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复山河 > 第四百一十一章、工业萌芽

第四百一十一章、工业萌芽(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在大虞是够用了,对李牧来说却差的远。  

安南都护府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疆域面积正在悄然扩张,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官僚集团。  

在地方治理上,衙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引导作用。  

无为而治,任由百姓自行发展,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遵命!”  

众官员忐忑的回答道。  

安南都护府和大虞境内差距太大,以往地方治理的核心——士绅地主,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如果硬要说士绅,跟着李牧崛起的军功集团,勉强能够算士绅预备役。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都护府授予的土地,禁止民间私自交易。  

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唯有到战场上去拼杀。  

按照都护府法令,军功田和口粮田免税,其他一应苛捐杂税也没有。  

地方衙门要收税,只能从工商制造业想办法。  

从头到尾,都是对大虞现有体系的颠覆。  

如果不是李牧给了他们官当,大家早就破口大骂,安南都护府离经叛道。  

不过既然做了都护府的官,立场也随着身份被动改变。  

如果不离经叛道,他们这些人也没机会身居高位。  

尽管现在大家的官职前面,都加了“代理”二字,可代理是能够转正的。  

现在面临的困难,到了未来某个时刻,就会成为大家的功绩。  

开疆扩土,永远都是英雄男儿最大的浪漫。  

磨合团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顶尖文官团队,也不是天生的。  

相比个人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团队风气。  

如果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务实的观念,那么队伍的整体作风就是务实。  

倘若一开始就盛行空谈,那么无论后期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底色。  

大虞就是最好的例子,自从空谈理论占据主流之后,就再也拉不回去。  

并非文人们都是傻子,不知道空谈误国,纯粹是利益驱动。  

务实是需要做事的,做事就要承担政治风险。  

反倒是夸夸其谈,更容易捞取名望,还不需要承担责任。  

尹左二人成名之后,空谈之风就吹向了全国。  

永宁帝对两人的重用,进一步带坏了官场风气。  

后面两人卷入逆案,遭到了清洗,但造成的后果却无法改变。  

训斥完人之后,李牧把注意力收回到了报表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先后接收难民四十余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中。  

这些新移民的加入,让安南的人口结构,逐步走向正常化。  

人口增加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前面军功田发放了两千多万亩,后续的百姓口粮田,也划分出去了上千万亩。  

大量流放罪囚组成的屯垦军团,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  

不同于后世,现在的安南,只被开发了一部分。  

随着屯垦军团的扩建,以及移民数量的增加,开垦出来的熟田迅速被瓜分一空。  

后来者想要土地,那就只能去开荒。  

在开荒政策下,无数森林、沼泽地,正在变成沃野良田。  

砍伐的木材,除了一部分自用外,更多的销往了大虞。  

按照目前的速度,要不了多长时间,安南都护府就会成为大虞朝最重要的木材产地。  

除了木材贸易外,入冬之后木炭销量,也在迅速增加。  

这些贸易,都是移民船队给带起来的。  

过来的时候运送移民,回去的时候,也不能空着船。  

坦率的说,百分之三四十的利润其实也可以,怎奈这年头海上贸易都是暴利。  

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除非直接把商品运送到天津卫。  

北方比南方更缺木材、木炭,尤其京师更是消耗大户。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短时间内要以移民为主,没有多余的运力干别的。  

随着勤王令的下达,帮忙运送灾民的闽浙水师和江南水师,也要北上为大军后勤提供保障。  

“造船厂,什么时候能够投产?”  

李牧关心的询问道。  

背靠大树好乘凉,全靠自己发展,没有十年努力,休想建立造船工业。  

依附在大虞体系下,事情就简单了。  

缺少什么,就向朝廷要什么。  

大虞朝廷除了拨款不积极外,其他方面对都护府的支持,还是非常给力的。  

一应船工匠人,李牧的奏折递上去,朝廷就直接批了。  

对安南原有的造船厂,进行改造升级之后,就可以直接投产。  

“侯爷,船厂改建进入到了最后阶段,预计下个月就能投产。  

只不过蒸汽机的研发,目前陷入了技术瓶颈。  

想要充当军舰的动力,还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铁甲舰,刚刚完成了理论验证。  

不过无法采取全铁打造。  

按照工匠们的计划,船体依旧是木质结构,然后在上面蒙上一层铁甲,以增强其防御力。  

缺点是会大幅度增加造船成本,以及军舰的重量,还有可能影响速度。  

如果蒸汽动力能够成功,那么军舰的航速,就不再是问题。”  

严景澄神色凝重的回答道。  

原本他在龙江船厂干得好好的,结果因为帮李牧造船表现不错,一纸公文把他调到了广西。  

组建完钦州造船厂后,没过多长时间,又被调到了安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