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九卿廷辩(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以往范家走私的盐铁武器都禁运了。
可不运这些,往草原贩卖其他东西都利润微薄。
酒,对于草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商品。
但是大明的酒价格高昂,如果再运到草原上耗损那么大,也不是赚钱的买卖。
这个蔗酒这么便宜,如果真的是酒,运输到草原上好像也能赚钱?
范宽动了心思,又看到蔗酒的价格不高,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下了一单。
京师城西的胡同中,何心隐穿着褐色儒衫,一边和左邻右舍打招呼,一边迈进自家的宅子。
这座胡同深处的小院,住着从江南搬来的“何大官人”一家,周围四邻都知道这位何大官人低调谦虚,是来京师做买卖的。
至于何大官人到底做的什么买卖,四邻就要众说纷纭了。
任何人都想不到,这里就是名扬京师的《新乐府报》的报馆。
缉私御史和五门巡城御史都追踪了很久了,都没有找到《新乐府报》的报馆,任谁也没想到,这报馆就设在闹市中。
当然,印刷坊还藏在其他地方,何心隐很有组织才能,他将印刷坊化整为零,藏在京师各地,先让一家印刷坊印出样报,再分发给其他印刷坊印发。
这样的效率是低了,但是也更加安全了。
缉私御史王任重就捣毁过一个《新乐府报》的地下印刷坊,但是这个印刷坊就只知道根据送来的样报雕版印报,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甚至负责雕版的工匠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他连报纸上讲的什么都不知道!
王任重审了一阵子,最后只能将工匠放了,没收了印刷坊的工具了事。
这也是京师加大了缉私的力度,但是《新乐府报》还能越办越大的原因。
当然《新乐府报》能越办越大,也和何心隐领导的报馆编辑有关。
回到家中,装扮成何心隐家仆的报馆编辑们聚集在内堂。
“这些就是京师的热点话题?”
何心隐还会让人搜集京师热议的话题,每次选题都会从热门话题中挑选。
《新乐府报》还会向热点话题的相关人约稿,其约稿对象还包含官员。
紧跟热点,又能深入热点话题,让《新乐府报》从原本的盗版小报,逐渐变成了更专业的报纸。
“今日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前阵子东宫平抑京师粮价的事情了。”
一名编辑站起来汇报道。
何心隐摇头:
“事情涉及东宫,话题太敏感,可信的消息太少,做不成一篇报道,下一个。”
“王世贞出使的事情,也是京师热议的话题。”
何心隐摇头说道:
“草原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出使的合约已经达成,京师百姓只要知道今年不会打仗就行了,没人会关心出使的细节,下一个。”
一个年轻的编辑站起来说道:
“通政使那边有消息,苏泽又上疏了,这次他提议再下西洋。”
听到这个消息,何心隐的眼睛亮了。
“我在坊间也听到了消息,这件事皇帝和阁部是怎么看的?有消息吗?”
大明的官场就和筛子一样,办报本身就是要消息灵通,《新乐府报》也会支付银钱来打探消息。
这名年轻的编辑立刻说道:
“听说陛下要让苏泽和九卿廷辩。”
“九卿廷辩,有意思。”
何心隐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想了想说道:
“弄几篇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文章出来,再从正反观点找人撰文,我们先帮苏翰林把廷辩的气氛热起来!”
何心隐的新闻嗅觉果然非常的准。
苏泽要廷辩九卿的消息在官场中传开后,立刻成了官场最热门的话题。
要不要再下南洋,成为官员们争议的焦点。
但是在这次风波中,六科和都察院却出奇保持了平静。
这也是被苏泽给搞怕了。
六科给事中沈束,看着满屋子的同僚,只感慨世风不古。
如果是几年前,这样的奏疏根本不需要议论,在内阁就要被拦下来。
这种蛊惑君上的奏疏,不是和严党之流一样?
那时候光是朝野议论就能把上疏人给喷死。
但是现在时局已经变化,这件事竟然已经成了可以争议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官员,从苦兀贡木的事情入手,认为再下西洋是有利可图的!
幼稚!
但是沈束也没有上疏。
六科和都察院,都在等九卿廷辩的结果。
没办法,如今科道的风气也在改变。
以往的道德评价,风闻言事已经行不通了,要弹劾官员,只能从具体的事情入手。
就连沈束也没发现,连自己也不知不觉改变了。
六科和都察院也搜罗了不少反对意见,就等着苏泽在九卿廷辩的时候漏出破绽,他们就会和鬣狗一样蜂拥而上。
《新乐府报》的连续几篇报道,更是让这场廷辩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很多衙门内,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进行了辩论,而大家也都在等苏泽廷辩的结果,看他要如何说服九卿,解决九卿提出来的问题。
就这样,时间到了七月二十日。
九卿廷辩的场所还是定在兵部的节堂。
除了内阁之外,六部尚书、侍郎,大小九卿全部列席。
司礼监两位秉笔,提督东厂锦衣卫的冯保,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也同样
可不运这些,往草原贩卖其他东西都利润微薄。
酒,对于草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商品。
但是大明的酒价格高昂,如果再运到草原上耗损那么大,也不是赚钱的买卖。
这个蔗酒这么便宜,如果真的是酒,运输到草原上好像也能赚钱?
