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兵祸天灾(2/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不下五万,而叛军数量亦在四五万之数,后方秦州应该还有二三万民夫在维持转运。”
“十二万军民及不少于十万的乘马、军马和挽马,每日消耗的粮食草束不下四千石,光民夫消耗便不少于两千石。”
“若是要转运,从秦州到制胜关至少需要五日,光路上消耗便有一万石,往返最少二万石,起运二十万石,能运抵的粮草在十八万石左右。”
“这十八万石粮草豆料,顶多够前线这四五万叛军人马打三个月。”
“若是叛军绕过制胜关,那随着叛军距离秦州越来越远,路上消耗也逐渐增多。”
“若是叛军往邠宁攻去,沿途四百里都无法获取粮草和民夫。”
“加上道路崎岖,叛军自秦州起运二十万石粮草,能运抵邠州的粮食不足十万石,不足叛军人马两月之用。”
“可若是叛军沿途能收获粮草或民夫,以叛军的畜力,能运抵前线的粮草还将更多。”
末了,王式缓缓说道:“食吾一石,当敌四石,获吾民一人,当敌四人…”
王式把实际情况摆在这里,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坚持坚壁清野。
叛军若是在前线获得一石粮食,那最少能省去四斗粮食的消耗。
若是继续深入,那能省去的消耗还将以每百里节省两斗的消耗递增。
若非长安距离陇右太近,沿途又是人口稠密的州县,王式关一手坚壁清野,就能让叛军耗死在粮草上。
只可惜长安和陇右还是太近了,王式只能以空间和人口来换时间,用时间和路程拖垮叛军。
想到这里,王式便紧紧盯着杨公庆,杨公庆听后也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某便奏表一份送往长安,将邠宁等州人口,尽数迁入关中,请朝廷开设粥棚,待到战事结束,再重新安置他们返回故乡也不迟。”
相比较郑畋,杨公庆还是更欣赏王式,但王式还是过于倒霉,与刘继隆交锋太早,一战将威望都打光了。
反观高骈,由于有着周宝、王式、王铎三人战败在前,高骈不仅没有被论罪夺职,反而擢升了。
这样的结果虽然让百官都感觉到了不满,可朝廷确实找不出比高骈更有才能的将领。
诸如康承训等人,不是在中原剿贼,就是坐镇河东、淮南等地。
这种局面下,自然不可能再自断一臂。
在杨公庆看来,若是此役还是无法阻止叛军东进,到时候王式恐怕还要被复起。
这么想着,杨公庆也手书写完了奏表,派快马送往了长安。
三人讨论过后,最终忧心忡忡的各自离去。
与此同时,往后几日不断有快马传递军情,叛军高歌猛进,先后攻破平凉、潘原、安定、连云堡。
杨玄冀也率领兵马,强行迁徙庆州、宁州百姓南下,严防死守邠州。
六月二十二日,汉军抵达制胜关北部。
由于最近三个多月没有下雨,泾水的水位下降了丈许,宽不过七八丈的泾水,根本无法阻挡汉军南下的步伐。
不过泾水南岸就是缓上坡,一里的路程,爬升三四十丈后,便是“秦风咽喉、关陇要地”的制胜关。
“那里就是制胜关?”
泾水北岸的山丘上,刘继隆俯瞰地势,用马鞭指着南边位于两山之间,矮丘之上的关隘询问起来。
闻言,他身后当即有人策马上前,陪笑道:“汉王,那里就是制胜关。”
陪笑之人不是别的,正是投降之后的王重荣。
刘继隆对王重荣不算了解,但也记得历史上王重荣似乎和李克用攻打过长安,还击败过黄巢。
对于朝廷投降而来的将领,刘继隆始终都是小心使用,官兵也是一样。
此前攻打平高县,王重荣率兵投降后,汉军以不到两千人的死伤,给诸镇官兵造成六千多死伤,投降官兵一万三千多人。
这些官兵中,有不少人都是牙兵脾性,刘继隆派斛斯光将其尽数解械后,从萧关抽调两千朔方军南下控制住了这一万三千多人,随后带着王重荣挥师南下。
他分兵五千给斛斯光,令其进攻百泉与临泾县,最好能夺下庆州和宁州,得到二州数十万人口和百万亩耕地。
随后他率主力南下,先后攻取平凉、安定、潘原三县,如今重新聚兵制胜关前。
面对不远处的制胜关,王重荣主动为刘继隆介绍道:
“节帅,这制胜关被誉为秦风咽喉,关陇要地,关隘后方是山壑纵横间的平川。”
“平川上有商贾百姓聚集而成的集市,还开垦了数千亩耕地。”
“郑畋在此布置四万兵马,其中除了近万凤翔军和神策军外,余下三万都是诸镇操训不到八个月的新卒。”
“除了这四万官兵,郑畋还强征了三万民夫,让他们在制胜关后开垦平川为耕地,种植蔬菜,俨然要与您在此长期对峙。”
王重荣说着,刘继隆嘴角上挑:“长期对峙?”
