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南下路上(5/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示意曹茂接过急报,随后将其打开。
“你下去吧。”曹茂吩咐此人,随后才将急报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眉头顿时舒展。
“殿下,发生何事了?”
曹茂见他舒展眉头,隐隐还有些高兴,便不免开口询问起来。
“公主府有喜,足月诞下。”
刘继隆将手书递给了曹茂,曹茂接过翻阅,但见是高进达为刘继隆报喜。
李梅灵在刘继隆出征后不久便被诊出了喜脉,这事刘继隆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李梅灵那种娇弱的身子,也能生下足月的孩子。
“九斤?!”
曹茂错愕,要知道他自己孩子出生时才六斤不到。
在这个时代,刚出生就能超过六斤的婴儿,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他是足月,不必如此惊讶。”
刘继隆见他如此,不免笑着拍了拍他,但实际上他自己在看到这个重量时,也倒吸了口凉气。
他十三个孩子中,也有两个是足月生产的,但体重也不过七斤七八两罢了。
哪怕如他这般天赋异禀者,出生时也不过堪堪九斤八两罢了。
“这孩子在腹中整整待了十个月,若是没有些不同之处,那反倒显得有些奇怪了。”
“如今他平安无事诞下,倒也能稳住洛阳那些旧臣,不至于让我军南征同时,后方不稳。”
“既是如此,便唤他常棣吧,乳名便让公主取吧。”
常棣是种树木,果实如樱桃般可食,寓于长寿多福。
对于这个继承了李唐血脉和刘氏血脉的孩子,刘继隆只希望他能安安分分的渡过这辈子就行。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道:“准备准备,三日后南下南阳。”
“是!”曹茂见刘继隆高兴,这才松了口气,转身操办南下的事情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刘继隆在河阴社火祭祀中舞动干戈一个时辰的事情,也随着行商们的活动的传播开来。
在这个时代的北方,社火中的巫傩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舞动干戈来驱散灾祸的祭祀行为,更是底层百姓十分关注的事情。
刘继隆不仅亲自主持社火祭祀,还舞动干戈如此之久,这不由得延伸出了刘继隆天命所归的许多流言。
刘继隆个人的许多事情,也因为此事而被神话起来。
吐蕃称呼他为象王的事情,也在行商们的运作下,不断流传。
对于这些,刘继隆自然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但他并没有阻止。
不论如何,等讨定南方后,他始终都要称帝,提前一年造势,并无不妥。
在有人造势的同时,他的队伍也从河阴开拔南下。
张延晖在抵达许州后,便与刘继隆分道往蔡州而去,而刘继隆则是往南阳所在的邓州赶去。
自许州向西南而走,百姓肉眼可见变得稀少,行进数十里而难以见到几处人烟。
官道两侧有不少荒废的村落,村落中则是被野草长满,鲜少有人敢进入其中。
唐州昔年近二十万口百姓,数量本就不多,如今遭遇秦宗权等人霍乱后,虽然有刘继隆迁入人口,但整个州不过七万余口百姓。
七万口百姓坐落各县,县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村庄。
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仿佛让他回到了昔年归义军东征的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皆为百姓苦。”
“好在,天下即将安定,汉家河山也不至于沦落腥膻了。”
马车内,刘继隆手执毛笔在理政的同时,忍不住看着窗外荒无人烟的荆襄之地感叹起来。
王朝交替,始终会死人的,但因为有他到来,死的人比历史上少了许多。
若只是如此,那他只完成了他使命的一半,他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开启民智,不至于让好山色沦落腥膻。
“殿下,淮南道的人口图籍送来了。”
曹茂策马跟上了马车,并将一摞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与刘继隆共乘车的青年起居注郎伸出手来,抢先接过后递出。
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这相貌普通的起居注郎从中取出了汇总,双手呈给了刘继隆。
“殿下,这是汇总图籍…”
“嗯。”刘继隆身边并不缺这种有眼色的官员,他也并未在意,只是接过翻看了起来。
淮南道只有六州掌握在刘继隆手中,加上不缺官吏,废除丁徭,人口清查起来自然很快。
“七十七万六千余口,倒是比吾预计的要高上些许。”
刘继隆简单看完,随后便把文册合上,随手放在旁边。
起居注郎见状继续提笔,将这件事情也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刘继隆要求记的,因此关于他的起居注,比起唐朝历代皇帝的起居注要详细不少,但也不至于有明代明实录那般繁杂。
三个时辰后,护送刘继隆的千余骑兵队伍停在官道的废弃村庄旁,数百名骑兵下马开始收拾此地,准备在此扎营。
刘继隆走下马车后,见到远处有几名兵卒正在围着几名穿着布衣的百姓,随即朝前走去。
待他走上前,曹茂先挡住了他:“殿下,这些是听闻您南下,在此等待您的百姓,弟兄们在盘查,请您暂时等待。”
“不必。”刘继隆将他越过上前,随后便见那些百姓纷纷朝他这边作揖。
“殿下!”
