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父慈子孝,李亨登基(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朕整顿兵马,重归洛阳。”
“便传位于你。”
“届时.为父便坐那太上皇,安享晚年。”
或许是真的出自真心。
至少在这一刻,李隆基那满头的白发与通红的双眼,说出这句话时十分的让人触动。
但李亨只是默默的低下了头,不愿再去看李隆基一眼。
次日,天光初露。
不知多少的百姓早已醒来,登高望远看向潼关方向,想要去看清潼关方向是否有狼烟升起。
这是一套成熟的烽燧报警系统,并不如大多数人以为的只用于边疆。
在重要的边防和交通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都有着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燃烟,夜晚点火,按预定信号接力传递军情,速度远快于驿马。
自大乱的消息渐渐传开,如今这已经是洛阳百姓的习惯了。
几乎整日都会有百姓在这紧紧盯着。
但这一日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同,同样也是有着不知道多少百姓守在城门处,想要亲眼看看皇帝出征。
而也就在辰时,李隆基亦是不负众望。
宫门洞开,鼓乐齐鸣!
“陛下出征了!”呼喊声浪瞬间席卷人群。
或许是为了安稳人心,亦或是为了自身的面子,虽然李隆基简化了不少礼节,但至少在明面之上他仍是做足了亲征的架势。
禁军之中,只见李隆基身着明光铠,端坐于华丽御辇之上,在羽林禁卫森严的拱卫下,缓缓驶出宫门。
阳光洒在铠甲上,金光刺目,仪仗威严,旌旗猎猎,上书“廓清寰宇”、“荡平群丑”。
哪怕如今天下关于他的非议并不在少数。
但就在这一刻,仍是有不知多少大臣感觉到昔年那个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回来了。
李亨同样也在其中。
在百官万民的注视下,父子二人上演了一场“托付江山”的大戏,李隆基将社稷重担交予太子,自携苍迈之躯远征讨逆。
礼毕,李隆基方亲率大军,在无数目光的追送中离城而去。
无数道目光都在紧紧的盯着李隆基的背影。
虽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仍旧是有些在乎皇帝没有启用顾氏,但沿着那随风飘荡的“廓清寰宇”、“荡平群丑”的旌旗,仍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些许心安。
至少皇帝还在,还在拼命。
这就足以让很多人心安了。
只是,无人注意到,这支队伍的步履间透着仓皇,全无半分精锐的沉稳。
那“御驾亲征”的龙旗虽依旧耀眼,但在这映衬之下,却显得尤为可笑。
城楼之上,李亨凝望着这一幕。他紧盯着那远去的旌旗,呼吸骤然急促,不由得便看向了皇宫方向。
他的眼神在这一刻似乎是穿透了道道宫墙。
已然是落到了那最上方的龙椅之上。
顾易仍旧未曾让顾氏露面,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其实也已经无需顾氏在做什么了。
李亨自己便足以将这一切都做的明明白白。
他当然不会放任李隆基调走潼关的兵马,这可是他最后的底气,那他就必须要抓紧时间。
就在当日——
李亨就丝毫都不隐瞒的开始笼络起了重臣。
也幸得李隆基此行将自己眼中那些所谓的心腹全都带走了,如今在城中留下的大臣且不论能力,至少也不会对李隆基死忠。
尤其是在李隆基已经做出了这般决定的情况之下。
无需任何教导。
李亨极其娴熟地扮起了惊惶无措的模样,待大臣们忧心忡忡地探问缘由,他便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失魂落魄”地将李隆基弃国入蜀的谋划“和盘托出”。
于是,他悄然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从“为父分忧、自愿留守”的孝子,
化作了“为全孝道、甘愿替父赴死”的“至孝”之人。
二者皆名“孝”。
其间的天渊之别,却已无需多言。
而这带来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
——群臣震怒!
“弃国而遁?!”
“我大唐开国至今,可有此等奇耻大辱?!”
“天子!天子!国之主心骨,万民之依仗!值此危难之际,不思坐镇中枢,号令天下勤王,竟竟欲效丧家之犬,奔窜蜀地?!”
“这这置祖宗社稷于何地?!置洛阳百万生民于何地?!置这煌煌大唐的江山于何地啊!!”
“十万大军!潼关尚有十万大军啊!不以此精锐拒敌于国门之外,反要裹挟入蜀,做那偏安一隅的守户之犬?!”
“杨国忠!定是那奸相杨国忠的毒计!陛下.陛下竟昏聩至此!”
“此非亲征,实乃怯懦之极的逃亡!将关中沃土、祖宗陵寝、亿万子民.拱手送予贼寇践踏!”