王重荣见状,立马主动笑道:“郑畋虽有勇气,可兵略尽皆依仗王式,而王式乃您手下败将,肯定无法长久。”
“汉王,我军可率先铺设壕桥,在泾水南岸扎小营,在北岸扎大营,继而强攻制胜关。”
刘继隆没有同意,而是看向王重荣:“与某说说制胜关的情况。”
“是!”王重荣连忙颔首,接着说道:“制胜关早年便有,大中年间为高骈加固为罗城,而后又被郑畋在去
“十二万军民及不少于十万的乘马、军马和挽马,每日消耗的粮食草束不下四千石,光民夫消耗便不少于两千石。”
“若是要转运,从秦州到制胜关至少需要五日,光路上消耗便有一万石,往返最少二万石,起运二十万石,能运抵的粮草在十八万石左右。”
“这十八万石粮草豆料,顶多够前线这四五万叛军人马打三个月。”
“若是叛军绕过制胜关,那随着叛军距离秦州越来越远,路上消耗也逐渐增多。”
“若是叛军往邠宁攻去,沿途四百里都无法获取粮草和民夫。”
“加上道路崎岖,叛军自秦州起运二十万石粮草,能运抵邠州的粮食不足十万石,不足叛军人马两月之用。”
“可若是叛军沿途能收获粮草或民夫,以叛军的畜力,能运抵前线的粮草还将更多。”
末了,王式缓缓说道:“食吾一石,当敌四石,获吾民一人,当敌四人…”
王式把实际情况摆在这里,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坚持坚壁清野。
叛军若是在前线获得一石粮食,那最少能省去四斗粮食的消耗。
若是继续深入,那能省去的消耗还将以每百里节省两斗的消耗递增。
若非长安距离陇右太近,沿途又是人口稠密的州县,王式关一手坚壁清野,就能让叛军耗死在粮草上。
只可惜长安和陇右还是太近了,王式只能以空间和人口来换时间,用时间和路程拖垮叛军。
想到这里,王式便紧紧盯着杨公庆,杨公庆听后也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某便奏表一份送往长安,将邠宁等州人口,尽数迁入关中,请朝廷开设粥棚,待到战事结束,再重新安置他们返回故乡也不迟。”
相比较郑畋,杨公庆还是更欣赏王式,但王式还是过于倒霉,与刘继隆交锋太早,一战将威望都打光了。
反观高骈,由于有着周宝、王式、王铎三人战败在前,高骈不仅没有被论罪夺职,反而擢升了。
这样的结果虽然让百官都感觉到了不满,可朝廷确实找不出比高骈更有才能的将领。
诸如康承训等人,不是在中原剿贼,就是坐镇河东、淮南等地。
这种局面下,自然不可能再自断一臂。
在杨公庆看来,若是此役还是无法阻止叛军东进,到时候王式恐怕还要被复起。
这么想着,杨公庆也手书写完了奏表,派快马送往了长安。
三人讨论过后,最终忧心忡忡的各自离去。
与此同时,往后几日不断有快马传递军情,叛军高歌猛进,先后攻破平凉、潘原、安定、连云堡。
杨玄冀也率领兵马,强行迁徙庆州、宁州百姓南下,严防死守邠州。
六月二十二日,汉军抵达制胜关北部。
由于最近三个多月没有下雨,泾水的水位下降了丈许,宽不过七八丈的泾水,根本无法阻挡汉军南下的步伐。
不过泾水南岸就是缓上坡,一里的路程,爬升三四十丈后,便是“秦风咽喉、关陇要地”的制胜关。
“那里就是制胜关?”
泾水北岸的山丘上,刘继隆俯瞰地势,用马鞭指着南边位于两山之间,矮丘之上的关隘询问起来。
闻言,他身后当即有人策马上前,陪笑道:“汉王,那里就是制胜关。”
陪笑之人不是别的,正是投降之后的王重荣。
刘继隆对王重荣不算了解,但也记得历史上王重荣似乎和李克用攻打过长安,还击败过黄巢。
对于朝廷投降而来的将领,刘继隆始终都是小心使用,官兵也是一样。
此前攻打平高县,王重荣率兵投降后,汉军以不到两千人的死伤,给诸镇官兵造成六千多死伤,投降官兵一万三千多人。
这些官兵中,有不少人都是牙兵脾性,刘继隆派斛斯光将其尽数解械后,从萧关抽调两千朔方军南下控制住了这一万三千多人,随后带着王重荣挥师南下。
他分兵五千给斛斯光,令其进攻百泉与临泾县,最好能夺下庆州和宁州,得到二州数十万人口和百万亩耕地。
随后他率主力南下,先后攻取平凉、安定、潘原三县,如今重新聚兵制胜关前。
面对不远处的制胜关,王重荣主动为刘继隆介绍道:
“节帅,这制胜关被誉为秦风咽喉,关陇要地,关隘后方是山壑纵横间的平川。”
“平川上有商贾百姓聚集而成的集市,还开垦了数千亩耕地。”
“郑畋在此布置四万兵马,其中除了近万凤翔军和神策军外,余下三万都是诸镇操训不到八个月的新卒。”
“除了这四万官兵,郑畋还强征了三万民夫,让他们在制胜关后开垦平川为耕地,种植蔬菜,俨然要与您在此长期对峙。”
王重荣说着,刘继隆嘴角上挑:“长期对峙?”
王重荣见状,立马主动笑道:“郑畋虽有勇气,可兵略尽皆依仗王式,而王式乃您手下败将,肯定无法长久。”
“汉王,我军可率先铺设壕桥,在泾水南岸扎小营,在北岸扎大营,继而强攻制胜关。”
刘继隆没有同意,而是看向王重荣:“与某说说制胜关的情况。”
“是!”王重荣连忙颔首,接着说道:“制胜关早年便有,大中年间为高骈加固为罗城,而后又被郑畋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