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37章想买火器的倭国

第437章想买火器的倭国(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哪怕走私商人在这个时候,都不敢冒险去给供货。  

别说走私了,哪怕是在大明区域内大量购置火器,亦或是火药等,都会遭受到官府的审查。  

一旦有任何风声的泄露,那就不用说了,百分百的九族诛灭。  

目前因为官营的缘故,所以看似制造缓慢的火器,其实成本都不算很高。  

哪怕是一门大炮,综合价格也就在八贯钞左右,像是火绳枪造价的成本高一点,也不会说超过两贯钞。  

虽说理论上是一比一的银价,实际上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要超出宝钞许多。  

二十两一支火绳枪,那几乎就是天价了。  

这还是仅仅是火绳枪,算上火药的话,简直就是暴利。  

但是这个钱,朱英暂时可没打算去赚,尤其是对于倭国。  

当今火器还是被官府牢牢掌控,也不存在什么军火商,朱英还要趁着目前火器所带来的降维打击,对于大明进行新一轮扩张之后,才会开始考虑变卖一些淘汰的火器。  

哪怕是倭国开出再高的价格,也绝不会卖给他们一支火铳。  

朱英在沉思一番后说道:“倭国他们开出的价格,必然会吸引到一批铤而走险的商人,尤其是晋商。”  

“他们想要火器,也就只能是对卫所里面找路子了。”  

“既然如此,张伯,你便让咱们那些暗中掌控的小商会们发出收购火绳枪的消息。”  

“定价嘛,便就在五两银子一把火铳,火绳枪出价十两,有多少收多少。”  

张伯闻言道:“妙啊,东家这个法子真的好,如此一来,谁卖咱们火统,立马就能知晓,完全可以直接截断。”  

朱英笑而不语。  

钓鱼执法这个东西,不早就是后世惯用的套路么。  

目前还没有哪个商会来贩卖军火,只要他第一个放出消息,就绝对不会有人说想到是朝廷的人。  

而且这个生意还是长期做,但凡有一点苗头,就能迅速找到源头去剿灭。  

相对来说,在有线索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了。  

苏州府目前的情况还算是不错,钱财到位,基本上就是开办船厂了。  

这些事情,自然不是说要朱英来操心。  

接下来便就是新的行程:上海。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准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设立上海县,县治定在宋朝设立的上海镇。  

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煮盐业。  

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唐开元初年,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开垦,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此后,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  

中唐以后,上海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扩大,唐天宝十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华亭县东北方境内的华亭海。  

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商贾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  

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  

上海建县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植棉业日趋兴盛,棉纺织业亦渐渐兴起。  

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织品量多质优,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如今,也是一直沿用上海县的称呼。  

“果真繁华。”  

朱英有些感叹。  

上海县这里,比之其他地方,在商业上的发展,由于纺织业的兴起,已然有了最初的资本的雇佣关系。  

包括这里的稻田,大部分都在种植棉。  

粮食和植棉业,几乎都已经快成五五开的局面了。  

加上本身就是重要的漕运港口,经海路运送粮食物资的船都是由上海启航。  

这也导致上海县这边,对于粮食很少有紧缺的现象。  

当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工业化的兴起不可避免。  

群英商会在上海县的势力还算是非常强劲的,主要的原因是之前的雪花盐。  

上海这边,本来盐贩子就特别多,尤其是私盐贩子。  

当雪花盐出现的时候,对于上海的冲击非常之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很早的时候,虽然朱英没有亲自来上海,但群英商会可谓是有两层利几乎都是从这里出的。  

而大明其他地方的雪花盐,大部分也是从上海这里进行转运。  

之前朱英报给老爷子的盐官名单,有七成都在上海县。  

一处酒楼上,朱英接过张伯从上海这边分会负责人的情报名册,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这名册之中的主要记载,便就是关于目前各家商会的基础情况。  

还有官府官员,盐官等。  

看完之后,朱英有些感叹的说道:“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里商人的地位,似乎并不算低,只是没想到,漕运商帮这些人,还真能只手遮天呢。”  

“说起来倒还是有些意思,漕运商帮的出现,竟然是因为我这边的雪花盐才抱团的,各种加价,卖出数倍的利润。”  

“张伯,他们可是比咱们还要狠一些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