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九百五十章议和

第九百五十章议和(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是他们二人故意掩人耳目,也是极有可能的,他们皆是用兵狡诈之人。”  

杨嗣昌是有些担心的,清军容易突破长城,直逼京师附近继续劫掠。  

皇太极未曾称帝的去劫掠山西,听闻是早就被锤匪劫掠过了,他那次出兵损兵折将,双方才结成盟友,共同对付大明。  

所以阿济格领兵破边墙抢掠,打着往山西复仇的口号,可实实在在是劫掠京师附近。  

杨嗣昌担忧皇太极得知贺今朝入侵四川后,得知朝廷调动大批人马前往南方,必定会趁机来京师掳掠。  

如今的情况已经与崇祯二年不同了。  

当时的陕西民变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未曾形成燎原之势。  

诸如贺今朝之流还只是个靠夸大反贼人数苟活,根本排不上号的小反贼头目。  

大明可以从各地征调勤王兵保卫京师,立即化险为夷。  

今非昔比,如今的民变已经成燎原,战火蔓延到中原各省,朝廷除了要调动备用军之外,还动用了许多北方的边军。  

倾尽全力围剿,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关宁铁骑抽调到中原战场,不仅使得边防呈现空虚状态,清军说破墙而入就破墙而入。  

还战死,伤残了许多精锐边军。  

期间有大批的边军,因为崇祯大手一挥的裁军旨意,纷纷下岗再就业,加入了锤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队伍。  

朝廷士卒的“质量”越发的拉胯。  

张献忠、罗汝才的受抚、李自成大部被剿灭只是一个假象。  

伴随着贺今朝大破川兵的消息传来,失了智的崇祯也顾不得其他。  

或者说以崇祯为首的大明高官们缺乏足够的估计,在攘外以及安内的抉择当中犹豫不决。  

总想着两手托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时进行只能是一地鸡毛。  

可最终是剿兵难撤,敌国生心,如何能兼顾安内与攘外?  

崇祯看着杨嗣昌道:“你是说皇太极会配合贺今朝出兵?”  

“极有可能。”  

“那我大明应该如何处置?”  

面对崇祯的询问,一向机敏的杨嗣昌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讲了讲历史的例子。  

东汉建武时期,月蚀火星,当年无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韩邪单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给公卿商议,公卿们都认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人是假装不知道,绝不能答应议和。  

但是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引用汉宣武帝旧事(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渡阴山附近)。  

主张接纳单于的议和请求,以此率领四夷完复边郡,被光武帝采纳。  

紧接着杨嗣昌又举例子说唐宪宗时月蚀莹惑,当年魏博镇田兴来降,李绛请求推心置腹抚纳结以大恩。  

唐宪宗采纳这个建议,派人到魏博镇宣慰,以钱百十万缗犒赏士卒,六州百姓减免一年的赋税。  

不等朝臣喝问,杨嗣昌又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蚀荧惑,次年兴师灭北汉,征契丹连战连败,宰相上书说攘外先安内。  

杨嗣昌的言论一出,举朝哗然。  

就华夏传统政治皆是注重以史为鉴。  

明朝君臣对于宋朝处理辽、金的关系频频失误十分滴敏感,因此对后金的议和一直讳莫如深。  

杨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与大清议和,专心安内吗?  

这让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员十分的难受!  

当然后续清廷入关后,这群人还不是十分的痛快,给大清名正言顺找出了理由?  

杨嗣昌的这几个例子,当即就有人站出来,指责他别有用心,屡次引用历史典故别有用心。  

引用汉光武帝招抚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与清人互市封赏。  

引用唐宪宗宣慰魏博镇故事,企图借此伸张招抚清人之说,是国贼。  

引用宋朝接连战败的故事,企图借此伸张不可对外用兵之说。  

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竟然如此与清人一条心,实在是该死。  

一向能言善辩的杨嗣昌对于这些指责根本不在意,而是主张为了确保“安内”能够顺利进行,不妨暂时对清议和。  

反正贺今朝与皇太极之间虽然结为盟友,又是儿女亲家。  

可皇太极一直都没有把闺女送过去,他们之间的联盟没有那么可靠。  

只要大明稍微露出点意思来,皇太极与贺今朝之间没有信任基础,隔阂自然就产生了。  

那对于大明就是极为有利的,不过是暂且假装议和,就跟那些流寇假装投降大明一样的效果。  

结果又被人指责说我敦敦大明,岂能做出如此屑小的事情来,简直是有辱大明国威。  

对于这种不知变通却身居高位的人,杨嗣昌也懒得跟他们争辩。  

只要目的达到了,最终还不是有一大群人帮你找理由,饱读诗书之人,不是很擅长干这种事吗?  

崇祯也在思索这件事的可行性,毕竟不是杨嗣昌第一个人提出议和的思路。  

崇祯刚登基,皇太极差人捎信说议和的事,后面给袁崇焕写信说以大凌河、三岔河为界。  

条件过于苛刻,直接被袁崇焕拒绝!  

再加上皇太极远征山西的时候与宣府巡抚签订盟约,什么世世子孙永享太平之类的,然后被崇祯给罢了官。  

前两年高起潜就派个瞎子当使者去清朝探口风,皇太极本人觉得有诈,底下的大臣觉得按照大明官僚的脾性,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