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2章 武监教育论奏议

第232章 武监教育论奏议(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们都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失势。  

上次李春芳病休,一个月没有发文章,京师谣言四起,还有说李阁老已经罢官的,气的李春芳这么好的涵养,也派儿子冲到报馆,发了一篇总结汉初政治的政论文章来彰显存在感。  

可两位阁老一同投稿,这版面要如何安排?  

而且这两篇文章意见相左,这样刊登出去,指不定又要有什么谣言出来,说是高张两人不合。  

虽然苏泽也知道两人的政治思想还是有差异,原时空最后也变成了政敌。  

但是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内阁平稳期,苏泽自然也不愿意高拱和张居正闹翻。  

“下一期报纸是两天后对吧?”  

罗万化连连点头。  

印刷坊张毕经过研究,终于改进了印刷机。  

张毕使用泥活字后,发现泥活字的强度太低,在印刷的时候还容易断裂。  

于是张毕开始尝试金属活字。  

最终确定的配方,是铅八成,铜和锡各一成的配方。  

铜作为硬化剂,可以增强铅活字的硬度。  

张毕又发明了油墨,使用桐油、松节油作为底料,混合墨汁制作的油墨,比水墨的附着能力更强。  

报纸编辑完毕后,由张毕在滚筒活字印刷机上排版后,使用连续的纸张,就可以一次性印刷出大量的报纸。  

这些报纸再用铡刀切开,就是分开的版面了。  

现在印刷坊的人力,主要放在了推动滚筒上。  

滚筒印刷需要均匀的滚动圆筒,张毕也尝试过畜力或者水力,但是都不如人力稳定。  

张毕还请求举行了一次比试试。  

张毕带领机器队,和一众经验丰富的老雕版印刷工匠比试,一方用铅活字滚筒油墨印刷印刷,另一方还用传统的雕版水墨印刷。  

最后自然是机器队大获全胜,无论是印刷效果还是印刷速度,都要远胜人工队。  

有了新的印刷技术,《乐府新报》的印刷效率提升了数倍,这还是因为目前活字排版的工作只有张毕能做,滚筒铅活字油墨印刷只有一台。  

如果能培养更多能够排版的工匠,制作更多的新式印刷机,那印刷坊的印刷量还能翻倍。  

苏泽想了想,无论两位阁老是怎么想的,但是苏泽觉得还是不能同时刊登两份文章。  

到时候就算是高拱张居正本身没有政见不合,在舆论的裹挟下也要不合了。  

苏泽想了想,对着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本期增印一版如何?”  

罗万化苦着脸说道:  

“增印又如何?这两篇文章?”  

苏泽说道:  

“我去请李首辅和赵四辅也发文,就德育智育之论也发文,四位内阁辅臣都各抒己见,也就显得高张两位阁老的文章没那么尖锐了。”  

罗万化一听连忙拍手说道:“子霖兄这个办法好啊!不过距离刊印就剩下两天了,两位阁老能写吗?”  

苏泽叹息说道:  

“苏某只能勉力一试了。”  

罗万化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苏泽,满朝大臣,能够在内阁有这样影响力的,也就只有苏泽的。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他为了内阁的团结,可真是擦碎了心。  

二月二十四日,天蒙蒙亮的时候,报童们就聚集在印刷坊前。  

当报馆内喊道:  

“出报了!”  

几个身形健壮的报童走进了报馆,有序的将新印刷出来的报纸搬了出来。  

报童要出入京师的大街小巷,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这可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业。  

所以京师的报童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组织。  

他们按照卖报的街区划分势力范围,互通有无。  

哪个街区比较混乱,容易发生危险;哪个地方小偷比较多,需要当心被偷。  

这些消息都在京师报童之间传播着。  

孙麻子分到了自己的报纸,一群报童围了上来。  

孙麻子没有名,他是随父母逃难到京师的,但是父母不就就饿死了,他只记得自己的姓。  

因为六七岁得过一次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所以被称之为孙麻子。  

孙麻子是养济院夜校读书最好的报童,他能够将报纸上的内容串成顺口溜,招徕更多的生意。  

而一些报童也会学他的顺口溜卖报,久而久之在他身边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一名报童提着鲸油灯,帮着孙麻子照亮报纸,孙麻子迅速开始读报。  

今天的报纸多了两版?  

果然,这一次的头版刊登了内阁四位阁老的文章。  

原来如此,内阁四位阁老都发文,自然不好分开来刊登,所以《乐府新报》加印了两版。  

“孙哥,看完了吗?”  

有一个不懂事的报童催促,立刻被其他报童呵斥,让孙麻子安静的看报。  

阁老的文章都比较深,孙麻子看的很慢。  

好像是讨论教育的问题?  

高拱高阁老的文章最好懂,就是兴办实校,培养专门的技能。  

张居正张阁老的文章也不难懂,就是禁止江南的书院,打击民间读书人辩政空谈的风气。  

赵贞吉赵阁老的文章,则是提出要普办学校,教化百姓?这不就和养济院的夜校差不多吗?  

只有首辅李春芳的文章最难懂,这位李阁老没有谈论学校的事情,而是在将整个社会的德育。  

李阁老文章的意思,似乎是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