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179章 二十万石

第179章 二十万石(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中都城邑,王凌受邀请来拜访孙资。  

孙资受王允提携,算是祁县王氏的门生故吏。  

王凌字彦云,孙资字彦龙…中都九县这一圈流行用彦字。  

屋舍之内,孙资翻阅王凌递交的手书,倍感为难。  

王凌是帮太原王氏的王柔传信,希望孙资可以当中介人,以便摸清楚赵基的胃口。  

王柔担任过雁门郡守,现在挂着使匈奴中郎将;其弟王泽又是现在的代郡郡守。  

阳曲郭氏这边,郭淮的家族也经常担任雁门郡守。  

算上内迁的定襄郡,太原人基本上垄断了并州几个郡的郡守职务。  

塞外各郡早已废弃,也就雁门郡、定襄郡还有些边防意义;也没人能坐稳,就在太原望族之间来回传递。  

孙资缓缓放下王柔的书信,为难说:“彦云,非我不肯,而是此前匈奴阻道,虽近在咫尺,然朝廷敕使难以连通太原。朝中公卿,多有不满。”  

王凌皱眉:“这非本郡之过,事情起源还得追溯到前单于于夫罗。若不是他强征义从,以去卑督兵勤王,又怎么会引发国乱?”  

是朝廷派人征召匈奴义从,驻屯西河郡离石的王柔也督促过于夫罗,于夫罗积极支持,才组织了三千余骑的义从部队。  

结果先胜而后败,撤到河东后,朝廷更是拿不出赏赐,导致义从部队瓦解,部落离心,于夫罗威望大跌。  

然后于夫罗就病死了,其弟左贤王呼厨泉继位;也是在王柔斡旋下,以于夫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成为未来的单于继承人。  

匈奴高层的问题对王凌来说不是什么秘密,在他看来就是单于更替,左贤王换人,引发了一轮更大的混乱。  

匈奴内迁时,就是以西河郡郡城离石为单于王庭。  

持续内迁,右部沿着吕梁山向南边平阳地区发展,左部则是向太原南部发展。  

年初单于更替,呼厨泉继任单于后不肯去离石,离石附近是屠各匈奴为主。  

虽然于夫罗生前,屠各匈奴贵族与呼厨泉都是匈奴内部强硬派;可于夫罗死后,呼厨泉继位,立场变动,就跟强硬的屠各匈奴有了些矛盾。  

于是匈奴单于王庭变更,直接以之前的左部王庭为新的单于王庭。  

离石这里的单于王庭如似瓜分一样,已经不可能成为左部王庭,新的左贤王刘豹虽然年幼,但也在老臣支持下继续南迁。  

使得各部之间的牧场矛盾更为激烈,这才堵塞驰道,使得朝廷无法联系到太原。  

当然了,这只是太原人眼中发生的一切。  

真实情况很简单,就是匈奴人总能成功截杀,朝廷使者无法抵达太原。  

其他的事情,太原人是不可能承认的;要有过失,也必须追究到于夫罗这里。  

王凌的解释,孙资听了后说:“讨论这些没有意义,如今赵侍中受封平阳侯,又领太原郡,其以去卑督率五部进讨吕梁,又以河北兵为前驱。若是用这番言论企图让赵侍中停手,我以为十分不智。”  

孙资感觉自己语气不够强烈,就抬手轻拍桌案,急声说:“彦云啊,四月正值匈奴马弱之际,今平阳侯督兵向北,单于敛众;去卑奋命略吕梁,屠各匈奴也退让不与争锋。难道我太原之士要逆平阳侯之锋锐?”  

“那他究竟想要多少?”  

王凌也无奈:“其与河内张杨联军而来,步骑不下万人。每人日食八升,每日粮秣就在八百石。难道他要举河东之众,尽食我太原米粟?”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天子、百官急于返回雒都,自不会在太原久留。”  

孙资伸手比划:“二十万石粟米,我觉得应该能让平阳侯满意。”  

二十万石粟米多么?  

一亩产三石,也就七百顷田亩的夏收。  

中都九县,任何一个县的官仓里,都拿不出这笔粟米。  

即便九个县凑集,也凑不出。  

但若是落实到具体某一个县的豪强,自然能凑出二十万石粟米。  

不说其他县,就孙资自己的了解,中都县就能出着二十万石粟米。“二十万石不难,难的是如何立信?”  

王凌的顾虑就在这里:“去岁太原蝗灾轻微,各家略有积蓄。而河东饱受旱灾、飞蝗,若见我太原能凑集这二十万石粟米,又怎么肯轻易退兵?”  

王凌紧接着给出处理办法:“若是平阳侯能上表朝廷,辞任太原,请朝廷另选贤明。那这二十万石粟米,分期交割,也非难事。”  

这真不是二十万石粟米的事情,而是赵基握着太原郡守大印,随时可以从河东动员力量,自能强横压制太原豪强。  

让赵基吃一次甜头后,再遇到粮食供给困难,肯定不会想其他办法,又会压迫太原人供给军粮。  

甚至满足赵基的养军需求也不算什么多大的事情,怕的是河东人就此养成坏习惯!  

从赵基手里拿走太原郡守官位,才能从根源上保护太原各家的基本利益。  

换一个可靠的人担任郡守,赵基还敢率兵来讨粮,到时候依附在新郡守名下,向外邀结匈奴人,自然能击退贪婪的赵基、河东人。  

孙资也没办法,想了想就说:“此事我会与平阳侯详细讨论,但河东粮秣匮乏。今河内兵为前锋,还请快快凑集粮食。否则河内兵鼓噪哗变,就非平阳侯所能节制、约束。”  

“粮食好说,但不可泛滥。”  

王凌重申立场,又问:“那平阳侯又喜欢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