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击,更遑论是坞堡了。”
“所以你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以雷霆手段将其摧毁,就是对万民最大的帮助。”
朱樉颔首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之后他就将毛骧等人找来,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最后他又‘不经意’的道:“锦衣卫即将扩充一个卫所的规模,到时候大家就不用这么累了。”
不出意料,听到这话毛骧等人眼睛都快冒出光来了。
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扩编之后会多出很多坑。
他们这些老人,是最有机会竞争的,自己未尝不能混个千户当当。
想升官发财,那自然是看功绩。
不行,必须要将这个活儿干的漂漂亮亮的。
当即,他们就行动起来,去调查名单上人家的详细情况。
另一边,马钰也是长叹一声。
南方宗族势力强大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很多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在历史上,确实一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方能被开发,他们是有大功的。
但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历史是在变化的,没有什么制度是一成不变的。
宗族势力就是如此。
是时候让他们消失了。
宗族势力不消失,家庭模式就无法真正的建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
人权也就是一句空话。
既影响礼法制度的进步,也制约工业化发展。
这不是他胡诌,而是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前世明朝无声无息瓦解了坞堡,但并没有打击宗族势力,等到明朝中后期就彻底失控。
那些宗族士绅、豪强大户,公开使用阉人当奴仆。
连皇权都不放在眼里了,更别提其它的了。
所以,对于朱元璋搞扩大化,借此机会铲除部分豪强大户,他没有任何意见。
现在流的血,都是为了让更多底层百姓的日子,能过的稍好一点。
宫里,朱元璋盯着手里的记录,心里在默默的盘算着什么。
过了很久,朱标终于忍不住问道:
“爹,您在想什么?”
朱元璋指着那些海商的名字,说道:“方国珍说海商多和倭寇、张士诚余孽有勾连。”
“咱在想,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
朱标略微一想就明白了,道:“您是想引蛇出洞?借此打击倭寇和张士诚余孽?”
朱元璋颔首道:“对,你以为如何?”
朱标思索片刻,才说道:“可以一试,靖海将军吴桢在泉州练兵也有一年了,正好检验一下成果。”
朱元璋笑道:“不错,与我所想一般,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商榷。”
“等老二那边有进一步消息传来,再做决定吧。”
朱标也点点头:“最好让二弟试试看能不能收买几个眼线,拿到更多的情报。”
朱元璋说道:“你给他传个消息吧,告诉他一定要小心,不能打草惊蛇。”
朱标应了一声,表示明白。
接着朱元璋又说道:“不过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时候封赏功臣了。”
现在除了辽东、西域、川蜀、云南,天下基本已经落入大明之手,功臣们都望眼欲穿等着封赏。
再拖下去,他们就该有意见了。
更何况,朝廷要大变革,依仗就是出身底层的军功集团。
只有将他们彻底绑在皇家这条船上,他们才会和朝廷一起打击地方豪强。
乃至支持朝廷打压儒家。
而绑定军功集团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爵位。
朱标再次点头,说道:“此时大封功臣,也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行动打掩护。”
“可谓是一举多得。”
封赏功臣之事,年初就开始筹备了。
只是大明得天下前后用了十余年,这期间的军功是很难计算的。
割据应天时期还好说,那会儿朱元璋已经有了争天下的准备,军功资料记录比较齐全。
直接翻军功薄就能确定的七七八八。
麻烦的是早期,那会儿大家就是为了活命,谁也没想过争天下什么的。
所以也就没有专门记录过军功,或者是记录不全面。
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在几次转移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军功计算很困难,只能一个个去核对。
经过半年多的统计,也就在前几天,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就这,也不敢确保就没有遗漏。
但也没办法,真有遗漏也只能等后面确定了再补上。
于是就在十月十五这天,朱元璋终于颁布了册封功臣的旨意。
朝廷还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
皇帝、皇后、太子,以及诸亲王,全部参加。
受封功臣集体参拜了皇帝、皇后和太子。
然后礼部将制作好的册封诏书、印信、服饰等,颁发给功臣。
又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庆典才算结束。
事实上,真正能来参加册封典礼的功臣,连一半都不到。
大部分将领,都在外面执行任务。
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桢等人,都只能遥领。
不过毕竟是大喜事,朱元璋还是派出了使节,去各军宣布封赏诏书。
这也是刺激军心的一种手段。
