖泊之利,彭蠡湖又可以造船,景德镇有瓷器,这是饶州地形的特长,抓住了,有数年之治,饶州也必将大富。”  

高若讷知道郑朗所说特区含义了,更明白郑朗不喜中书干预的原因。  

实际他呆了这么多天,不是去年,去年大宋他们初来之时,只看到圩田的好处,数圩未起,一些作坊未成立,看到了好处,看到的不多,所以不大慎重。  

但到了今年秋后,数圩丰收,蔗糖凶狠而又诱人的露出面纱,高若讷能不慎重,况且他本身就喜欢管申之道。  

郑朗未喝多少酒,汪知县却喝了不少。  

听到郑朗的话,让他感慨万千,大有启发,还有…兴奋。自己这些人的努力,将会成为所有宋朝官员学习的目标,能不感到荣幸?  

…第二天诸位商贾再次会聚,郑朗问道:“诸位昨天住得可好。”  

“不错,不错,”一起答道。  

昨天那个张大郎道:“变化真不小,才三四年时间,没有想到芜湖能有这辰光。”  

不但是客栈服务水平提高,还有许多丰富的夜生活,让他们十分满意,远不是前几年来芜湖城寒酸的样子。  

另一个贾人说道:“百姓说这是奇迹之城,昨天晚上转了转,我相信了。”  

“现在一切草创,称它为奇迹之城,过矣。不过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城中仅几千户,象苏扬杭鄂那样参差十万人家做不到,可芜湖城是不是人口太少了一点?”  

“是啊…我明白了。”张大郎眼中出现惊喜。  

一切不用再说。  

想要好,靠本地人不行的,还要外地涌来更多的大户,大家相互竞争,这池水才活起来。  

又带到作坊里面,制冰糖法相对要简单一些,将最上等的白糖重新剪熔,放入蛋清除去杂质,关健就是火候的掌控,火候差不多时,将新青竹斩成一寸长短的篾片,投入熔化的白糖,所以昨天诸人才吃到一丝融融的蛋清味,同时也感到一种清新味,那就是微量的竹片气息。  

经过一夜凝结,就凝成了冰糖,之所以这么快,是蛋清的功劳,不仅起酥融味觉,还加快了凝固速度。  

奥秘暂时不想解开。  

将冰糖拿出来,青白色的冰糖条更象是玉,晶莹可爱。  

张大郎看了看道:“为什么没有那些白糖末?”  

“那才是真正的糖霜,此时新出,没有凝结,耽一段时间,糖份绽出来,会形成一小层淡淡的糖末、糖丝,或者称它为糖霜。”总之它不是蒸馏的产物,纯度不够,才是白糖霜产生的原因。  

一人分了一点。  

是让他们带回去,提前打去的。  

郑朗又将他们带到另一个去处。  

还是棉花制品。  

有人已经认识,“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晦下子种之…至秋末黄花结实,及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绵(木绵树绽出的棉),土人以铁铤碾去其核,取如棉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牵弦以弹棉,令其匀细,卷为小筒,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  

江南主要是指岭南,福建与江西南方也有少量人种植之。  

花多为黄白,正是品种最次的亚洲粗绒棉花的颜色。  

下子种之,也就是散种,象种小麦一样,在地里打一个个洼宕,往里面撒上四五粒种子,上面盖上草木灰与猪粪,任其生长,移载,那是不可能有的,要到九百五十年后才正式出现。  

小铁铤子,也就是一个小铁棍子往棉花上敲打,将棉籽打挤出来,不然当真用手一粒粒去剥,死累死人的。黄道婆改革工艺之前,也用了这种方法脱籽。  

黄道婆累坏了,这个充满灵气智慧的妇人,才想起发明脱籽机械。  

竹弓也是小弓,一尺来长的小弓弹棉花效果同样很差。  

可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棉纤维很短,于是混纺了一些桑麻进去,渐渐棉布流行起来。但它终不是主流,宋朝所有名牌纺织品,没有一样有“吉贝布”与“棉布”。  

不过自今天起,将会成为历史。  

走到仓库里,先是打开一床床棉被与棉袄,让诸人看。  

江南也不可能一年温暖似春,到冬天也会冷的,也会结一层融冰,大寒之年,沿江一带同样能冰冻三尺。  

许多人听说过,还是第一次看到。  

保暖的被子有,绒被、毛毡,普通百姓只好委屈一些,麻被与葛被。  

木棉树也产棉,可谁舍得用木棉塞被子?  

一个胖子问道:“一亩地可产多少床被子?”  

是商人,问的问题很内行。看到它的好处,可产量跟不上去,价必高,价一高,必然妨碍它的普及与商业价值。  

“本官去年派人悄悄到五岭寻了一些种子回来试种,种植方法与岭南不同,产量比他们哪里也高。不过因为种子不适应,产量终不让我喜。象这种棉被,一亩地可制八床左右。但移载几年后,增加到十二三床大给会有可能。”  

现在一亩地皮棉产量只有五十斤,种子渐渐改良,七八十斤皮棉大约会有,高产的会有上百斤皮棉。  

成本还是高,但就是有五十斤皮棉,也有普及的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