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三个十年规划,誓要旧貌换新颜(2/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人积极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渔业,让集体和社员都富起来!”
“所以这跟那‘尾巴’是两码事,只要把好收益分配关,确保集体提留,方向就没问题,即使出了问题,我钱进给你们顶着!”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那份盖着国徽印记的报纸,那被红笔圈住的铅字,在昏暗的冬日光芒下散发着某种令人安心的权威。
刘旺财凑近了,眯缝着眼,努力辨认着那些印刷字体。
而贰角等人则激烈鼓掌,看钱进的目光如通过看神。
钱进收起报纸,看着众人脸上冰霜渐融的神色,趁热打铁:“放心干,天塌不下来!”
“但是!记住了,大包干不是分家散伙,是把队里的渔船、近海的养殖区,包给愿意干、能干的家庭或者小组!”
“定好产量基数,超产归己,这叫‘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人不甘心的问:“队里就那么几条船,要是都想承包呢?”
钱进说道:“很简单,竞标!”
“生产队把愿意承包渔船渔网的人叫到一起来投标竞争,谁出价高,到时候就把船和网承包给谁,这事全靠自愿。”
“但是,没有金刚钻最好别揽瓷器活,承包渔船跟承包地不一样,小心把命赔在海里头!”
刘有余点头,手中笔走龙蛇飞快的记录。
“光包下去还不够,”钱进继续勾勒蓝图,“单打独斗,小船小网,还是进不了深海,抢不过大鱼群,所以,第二条,成立捕捞合作社。”
“要把愿意联合的船户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用集体的积累,加上我这次带来的那台新发动机做底子,咱们再想办法凑钱,买几条大马力的机动渔船!”
“有了大船、好机器,咱们就能跑远海,打大鱼!产量、收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大铁船?”年轻的社员代表刘二柱激动得脸都红了,“那敢情好,咱也能去东海转转了!”
“对!但是光卖鲜鱼不行,咱们生产队后面还得搞加工增值!”钱进指着窗外的方向。
“鱼打多了,卖不掉、存不住,就是浪费!”
“咱们要建自己的小加工厂,不需要多大规模,就从简单的开始,晒鱼干、腌咸鱼、做鱼丸。”
“生产队里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已经做起鱼丸来了,但现在全凭社员手工做,这能做多少?以后要引进机器,要有生产线,要工业化!”
刘旺财听着他的话,嘴里忍不住跟着念叨起来:“机器,生产线,工业化…”
钱进顿了顿,加重语气,“没错,以后要做罐头,咱们自己生产加工海鲜罐头!”
“罐头?”王秀兰眼睛一亮,“那可是稀罕东西,城里人都爱吃!”
“谁都爱吃,”钱进肯定的说道,“市里有外贸公司,专门收这些东西出口赚外汇,咱们的鱼干、咸鱼、罐头,都可以想办法通过他们卖出去,价钱能翻几番!”
“为了搞加工,保鲜是关键!”
他指了指外面车斗,“我带过来的那些塑料布很大,你们不是问干嘛的吗?”
“刘队长说对了,用来做储水池,还要在海边趁着涨潮时候引水做暂养池,鱼获上岸,能养的先养着,慢慢加工,不急着贱卖!”
“等以后有条件了,咱们还要上马冷冻库,彻底解决保鲜问题,这样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
钱进描绘的景象,如同一幅充满生机和财富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包产到户带来的直接激励,合作社带来的集体力量,加工增值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些概念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声。
刘旺财的手微微颤抖着,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而这还只是八十年代的头几步!”钱进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未来的力量,“咱们要把这十年打牢!”
“渔业是根,加工是藤,根深藤壮,才能结出九十年代的大果子!”
“九十年代要干啥?”刘旺福忍不住问。
“不是换大船去黄海东海深处捕捞大鱼群吗?”
钱进摇摇头:“不,要捞鱼还要搞海洋养殖,然而那时候光靠海还不够,咱们要借力政策红利,发展多元产业。”
“啥红利?啥产业?”贰角伸长了脖子,他开始听不懂了。
没有文化。
钱进说:“国家在南方搞特区,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他们很快就会利用这些政策富得流油!”
“咱们这里离日韩近,早晚也会有更多开放政策。”
“这样咱们八十年代积累本钱,进入九十年代,就可以接一些外面来的加工活儿,比如做衣服、做点小电子零件,到时候咱们渔村的妇女、闲散劳力,都能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这不比光靠天吃饭强?”