正如他们所料,册封功臣之事,瞬间就压过了所有话题,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所以你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以雷霆手段将其摧毁,就是对万民最大的帮助。”
朱樉颔首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之后他就将毛骧等人找来,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最后他又‘不经意’的道:“锦衣卫即将扩充一个卫所的规模,到时候大家就不用这么累了。”
不出意料,听到这话毛骧等人眼睛都快冒出光来了。
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扩编之后会多出很多坑。
他们这些老人,是最有机会竞争的,自己未尝不能混个千户当当。
想升官发财,那自然是看功绩。
不行,必须要将这个活儿干的漂漂亮亮的。
当即,他们就行动起来,去调查名单上人家的详细情况。
另一边,马钰也是长叹一声。
南方宗族势力强大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很多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在历史上,确实一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方能被开发,他们是有大功的。
但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历史是在变化的,没有什么制度是一成不变的。
宗族势力就是如此。
是时候让他们消失了。
宗族势力不消失,家庭模式就无法真正的建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
人权也就是一句空话。
既影响礼法制度的进步,也制约工业化发展。
这不是他胡诌,而是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前世明朝无声无息瓦解了坞堡,但并没有打击宗族势力,等到明朝中后期就彻底失控。
那些宗族士绅、豪强大户,公开使用阉人当奴仆。
连皇权都不放在眼里了,更别提其它的了。
所以,对于朱元璋搞扩大化,借此机会铲除部分豪强大户,他没有任何意见。
现在流的血,都是为了让更多底层百姓的日子,能过的稍好一点。
宫里,朱元璋盯着手里的记录,心里在默默的盘算着什么。
过了很久,朱标终于忍不住问道:
“爹,您在想什么?”
朱元璋指着那些海商的名字,说道:“方国珍说海商多和倭寇、张士诚余孽有勾连。”
“咱在想,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
朱标略微一想就明白了,道:“您是想引蛇出洞?借此打击倭寇和张士诚余孽?”
朱元璋颔首道:“对,你以为如何?”
朱标思索片刻,才说道:“可以一试,靖海将军吴桢在泉州练兵也有一年了,正好检验一下成果。”
朱元璋笑道:“不错,与我所想一般,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商榷。”
“等老二那边有进一步消息传来,再做决定吧。”
朱标也点点头:“最好让二弟试试看能不能收买几个眼线,拿到更多的情报。”
朱元璋说道:“你给他传个消息吧,告诉他一定要小心,不能打草惊蛇。”
朱标应了一声,表示明白。
接着朱元璋又说道:“不过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时候封赏功臣了。”
现在除了辽东、西域、川蜀、云南,天下基本已经落入大明之手,功臣们都望眼欲穿等着封赏。
再拖下去,他们就该有意见了。
更何况,朝廷要大变革,依仗就是出身底层的军功集团。
只有将他们彻底绑在皇家这条船上,他们才会和朝廷一起打击地方豪强。
乃至支持朝廷打压儒家。
而绑定军功集团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爵位。
朱标再次点头,说道:“此时大封功臣,也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行动打掩护。”
“可谓是一举多得。”
封赏功臣之事,年初就开始筹备了。
只是大明得天下前后用了十余年,这期间的军功是很难计算的。
割据应天时期还好说,那会儿朱元璋已经有了争天下的准备,军功资料记录比较齐全。
直接翻军功薄就能确定的七七八八。
麻烦的是早期,那会儿大家就是为了活命,谁也没想过争天下什么的。
所以也就没有专门记录过军功,或者是记录不全面。
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在几次转移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军功计算很困难,只能一个个去核对。
经过半年多的统计,也就在前几天,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就这,也不敢确保就没有遗漏。
但也没办法,真有遗漏也只能等后面确定了再补上。
于是就在十月十五这天,朱元璋终于颁布了册封功臣的旨意。
朝廷还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
皇帝、皇后、太子,以及诸亲王,全部参加。
受封功臣集体参拜了皇帝、皇后和太子。
然后礼部将制作好的册封诏书、印信、服饰等,颁发给功臣。
又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庆典才算结束。
事实上,真正能来参加册封典礼的功臣,连一半都不到。
大部分将领,都在外面执行任务。
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桢等人,都只能遥领。
不过毕竟是大喜事,朱元璋还是派出了使节,去各军宣布封赏诏书。
这也是刺激军心的一种手段。
正如他们所料,册封功臣之事,瞬间就压过了所有话题,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