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大明国旗(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是购买不起。”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太孙殿下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能让咱们这些百姓也能参与其中,邸报的售价,仅仅只需要三文钱就能买到,且不限制身份,即便是街边的流浪儿,也能去买。”  

“可别瞎说,现在咱们京师哪还有什么流浪儿,稍微有把子力气的,都被强行征召成了劳力,包吃包住,只要卖力干活,据说还能拿工钱。”  

“就算是那些小儿,也全部被送进学堂里读书,好家伙,这是遇到太孙殿下,撞了大运了。”  

“是啊,本来我都想把自家几个孩子全送去,不过听说学堂里并不是教四书五经,而是一些算账,纺织之类的,也就是学徒,那么大儿还是只能送去私塾。”  

“这还不好,学堂里可是包了一顿饭食,要不是现在人都招满了,优先流浪儿,我早就把那几个兔崽子全给送去。”  

“说得极是,算了,不聊这些,咱们也去看看,那边挖洞到底是干嘛。”  

“同去,同去。”  

正阳大道修建起来还是非常容易,本就是京师,地面夯实的基础已经很好,加强一下平整,就能直接上水泥了。  

目前对于正阳大道,要求是水泥路面高位一尺,目前大明一尺所长,即是后世的三十一公分。  

更有大量竹子被运来。  

现在的条件,显然不可能做出大量的钢筋,只能用竹筋替代了。  

而在外五龙广场,亦或称之为正阳广场所在。  

那里的建设,正是朱英准备升旗台。  

没错,朱英已经要把大明国旗,推崇出来。  

目前的大明,亦或者说中原王朝,并没有国旗的概念,很多旗帜以三角旗为主,名为旌旗。  

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  

还有打旗语行驶军令,分辨敌我的作用。  

目前相当于开启对外战争,那么像是国旗这样熔炼民心,军心的象征,效果就很显著了。  

在发展大明内部繁荣的同时,对外的战争脚步,已经迈开。  

这样也能很好的将内部矛盾,朝着外面进行转移。  

国旗的设计,基本上就是朱英直接定下的。  

长方形的旗帜,通体为赤色,通俗来讲就是红色。  

红色是大明的国色,也是朱元璋最为喜欢的颜色。  

明代属火,为火德。  

朱是赤色。  

所以定下赤色旗帜,毫无争议可言。  

关于图案,确实让朱英思索了很久,不过左思右想的下,最后采用的,就是‘明’的汉字。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星星,月亮,太阳,甚至还想过绣一幅山水上去。  

然而这些,总是感觉好像差了些什么。  

最后还是在跟老爷子讨论的时候,老爷子一句话点醒了朱英。  

“既然是咱们大明的国旗,自然就是用‘明’字,这又有什么难想的。”  

顿时,朱英豁然开朗。  

是啊。  

为什么总要是想着后世的旗帜款式呢,这倒是陷入魔怔了。  

中原王朝的文化,本来就是以汉字为主,像是现在京师卫所旌旗,也是赤底黄字,绣大明二字。  

也是长方形,不过成竖条,下面还有一些散条。  

最后朱英考虑美观效果的时候,准备把‘明’换成太阳和月亮的刺绣。  

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定了‘明’。  

整体排版跟后世红旗差不多,正面明字在左上角,寓意如日月般普照天下。  

现在的大明,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疆域人员,皆为世界第一,天下正统。  

那些外邦番夷,自是要向大明学习。  

日月的图案,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辨认,但是汉字国旗,就是要告诉天下四方。  

你看不懂,那就来学。  

中原汉字,传承千古,这才是在文化上,最强也是最佳的代表。  

正阳广场上,热闹纷纷,人群熙攘,哪怕是枯燥无聊的施工现场,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许多在京师生活的富民,平日也无须劳作,加上恰逢正月,天还未亮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到这广场上来了。  

“这都挖了有半丈深了吧,还没停下,不知晓要挖多深。”  

“挖这么大个洞,是为了干嘛呢。”  

“谁知道呢,应该建好就清楚了,不过我感觉,大概是和正阳大道有很大的关系。”  

升旗台的挖洞,是为了埋下旗杆。  

这根旗杆,可是花费了好大力气。  

乃是经过高炉煅烧而成的精钢,且加入不少天外陨铁,不生腐朽,通体打磨得光亮无比。  

旗杆分为两层,下层一丈,也就是三米,宽度为一尺。  

上层,即是可见旗杆,总长为九丈五,寓意九五之尊,宽为七寸。  

当这根十丈多长的精钢旗杆出现在正阳广场的时候。  

所有见到的人,哪怕是官府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那是由二十多位将士抬着,一路从城郊抬至正阳广场。  

而后插入旗洞。  

单单立起竖正,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校队无语后,才是青石堆积,三合土填充,水泥覆盖,可用数百年。  

“这上面好像还吊着一根绳子,这是干嘛呢。”  

“别问我,我怎么知晓。”  

“你不是说知晓的消息多吗,怎就不知了。”  

“这事别说是我,哪怕是朝堂上的大臣,估摸着都不知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