几名兵卒纷纷行礼,那七八名穿着布衣,牵着驴车前来的
“你下去吧。”曹茂吩咐此人,随后才将急报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眉头顿时舒展。
“殿下,发生何事了?”
曹茂见他舒展眉头,隐隐还有些高兴,便不免开口询问起来。
“公主府有喜,足月诞下。”
刘继隆将手书递给了曹茂,曹茂接过翻阅,但见是高进达为刘继隆报喜。
李梅灵在刘继隆出征后不久便被诊出了喜脉,这事刘继隆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李梅灵那种娇弱的身子,也能生下足月的孩子。
“九斤?!”
曹茂错愕,要知道他自己孩子出生时才六斤不到。
在这个时代,刚出生就能超过六斤的婴儿,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他是足月,不必如此惊讶。”
刘继隆见他如此,不免笑着拍了拍他,但实际上他自己在看到这个重量时,也倒吸了口凉气。
他十三个孩子中,也有两个是足月生产的,但体重也不过七斤七八两罢了。
哪怕如他这般天赋异禀者,出生时也不过堪堪九斤八两罢了。
“这孩子在腹中整整待了十个月,若是没有些不同之处,那反倒显得有些奇怪了。”
“如今他平安无事诞下,倒也能稳住洛阳那些旧臣,不至于让我军南征同时,后方不稳。”
“既是如此,便唤他常棣吧,乳名便让公主取吧。”
常棣是种树木,果实如樱桃般可食,寓于长寿多福。
对于这个继承了李唐血脉和刘氏血脉的孩子,刘继隆只希望他能安安分分的渡过这辈子就行。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道:“准备准备,三日后南下南阳。”
“是!”曹茂见刘继隆高兴,这才松了口气,转身操办南下的事情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刘继隆在河阴社火祭祀中舞动干戈一个时辰的事情,也随着行商们的活动的传播开来。
在这个时代的北方,社火中的巫傩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舞动干戈来驱散灾祸的祭祀行为,更是底层百姓十分关注的事情。
刘继隆不仅亲自主持社火祭祀,还舞动干戈如此之久,这不由得延伸出了刘继隆天命所归的许多流言。
刘继隆个人的许多事情,也因为此事而被神话起来。
吐蕃称呼他为象王的事情,也在行商们的运作下,不断流传。
对于这些,刘继隆自然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但他并没有阻止。
不论如何,等讨定南方后,他始终都要称帝,提前一年造势,并无不妥。
在有人造势的同时,他的队伍也从河阴开拔南下。
张延晖在抵达许州后,便与刘继隆分道往蔡州而去,而刘继隆则是往南阳所在的邓州赶去。
自许州向西南而走,百姓肉眼可见变得稀少,行进数十里而难以见到几处人烟。
官道两侧有不少荒废的村落,村落中则是被野草长满,鲜少有人敢进入其中。
唐州昔年近二十万口百姓,数量本就不多,如今遭遇秦宗权等人霍乱后,虽然有刘继隆迁入人口,但整个州不过七万余口百姓。
七万口百姓坐落各县,县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村庄。
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仿佛让他回到了昔年归义军东征的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皆为百姓苦。”
“好在,天下即将安定,汉家河山也不至于沦落腥膻了。”
马车内,刘继隆手执毛笔在理政的同时,忍不住看着窗外荒无人烟的荆襄之地感叹起来。
王朝交替,始终会死人的,但因为有他到来,死的人比历史上少了许多。
若只是如此,那他只完成了他使命的一半,他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开启民智,不至于让好山色沦落腥膻。
“殿下,淮南道的人口图籍送来了。”
曹茂策马跟上了马车,并将一摞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与刘继隆共乘车的青年起居注郎伸出手来,抢先接过后递出。
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这相貌普通的起居注郎从中取出了汇总,双手呈给了刘继隆。
“殿下,这是汇总图籍…”
“嗯。”刘继隆身边并不缺这种有眼色的官员,他也并未在意,只是接过翻看了起来。
淮南道只有六州掌握在刘继隆手中,加上不缺官吏,废除丁徭,人口清查起来自然很快。
“七十七万六千余口,倒是比吾预计的要高上些许。”
刘继隆简单看完,随后便把文册合上,随手放在旁边。
起居注郎见状继续提笔,将这件事情也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刘继隆要求记的,因此关于他的起居注,比起唐朝历代皇帝的起居注要详细不少,但也不至于有明代明实录那般繁杂。
三个时辰后,护送刘继隆的千余骑兵队伍停在官道的废弃村庄旁,数百名骑兵下马开始收拾此地,准备在此扎营。
刘继隆走下马车后,见到远处有几名兵卒正在围着几名穿着布衣的百姓,随即朝前走去。
待他走上前,曹茂先挡住了他:“殿下,这些是听闻您南下,在此等待您的百姓,弟兄们在盘查,请您暂时等待。”
“不必。”刘继隆将他越过上前,随后便见那些百姓纷纷朝他这边作揖。
“殿下!”
几名兵卒纷纷行礼,那七八名穿着布衣,牵着驴车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