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尤莉亚.埃菲莫娃(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3年石油危机期间,国际石油价格翻了好几番。
当时苏毛政府每次投资西伯利亚油田1卢布,3~4年之内就可以获得30~40卢布的利润。
在这种高回报的刺激下,苏毛的石油开采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1960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七九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4;1
1980年整个苏毛的年总产量是六点零三二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5。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增加,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这个时期。
有一部电影叫做《机组成员》,它反映了苏毛80年代的生活条件:当时,对于毛子来说,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购买外国日用品——曰本高科技的录音机和电视机、西欧的衣服和香烟。
为了维持人民的这种“高质量生活”,苏联石油出口在开采量中的比例正在增加:1970年为25.8、1980年为27.7、1987年为29.1。
这种“大家都很高兴”的局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油价会一直上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稳定下来。
这等于告诉人们,美好的一天永远不会过去。
既然资源出口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为什么还要种田,搞其他行业呢?
于是苏毛得了一种病——荷兰病。
这个时期,苏毛产业朝着重化学工业调整,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钢铁、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其他重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同时,轻工业被放弃,至于土地,那更是可有可无。
面朝黑土背朝天难么辛苦,反正有钱可以买粮食,干嘛要种地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四面围剿的战略铺开。
第一个战略就是反向石油冲击战略。
1985年,里根政府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
协议之前,沙特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日产不足200万桶水平,协议后,日产量迅速飙升至900万桶。
而科威特也是美国盟友之一,无视欧佩克的配额限制,自行增产,日产能迅速提高到了800万桶/日。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石油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刺激。
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是300万桶,里根上台后,产量也是与日俱增,到了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增加到800万桶。
跟着就是广场协议展开。
一直以来,曰本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靠着廉价日元吃饱喝足,特别是毛子人人都爱曰本的丰田和索尼,东芝和佳能。
相机,录音机,汽车,电视机。
成为必需品。
失去了轻工业市场,日元升值,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系,又和毛子相邻,卢布立马就承受了巨大的汇率压力。
而另一方面,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国际油价就一直在下跌,对已经完全依赖石油出口的苏毛来说打击太重了。
仅仅一夜,苏联就亏了10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下降1美元计算,仅仅莫斯科石油公司每年收入都会减少5~10亿美元。
而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也使天然气价格开始下跌,苏毛在天然气出口方面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但美国方面的第二个杀招还是广场协议。
日德经济实力强大,能够承接当下美国已经濒临崩溃的经济,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量化宽松来放水刺激经济,同时也削弱苏毛持有外汇的购买力。
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这些外汇主要用于进口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食品。
忽然收入断流腰斩,外汇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立刻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食物短缺,高科技产品短缺,日常用品短缺,甚至就连擦屁股用的手纸都变得异常短缺。
失去的土地。
已经很难再捡起来。
除了二毛家里还有人种地,拥有大量黑土地,粮食却也变得短缺。
各大国营商店持有卢布却买不到面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格言而变成了现实。
可现在。
尹拉克对科威特的战争导致原油价格暴涨。
小曰本在这个时候还在拱火,无疑会让这把火越烧越旺。
如果再这么下去。
毛子靠着石油出口再满血复活,左派影响力扩大,天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
“老天!这帮小曰本又犯病了吗?!!!”
亨利·保尔森惊叫了一声。
在坐其他人脸色也非常难看,约翰.温伯格黑着脸说:“小曰本的德行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这帮蠢货只会买买买!”
“该死!必须阻止这件事!”
“怎么阻止?这帮家伙在华夏疯狂买煤和稀土填海,前段时间还想把自由女神买回去填海,我们没有理由阻止他们购买石油储备。”
“沃特?把自由女神买回去填海?老天!这帮混蛋已经丧心病狂到这个地步了吗?”
