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51章 群臣疑似有些太极端了

第251章 群臣疑似有些太极端了(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要失去皇帝信任了。  

六科十三道也是抨击过苏泽海防政策的,他们现在矫枉过正,就是为了和之前的自己做切割。  

苏泽微微叹息,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总是左摇右摆的原因。  

矫枉必须过正,滑向任何一极都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能平衡左右,能走好钢丝的政治家就太稀少了。  

苏泽默默询问系统。  

“系统,已经递交的上书,能够重新模拟吗?”  

可以,本月提交的奏疏,可以将副本放入系统进行模拟,使用方法和上书前模拟一样,也可以使用威望点确保奏疏通过。  

幸好幸好!  

本来苏泽都准备再上一疏了,现在看来只需要誊抄一下奏疏副本就行了。  

明代大臣写奏疏都会留存副本,这是方便大臣在致仕后编纂自己的文集。  

明代的重臣一般都会将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奏疏编成奏疏合集,这也是明代史料丰厚的原因,这些都是亲历者第一手的史料。  

苏泽的思绪又发散开来,日后自己的奏疏合集该有多厚啊?  

沈一贯又问道:“子霖兄,你说陛下会不会同意出征倭国?”  

苏泽想了想,摇头说道:  

“圣意难测啊。”  

说完这些,苏泽连忙说道:“两位兄台,我突然想起家里有事,先回去一趟。”  

说完这些,苏泽就匆忙赶回家里,寻找上一次奏疏的副本。  

——模拟开始——  

《奏请设靖海巡防舰队督察琉球防倭事疏》送到内阁,阁老们都票拟赞同你的奏疏。  

但是更多的奏疏被送到内阁,大批官员上书主张强硬惩办倭国。  

隆庆皇帝又不甘心简单处理倭国的事务,留中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20。  

是否使用500点威望值,保证奏疏被完全执行?  

看完结果,苏泽微微叹气。  

这也是自己靠着金手指,要不然在这大明朝怕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皇帝也明白强硬派的上书不可行,但可能又觉得自己的建议太过于软弱。  

明明是最好的机会,却因为群臣、皇帝的各怀心思,最后错失良机。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改革如此难的原因。  

如果只是利益集团的反对,好歹知道这个利益集团在哪里,只要针对性下手,在野的利益集团,绝对不是在朝的执政者对手。  

怕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利益互相交织,各方势力互相拖后腿。  

更怕的就是这种,完全是因为官僚机构的惯性,大家只是为了不犯错少犯错,就反对真正有价值的提议,最后错失了良机。  

这种事情不仅仅防不胜防,还会牵扯大量的精力,有时候为了推动改革还需要协商做一些妥协。  

好在自己有金手指。  

苏泽果断选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62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也在好奇,系统会怎么安排,让朝廷通过自己的奏疏。  

“爹,是大哥的来信!”  

张嗣修是张居正的次子,自从长子张敬修离开京师,前往登莱海防教习所学习后,张嗣修就代替兄长的职责,侍奉张居正。  

张嗣修今年十五岁,也是出了名的神童。  

比起兄长,张嗣修的性格更加活泼一些,也开始协助张居正处理一些私人事务。  

张居正听说是长子的信,面无表情的说道:  

“放下吧。”  

等到张嗣修放下信离开书房,张居正立刻放下手里的毛笔,迫不及待的拆开了张敬修的来信。  

开头是向父母问安,这是儿子给父母家信的格式,张居正跳过这些内容,看起信件的正文。  

张敬修也不是第一次写信了,他前往登莱后,每个月固定往家里写两封家书,由张府的家丁快马送回来。  

张敬修在信中讲了自己在登莱海防教习所学习的内容。  

登莱海防教习所会让学员先在陆地上学习理论知识,等到理论知识合格之后,才会登舰现场学习。  

张敬修是能考中举人的读书人,在一众学员中也是掌握最快的。  

他入学最晚,但是和最早一批学员通过了岸上的笔试,获得了上船学习的机会。  

张敬修写自己学习操帆的课程道:  

“教习引儿观操舵之法,言此舰可逆风取‘之’字航迹而行。儿以苏翰林格物之学分析计算,方知道这三桅十二帆之妙。”  

“西洋造船亦有可取之处,今我登莱造舰,博采东西之长,何愁海波不平?”  

“更携红衣大炮六门,射程倍于旧铳。”  

“罗盘师授测算潮信之术,以象限仪度日月星辰,虽雾隐涛狂亦不失途。”  

张居正看着书信,摸着自己的胡子连连点头。  

他并不是很支持张敬修去航海,但是看到长子信件中透露出的兴奋,张居正想到了青年时期的自己。  

那时候自己考上进士,入馆成为翰林,可谓是年少得意。  

但那时候朝堂昏暗,正直官员没有出头之日,年轻的自己告病归乡,沿途也游历了大明的风光。  

也就是那个时候,张居正见到了不少民间的问题,看到了民间的困顿和疾苦,重返朝堂后才有了改革变法的想法。  

长子的生长环境比自己更好,更是没有见过民间疾苦,从小到大也是在自己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