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水毒病(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开矿却收益巨大。  

当然,官办亏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开矿太监的腐败,这也是官办矿场技术落后,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有关。  

反正就是官办亏损,民办赚钱,最后到处都是民间的矿场。  

比如戚继光中军中的很多士兵,都是浙江私人矿山中的矿工,他们被戚继光收编后训练,很快就有了战斗力。  

民间私挖屡禁不止,这些人也被称之为“矿盗”。  

嘉隆万三代,地方上关于“矿盗”问题的奏疏非常多,都已经成了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至于万历往后,吃饭都吃不饱了,也没人再关心开矿了。  

在原时空,万历年间在山西就出现过大矿盗,名叫张守清。  

张守清的势力极大,还和藩王结亲,聚啸几千人在山里挖矿,地方官府都不敢管。  

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派兵围剿张守清。  

但是官兵久攻不下,张守清还派人向朝廷传话,说是愿意向大明缴纳税收,只要允许他挖矿就行。  

当然,最后张守清还是被剿灭。  

但是从这里看,开矿对于民间资本是有利可图的。  

这大同范氏还真是敏锐啊!  

随着铁厂、玻璃窑、石灰窑这些高能耗的项目上马,煤矿的价格开始上涨。  

范氏在这个时候进军采矿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四民道德论下,这方时空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好转很多。  

显然是大同范氏打通了关系,作为民间进入采矿业的试点,毕竟他们身上还有皇商的身份,也不算是违背了矿产官营的“祖宗之法”。  

如果范氏真的能盈利,那山西商人就能看到投资工矿业的好处,也会想办法投入到其中。  

而采矿业又是重工业发展的发动机,最早的蒸汽机和火车,都是为了采矿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蒸汽机和火车,又会带动更多的采矿冶炼需求,从而建立起一套重工业体系。  

《新君子报》则是南方连日大雨的新闻。  

前段时间,《新君子报》完成了转型。  

原本亦步亦趋跟在《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后面,《新君子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前阵子,《新君子报》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从报道京师的新闻,改为了报道南方的新闻。  

据说《新君子报》在苏州设立了编辑部,专门搜集报道南方的重要新闻。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给《新君子报》带来了销量上的提升。  

没办法,就算是苏泽开挂,东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京师的年轻读书人,都会学习江南读书人的打扮。  

京师读书人也都会追求江南读书人使用的笔墨纸砚,江南地区的书籍在京师也都是畅销书。  

就算不谈这些,大明官场上还有大半的官员祖籍在东南地区。  

比如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的人。  

这些官员也愿意从报纸上读到家乡的新闻。  

南方大雨的消息朝堂也已经知道了,也好在从雷礼入阁以后,朝堂一直在加强黄淮长江沿岸的堤坝建设。  

淮抚王之桓更是亲自驻节凤阳,这次没有传来祖陵漏水的消息。  

但是雨这么下,已经造成了灾害。  

《新君子报》上报道,在江南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水毒病”爆发。  

水毒病,按照报纸上的描述,“病发寒热,腹中生虫,腹大如鼓”。  

这不就是血吸虫病吗?  

苏泽想起来,这种病在前时空猖獗了很久,一直到建国后发起了卫生运动,号召百姓除钉螺这才控制。  

这次爆发水毒病的,就是东南连续降雨的地区。  

淮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疫情,太湖流域也开始蔓延。  

应天巡抚海瑞已经果断采取了措施,在南方游历的名医李时珍也主动挺身而出,帮助海瑞抗疫。  

目前海瑞听从李时珍的建议,采用隔离的方法,“凡病水鼓者,移居高地草庐,痊后方归”。  

看着这里,苏泽也叹息一声。  

对于血吸虫病,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要等到后世医药学发展的时候才能治愈。  

别说这个时候的大明了,就是前世建国后,也缺乏治疗的药物。  

最好的办法还是提升卫生意识,长期采取灭钉螺运动,抑制血吸虫的传播。  

而海瑞和李时珍用的隔离方法,也许就是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最好办法了。  

这一期《商报》,介绍了从去年开始,在澎湖开拓的甘蔗种植园主们。  

苏泽也没想到,在巨大的利润下,甘蔗种植园竟然如此火爆。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是在台南登陆,这里是台南港口附近的平原,水土肥沃,最适合种植甘蔗。  

苏泽记得这里就是后世的台南市,也是前时空郑成功的承天府,近代以前一直都是澎湖的府衙治所所在。  

跟随李文全做生意的京师勋贵贵戚们,也都是在台南开设种植园,这里也有优良的港口,可以方便购买南洋土人奴隶。  

福建的商人们,也发现了澎湖开拓的价值,由福建十家海商大船东牵头,他们从澎湖北部登陆,在艋舺河港选了一片海河交汇的地区开始开拓。  

这里是基隆河入海的地方,苏泽想起来这就是日后澎湖的治所台北市。  

这也是一块好地方,河海交汇,河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