“还是不要说这件闹心的事情了。一千万桶的日产量,除了毛子,其他国家不可能有。所以必须想个办法阻止他们才行,一定不能让他们去毛子那边购买石油,否则事情就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怀特.黑特皱着眉说道,作为财政部高层
当时苏毛政府每次投资西伯利亚油田1卢布,3~4年之内就可以获得30~40卢布的利润。
在这种高回报的刺激下,苏毛的石油开采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1960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七九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4;1
1980年整个苏毛的年总产量是六点零三二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5。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增加,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这个时期。
有一部电影叫做《机组成员》,它反映了苏毛80年代的生活条件:当时,对于毛子来说,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购买外国日用品——曰本高科技的录音机和电视机、西欧的衣服和香烟。
为了维持人民的这种“高质量生活”,苏联石油出口在开采量中的比例正在增加:1970年为25.8、1980年为27.7、1987年为29.1。
这种“大家都很高兴”的局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油价会一直上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稳定下来。
这等于告诉人们,美好的一天永远不会过去。
既然资源出口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为什么还要种田,搞其他行业呢?
于是苏毛得了一种病——荷兰病。
这个时期,苏毛产业朝着重化学工业调整,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钢铁、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其他重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同时,轻工业被放弃,至于土地,那更是可有可无。
面朝黑土背朝天难么辛苦,反正有钱可以买粮食,干嘛要种地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四面围剿的战略铺开。
第一个战略就是反向石油冲击战略。
1985年,里根政府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
协议之前,沙特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日产不足200万桶水平,协议后,日产量迅速飙升至900万桶。
而科威特也是美国盟友之一,无视欧佩克的配额限制,自行增产,日产能迅速提高到了800万桶/日。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石油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刺激。
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是300万桶,里根上台后,产量也是与日俱增,到了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增加到800万桶。
跟着就是广场协议展开。
一直以来,曰本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靠着廉价日元吃饱喝足,特别是毛子人人都爱曰本的丰田和索尼,东芝和佳能。
相机,录音机,汽车,电视机。
成为必需品。
失去了轻工业市场,日元升值,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系,又和毛子相邻,卢布立马就承受了巨大的汇率压力。
而另一方面,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国际油价就一直在下跌,对已经完全依赖石油出口的苏毛来说打击太重了。
仅仅一夜,苏联就亏了10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下降1美元计算,仅仅莫斯科石油公司每年收入都会减少5~10亿美元。
而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也使天然气价格开始下跌,苏毛在天然气出口方面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但美国方面的第二个杀招还是广场协议。
日德经济实力强大,能够承接当下美国已经濒临崩溃的经济,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量化宽松来放水刺激经济,同时也削弱苏毛持有外汇的购买力。
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这些外汇主要用于进口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食品。
忽然收入断流腰斩,外汇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立刻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食物短缺,高科技产品短缺,日常用品短缺,甚至就连擦屁股用的手纸都变得异常短缺。
失去的土地。
已经很难再捡起来。
除了二毛家里还有人种地,拥有大量黑土地,粮食却也变得短缺。
各大国营商店持有卢布却买不到面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格言而变成了现实。
可现在。
尹拉克对科威特的战争导致原油价格暴涨。
小曰本在这个时候还在拱火,无疑会让这把火越烧越旺。
如果再这么下去。
毛子靠着石油出口再满血复活,左派影响力扩大,天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
“老天!这帮小曰本又犯病了吗?!!!”
亨利·保尔森惊叫了一声。
在坐其他人脸色也非常难看,约翰.温伯格黑着脸说:“小曰本的德行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这帮蠢货只会买买买!”
“该死!必须阻止这件事!”
“怎么阻止?这帮家伙在华夏疯狂买煤和稀土填海,前段时间还想把自由女神买回去填海,我们没有理由阻止他们购买石油储备。”
“沃特?把自由女神买回去填海?老天!这帮混蛋已经丧心病狂到这个地步了吗?”
“还是不要说这件闹心的事情了。一千万桶的日产量,除了毛子,其他国家不可能有。所以必须想个办法阻止他们才行,一定不能让他们去毛子那边购买石油,否则事情就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怀特.黑特皱着眉说道,作为财政部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