“我们也能当工人拿工资?”这个概念对纯粹的渔民来说,既新鲜又充满诱惑。
钱进肯定的点头:“能,这个是没问题的。”
“那、那到了下个世纪呢?”刘二柱听得入了迷,急切地问。
钱进笑道:“第三步,21世纪,三个十年里头的最后一个十年。”
“那时候,咱们红星刘家就不再是穷渔村了,咱们要利用工业搞的钱发展村庄,到时候
“所以这跟那‘尾巴’是两码事,只要把好收益分配关,确保集体提留,方向就没问题,即使出了问题,我钱进给你们顶着!”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那份盖着国徽印记的报纸,那被红笔圈住的铅字,在昏暗的冬日光芒下散发着某种令人安心的权威。
刘旺财凑近了,眯缝着眼,努力辨认着那些印刷字体。
而贰角等人则激烈鼓掌,看钱进的目光如通过看神。
钱进收起报纸,看着众人脸上冰霜渐融的神色,趁热打铁:“放心干,天塌不下来!”
“但是!记住了,大包干不是分家散伙,是把队里的渔船、近海的养殖区,包给愿意干、能干的家庭或者小组!”
“定好产量基数,超产归己,这叫‘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人不甘心的问:“队里就那么几条船,要是都想承包呢?”
钱进说道:“很简单,竞标!”
“生产队把愿意承包渔船渔网的人叫到一起来投标竞争,谁出价高,到时候就把船和网承包给谁,这事全靠自愿。”
“但是,没有金刚钻最好别揽瓷器活,承包渔船跟承包地不一样,小心把命赔在海里头!”
刘有余点头,手中笔走龙蛇飞快的记录。
“光包下去还不够,”钱进继续勾勒蓝图,“单打独斗,小船小网,还是进不了深海,抢不过大鱼群,所以,第二条,成立捕捞合作社。”
“要把愿意联合的船户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用集体的积累,加上我这次带来的那台新发动机做底子,咱们再想办法凑钱,买几条大马力的机动渔船!”
“有了大船、好机器,咱们就能跑远海,打大鱼!产量、收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大铁船?”年轻的社员代表刘二柱激动得脸都红了,“那敢情好,咱也能去东海转转了!”
“对!但是光卖鲜鱼不行,咱们生产队后面还得搞加工增值!”钱进指着窗外的方向。
“鱼打多了,卖不掉、存不住,就是浪费!”
“咱们要建自己的小加工厂,不需要多大规模,就从简单的开始,晒鱼干、腌咸鱼、做鱼丸。”
“生产队里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已经做起鱼丸来了,但现在全凭社员手工做,这能做多少?以后要引进机器,要有生产线,要工业化!”
刘旺财听着他的话,嘴里忍不住跟着念叨起来:“机器,生产线,工业化…”
钱进顿了顿,加重语气,“没错,以后要做罐头,咱们自己生产加工海鲜罐头!”
“罐头?”王秀兰眼睛一亮,“那可是稀罕东西,城里人都爱吃!”
“谁都爱吃,”钱进肯定的说道,“市里有外贸公司,专门收这些东西出口赚外汇,咱们的鱼干、咸鱼、罐头,都可以想办法通过他们卖出去,价钱能翻几番!”
“为了搞加工,保鲜是关键!”
他指了指外面车斗,“我带过来的那些塑料布很大,你们不是问干嘛的吗?”
“刘队长说对了,用来做储水池,还要在海边趁着涨潮时候引水做暂养池,鱼获上岸,能养的先养着,慢慢加工,不急着贱卖!”
“等以后有条件了,咱们还要上马冷冻库,彻底解决保鲜问题,这样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
钱进描绘的景象,如同一幅充满生机和财富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包产到户带来的直接激励,合作社带来的集体力量,加工增值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些概念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声。
刘旺财的手微微颤抖着,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而这还只是八十年代的头几步!”钱进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未来的力量,“咱们要把这十年打牢!”
“渔业是根,加工是藤,根深藤壮,才能结出九十年代的大果子!”
“九十年代要干啥?”刘旺福忍不住问。
“不是换大船去黄海东海深处捕捞大鱼群吗?”
钱进摇摇头:“不,要捞鱼还要搞海洋养殖,然而那时候光靠海还不够,咱们要借力政策红利,发展多元产业。”
“啥红利?啥产业?”贰角伸长了脖子,他开始听不懂了。
没有文化。
钱进说:“国家在南方搞特区,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他们很快就会利用这些政策富得流油!”
“咱们这里离日韩近,早晚也会有更多开放政策。”
“这样咱们八十年代积累本钱,进入九十年代,就可以接一些外面来的加工活儿,比如做衣服、做点小电子零件,到时候咱们渔村的妇女、闲散劳力,都能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这不比光靠天吃饭强?”
“我们也能当工人拿工资?”这个概念对纯粹的渔民来说,既新鲜又充满诱惑。
钱进肯定的点头:“能,这个是没问题的。”
“那、那到了下个世纪呢?”刘二柱听得入了迷,急切地问。
钱进笑道:“第三步,21世纪,三个十年里头的最后一个十年。”
“那时候,咱们红星刘家就不再是穷渔村了,咱们要利用工业搞的钱发展村庄,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