范宽动了心思,又看到蔗酒的价格不高,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下了一单。
京师城西的胡同中,何心隐穿着褐色儒衫,一边和左邻右舍打招呼,一边迈进自家的宅子。
这座胡同深处的小院,住着从江南搬来的“何大官人”一家,周围四邻都知道这位何大官人低调谦虚,是来京师做买卖的。
至于何大官人到底做的什么买卖,四邻就要众说纷纭了。
任何人都想不到,这里就是名扬京师的《新乐府报》的报馆。
缉私御史和五门巡城御史都追踪了很久了,都没有找到《新乐府报》的报馆,任谁也没想到,这报馆就设在闹市中。
当然,印刷坊还藏在其他地方,何心隐很有组织才能,他将印刷坊化整为零,藏在京师各地,先让一家印刷坊印出样报,再分发给其他印刷坊印发。
这样的效率是低了,但是也更加安全了。
缉私御史王任重就捣毁过一个《新乐府报》的地下印刷坊,但是这个印刷坊就只知道根据送来的样报雕版印报,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甚至负责雕版的工匠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他连报纸上讲的什么都不知道!
王任重审了一阵子,最后只能将工匠放了,没收了印刷坊的工具了事。
这也是京师加大了缉私的力度,但是《新乐府报》还能越办越大的原因。
当然《新乐府报》能越办越大,也和何心隐领导的报馆编辑有关。
回到家中,装扮成何心隐家仆的报馆编辑们聚集在内堂。
“这些就是京师的热点话题?”
何心隐还会让人搜集京师热议的话题,每次选题都会从热门话题中挑选。
《新乐府报》还会向热点话题的相关人约稿,其约稿对象还包含官员。
紧跟热点,又能深入热点话题,让《新乐府报》从原本的盗版小报,逐渐变成了更专业的报纸。
“今日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前阵子东宫平抑京师粮价的事情了。”
一名编辑站起来汇报道。
何心隐摇头:
“事情涉及东宫,话题太敏感,可信的消息太少,做不成一篇报道,下一个。”
“王世贞出使的事情,也是京师热议的话题。”
何心隐摇头说道:
“草原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出使的合约已经达成,京师百姓只要知道今年不会打仗就行了,没人会关心出使的细节,下一个。”
一个年轻的编辑站起来说道:
“通政使那边有消息,苏泽又上疏了,这次他提议再下西洋。”
听到这个消息,何心隐的眼睛亮了。
“我在坊间也听到了消息,这件事皇帝和阁部是怎么看的?有消息吗?”
大明的官场就和筛子一样,办报本身就是要消息灵通,《新乐府报》也会支付银钱来打探消息。
这名年轻的编辑立刻说道:
“听说陛下要让苏泽和九卿廷辩。”
“九卿廷辩,有意思。”
何心隐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想了想说道:
“弄几篇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文章出来,再从正反观点找人撰文,我们先帮苏翰林把廷辩的气氛热起来!”
何心隐的新闻嗅觉果然非常的准。
苏泽要廷辩九卿的消息在官场中传开后,立刻成了官场最热门的话题。
要不要再下南洋,成为官员们争议的焦点。
但是在这次风波中,六科和都察院却出奇保持了平静。
这也是被苏泽给搞怕了。
六科给事中沈束,看着满屋子的同僚,只感慨世风不古。
如果是几年前,这样的奏疏根本不需要议论,在内阁就要被拦下来。
这种蛊惑君上的奏疏,不是和严党之流一样?
那时候光是朝野议论就能把上疏人给喷死。
但是现在时局已经变化,这件事竟然已经成了可以争议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官员,从苦兀贡木的事情入手,认为再下西洋是有利可图的!
幼稚!
但是沈束也没有上疏。
六科和都察院,都在等九卿廷辩的结果。
没办法,如今科道的风气也在改变。
以往的道德评价,风闻言事已经行不通了,要弹劾官员,只能从具体的事情入手。
就连沈束也没发现,连自己也不知不觉改变了。
六科和都察院也搜罗了不少反对意见,就等着苏泽在九卿廷辩的时候漏出破绽,他们就会和鬣狗一样蜂拥而上。
《新乐府报》的连续几篇报道,更是让这场廷辩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很多衙门内,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进行了辩论,而大家也都在等苏泽廷辩的结果,看他要如何说服九卿,解决九卿提出来的问题。
就这样,时间到了七月二十日。
九卿廷辩的场所还是定在兵部的节堂。
除了内阁之外,六部尚书、侍郎,大小九卿全部列席。
司礼监两位秉笔,提督东厂锦衣卫的冯保,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也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