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分配端出问题(3/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只是二次封建形成的采邑主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陷入了沉思。
之前,虽然他们知道恢复井田制已经不可能,但为什么不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今天听了马钰的分析才明白此事的内在规律。
井田制的崩溃,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就算周王室没有大权旁落,井田制也同样维系不下去,顶多就是多支撑几年罢了。
也难怪历史上几次恢复周礼的变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对于朱元璋个人来说,他还意外收获了另外一方面的信息。
那就是二次封建。
只是可惜,马钰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讲解。
不过此事倒也先不着急,只要确定他懂这方面的知识就行。
等再过几年,皇子们都长大了,再找他询问也不迟。
眼下还是先把最基础的土地制度弄明白再说。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次出声问道:
“后来呢,井田制崩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马钰也歇的差不多了,就接着说道:
“随着井田制崩溃,私有制全面普及。”
“百姓真正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更多先进工具被发明,更多的粮食被产出,更多的人口被养活。”
“随着各国之间的荒野被开垦成良田,列国国土开始直接接壤。”
“这进一步激化了列国之间的战争。”
“乱世往往会造成人口锐减。”
“但春秋战国四百年战乱,人口总数不但没有降低,还倍数增长。”
“据史书记载推测,东周初期人口大约在七八百万。”
“可是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总人口超过了两千万。”
“人口之所以能逆环境增加,皆得益于私有制带来的生产力大进步。”
“但是,井田制崩溃之后,并非所有国家都进行了土地私有化,比如秦国。”
“秦国建立时间非常晚,国内的贵族势力最弱,且有外敌威胁国民比较团结。”
“在这一轮的大变革中,他们得以独善其身。”
“但是秦国也明白,自己必须要变法图强,如此才能在这一轮大世之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所以就有了商鞅变法。”
“具体到土地制度,秦国采用了授田制。”
“将土地直接分给平民耕种,而不是分给贵族。”
“然后由国君直接向拥有土地的平民征收赋税。”
“这就确保了,国君的实力始终超过贵族。”
“而且授田制在名义上,保留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百姓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只不过这个使用权是可以传承给子孙的。”
“商鞅又在授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军功爵制度,”
“将秦国打造成了战车,最终完成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
“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建立了郡县制度。”
“在土地和人口制度上,他也沿用了授田制。”
“授田制就要求朝廷准确的掌握人口和土地的数据。”
“如此才能准确的分配土地,才能更好的收税。”
“所以户口和土地登记制度皆由秦朝所完善,后代也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只是秦朝太短,很多制度都没来得及普及开来。”
“所以相对来说,继承了秦朝制度的汉朝,对我们更具有借鉴意义。”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不禁颔首,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们自然明白。
然而就在这时,马钰忽然说道:
“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人口和土地的角度来说。”
“从秦汉到隋唐,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时期。”
“他们面临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因此土地制度也大差不差。”
从秦汉的授田制,到隋唐的均田制,核心都是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
“在这个时期,虽然人口也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更多土地也被开发出来。”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总体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好一个人对应一分地。”
“除非遇到战乱人口锐减,这个比例才会失衡。”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朝廷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根据后汉书和晋书的记载,当时朝廷的触手可以伸到乡村。”
“从乡到村,有多达三四十名官吏进行管理。”
“每个村子都建有高墙,村民几时几刻出门耕作,几时几刻下工回家,都有严格的规定。”
“规定甚至详细到,下工回家必须要携带一捆柴火,否则就要被批评。”
“在农闲时节,村子还会将所有青壮集中起来,开挖公共水渠,修筑公共道路等。”
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敦煌文书的记载较为详细。
只是这年头敦煌莫高窟还没有被发现,马钰自然不能采用它的数据。
只能从后汉书和晋书寻找论据。
所幸,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已经被前面的课给折服,并没有产生怀疑。
不过他们也有疑惑:
“你家长辈是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是否健康的?”
马钰回道:“看粮食的人均产量。”
“汉朝时期,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