“青史昭昭,笔锋如刀!陛下今日弃国,他日史书之上,必是.必是千古骂名!我辈.我辈竟侍奉此等君王,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声声骂声响彻大殿。
或许是因为心中的义气,亦或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感觉,又或是因为李隆基已经离去了。
这些人丝毫没有任何的顾忌就这样在皇宫之中宣泄起了自己的不满。
李亨一直都跪在殿内默默哭泣。
也不插嘴去干涉群臣们的怒喝,整个人脸色有些发白,似乎是在左右为难。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沉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
在
“便传位于你。”
“届时.为父便坐那太上皇,安享晚年。”
或许是真的出自真心。
至少在这一刻,李隆基那满头的白发与通红的双眼,说出这句话时十分的让人触动。
但李亨只是默默的低下了头,不愿再去看李隆基一眼。
次日,天光初露。
不知多少的百姓早已醒来,登高望远看向潼关方向,想要去看清潼关方向是否有狼烟升起。
这是一套成熟的烽燧报警系统,并不如大多数人以为的只用于边疆。
在重要的边防和交通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都有着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燃烟,夜晚点火,按预定信号接力传递军情,速度远快于驿马。
自大乱的消息渐渐传开,如今这已经是洛阳百姓的习惯了。
几乎整日都会有百姓在这紧紧盯着。
但这一日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同,同样也是有着不知道多少百姓守在城门处,想要亲眼看看皇帝出征。
而也就在辰时,李隆基亦是不负众望。
宫门洞开,鼓乐齐鸣!
“陛下出征了!”呼喊声浪瞬间席卷人群。
或许是为了安稳人心,亦或是为了自身的面子,虽然李隆基简化了不少礼节,但至少在明面之上他仍是做足了亲征的架势。
禁军之中,只见李隆基身着明光铠,端坐于华丽御辇之上,在羽林禁卫森严的拱卫下,缓缓驶出宫门。
阳光洒在铠甲上,金光刺目,仪仗威严,旌旗猎猎,上书“廓清寰宇”、“荡平群丑”。
哪怕如今天下关于他的非议并不在少数。
但就在这一刻,仍是有不知多少大臣感觉到昔年那个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回来了。
李亨同样也在其中。
在百官万民的注视下,父子二人上演了一场“托付江山”的大戏,李隆基将社稷重担交予太子,自携苍迈之躯远征讨逆。
礼毕,李隆基方亲率大军,在无数目光的追送中离城而去。
无数道目光都在紧紧的盯着李隆基的背影。
虽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仍旧是有些在乎皇帝没有启用顾氏,但沿着那随风飘荡的“廓清寰宇”、“荡平群丑”的旌旗,仍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些许心安。
至少皇帝还在,还在拼命。
这就足以让很多人心安了。
只是,无人注意到,这支队伍的步履间透着仓皇,全无半分精锐的沉稳。
那“御驾亲征”的龙旗虽依旧耀眼,但在这映衬之下,却显得尤为可笑。
城楼之上,李亨凝望着这一幕。他紧盯着那远去的旌旗,呼吸骤然急促,不由得便看向了皇宫方向。
他的眼神在这一刻似乎是穿透了道道宫墙。
已然是落到了那最上方的龙椅之上。
顾易仍旧未曾让顾氏露面,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其实也已经无需顾氏在做什么了。
李亨自己便足以将这一切都做的明明白白。
他当然不会放任李隆基调走潼关的兵马,这可是他最后的底气,那他就必须要抓紧时间。
就在当日——
李亨就丝毫都不隐瞒的开始笼络起了重臣。
也幸得李隆基此行将自己眼中那些所谓的心腹全都带走了,如今在城中留下的大臣且不论能力,至少也不会对李隆基死忠。
尤其是在李隆基已经做出了这般决定的情况之下。
无需任何教导。
李亨极其娴熟地扮起了惊惶无措的模样,待大臣们忧心忡忡地探问缘由,他便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失魂落魄”地将李隆基弃国入蜀的谋划“和盘托出”。
于是,他悄然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从“为父分忧、自愿留守”的孝子,
化作了“为全孝道、甘愿替父赴死”的“至孝”之人。
二者皆名“孝”。
其间的天渊之别,却已无需多言。
而这带来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
——群臣震怒!
“弃国而遁?!”
“我大唐开国至今,可有此等奇耻大辱?!”
“天子!天子!国之主心骨,万民之依仗!值此危难之际,不思坐镇中枢,号令天下勤王,竟竟欲效丧家之犬,奔窜蜀地?!”
“这这置祖宗社稷于何地?!置洛阳百万生民于何地?!置这煌煌大唐的江山于何地啊!!”
“十万大军!潼关尚有十万大军啊!不以此精锐拒敌于国门之外,反要裹挟入蜀,做那偏安一隅的守户之犬?!”
“杨国忠!定是那奸相杨国忠的毒计!陛下.陛下竟昏聩至此!”
“此非亲征,实乃怯懦之极的逃亡!将关中沃土、祖宗陵寝、亿万子民.拱手送予贼寇践踏!”
“青史昭昭,笔锋如刀!陛下今日弃国,他日史书之上,必是.必是千古骂名!我辈.我辈竟侍奉此等君王,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声声骂声响彻大殿。
或许是因为心中的义气,亦或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感觉,又或是因为李隆基已经离去了。
这些人丝毫没有任何的顾忌就这样在皇宫之中宣泄起了自己的不满。
李亨一直都跪在殿内默默哭泣。
也不插嘴去干涉群臣们的怒喝,整个人脸色有些发白,似乎是在左右为难。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沉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