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 > 第三百七十九章清宁纸贵

第三百七十九章清宁纸贵(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今后家中就是这般行事,刘箐不方便时,就由岳灵珊顶上。  

正在豹房研究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的正德听到张永的汇报之后,神情明显顿了一下,想要继续研究时,却发现无法集中精力了。  

他将毛笔一扔,坐在龙椅上,回想起了那日在演武堂的对话。  

随后暗自叹了口气,在这世间,也就欧卿愿意跟他推心置腹的聊这些话题了。若是换成他人,此刻都不知道传成了什么样子。  

发了一会儿呆,正德皇帝才开口道:“张伴伴,让皇后装备些礼物,赐予欧夫人吧!”  

“遵旨!”张永应了一声,缓缓退出了大殿。  

朱老板神情微微一愣,本想直接询问关于“载”字辈的各项事宜,但转念一想,此问若出,必然会生波澜,并且牵扯甚广。  

于是,他生生忍了下来,转而开始思索,如何利用这件事解决朝廷的另一个大麻烦——宗亲!  

后世在探讨明朝覆灭的深层次原因时,宗亲封爵与继承制度的缺陷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明太祖在创立宗藩体系之初,其宏伟愿景虽旨在巩固皇室权威、维系血脉传承,却遗憾地未能充分预见并妥善规划皇室子孙的惊人繁衍速率。  

这一制度设计的盲区,加之对宗亲子弟涉足世俗职业以自给自足的严格限制,无异于在帝国的心脏地带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显露出其沉重的负担。  

一个庞大的宗室群体,享受着丰厚的封赏却无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开销如同无底洞般吞噬着国家的财政资源。  

这就是被吐槽了数百年的养猪计划,国朝养了两百多年的猪,被李自成等起义军一锅烩了。  

事实上,这个锅明太祖要背一半,另外一半是明太宗的。  

这不愧是爷俩,脑回路都是这么新奇。  

根据《皇明祖训》的记录,凡郡王子孙,授以官职。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由此可知,郡王以下不再享有世袭爵位的特权,且所授予的官职也非世职,即不可代代相传。  

所以子孙繁衍多了会给朝廷造成财政压力这个问题,太祖心里是有点逼数的,但也不多。  

就老朱本意是子孙里有能力的供职于朝廷,没能力的朝廷再拿出钱粮供养他们,甚至直接给他们定下了规矩,不得从事农、工、商等行业,就好好读书习武,学有所成为陛下效力即可。  

只是老朱也没想到,老四这孩子这么争气,才八百府兵就敢起手,最后还真让他干成了。  

老四上台之后,想法跟老朱完全不同了。  

正所谓自己成功的阶梯,拆了也不给别人走。  

太宗就乐意多拿出钱粮来,让自己的亲戚们呆在藩地,混.享受生活!  

尽管老朱算术一般,但胜在心眼子多。虽然按照他设计的路子走,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  

但架不住亲儿子猛踩油门,以至于到了弘治时期,朝廷就已经感到吃力了。  

结果弘治皇帝还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重负于不顾,更将朝臣们的谏言视为耳旁风,固执的将土地、盐引等资源,慷慨地赏赐给了藩王,尤其是他的至亲手足。  

此举名义上是奉行传统的厚待亲王的“亲亲”之道,但实际上却是分割和掠夺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  

正德皇帝自然不知道后世的总结,他只是站在了这个位置,更能清楚的察觉到宗室这个大尾巴。  

只是以他的脑子,是想不出解决之法的,只是隐约觉得,自己无嗣这件事,或许能缓解这种情况。  

“算了,下次再召欧卿协商一下如何解决此事吧!”  

明朝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官府都需要大量的纸张,但是光靠官府自身还不够,于是出台纳纸赎罪的方式来保证纸张的用量。  

所谓的罚赎制度,就是纳物赎罪,罪犯可以向朝廷交纳财物之后进行罪行抵消,这种方式也是一样看朝廷的决定,即朝廷需要罪犯用什么财物来交换,罪犯只管听话照做即可,而纳纸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从即日起,礼部、鸿胪寺、詹事府将取消纳纸,空缺部分由清宁宫皇庄生产的清宁纸代替。  

谢正收到这条消息时,神情有些迟疑,思索了一阵,还是决定去找礼部右侍郎再协商一下此事。  

此刻的欧藏华还沉迷于喜得贵子的兴奋之中,就连上班都充满了干劲儿,只想着赶紧把事情都解决完,他好回家看崽。  

注意到到自己的嫡系进来,他便微笑着问道:“大中兄怎么有空来我这里啊?”  

谢正这个人不怎么出名,但说其他爹可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弘治三驾马车之一的谢迁!  

欧藏华能与谢正成为好友,也是归功于书法。  

谢正,字大中,其人学识渊博,精通四体书法,他坚信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所以当他看到欧藏华的字后,就认为这位新来的右侍郎是一位值得交好的赤诚君子。  

毕竟泱泱中华数千年,也就出了秦桧、蔡京这两个货不对板的。  

“欧大人,下官前来是为了礼部办公用纸之事”  

不等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