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书院于大齐,过耳不忘(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翻开唐书篇问道:“左开乃是何地人士?”
“左开字伯豪,南阳聂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
何孝问道:“石碑,乃是东游人还是西游人?”
“曦帝在位,几年荧惑入南斗?”
“淮北郡,共计多少户?”
一系列问题,有人物、地理、甚至是天文。
张源来在一旁听后,也是细细回想,发现自己能答上的问题有限,有些只能记个迷糊大概。
你慢慢回答,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汴京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何孝紧盯着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对照着你的回答,惊讶地发现你竟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从《四国左传》到《圣语》,再到《中庸》,甚至一部分《诗经》他们二人已经读完,皆是难不住你。
到了后面,张来源都加入其中,一个接一个问题,如同连珠炮一般。
你都是没有太多思索,从容不迫,都一一作答,几乎没有错误,除非是二人在读书时读错。
你还能引用上面的经传原文,来解释后文产生的原因。
两人放下书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异之色。
张源来更是忍不住惊叹道:“只闻世间有过目不忘之才,想不到观少爷竟有过耳不忘之能,真是天授其才啊!”
话语之中有着羡慕,“想我当年开蒙三年,寒窗苦读,却也比不上观少爷这半个月听书的效用。”
你闻言,却是打趣道:“这个法子倒是好,你们也试试呗,先是瞎了双眼,然后戴上眼罩静坐数月,说不定也能练就此等神功呢。”
二人闻言,连连摆手,苦笑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飞雪已染白了枝头,又是一个月悄然流逝,马上就要迎来新年。
谢府之中,早已是一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每年过年之时,谢家的二老爷谢鸿就要从清凉寺回来,二府之中更是为此热闹非凡。
谢老太君也是颇为开心,连带着谢府的下人都是脸上多是喜意。
你的父亲谢运镇守边关,防备大隋,不会归家。
但这份谢府的热闹,似乎与你们小院并无太多关联,自从你的名字被写入族谱后。
每年谢家家族的大饭,你都未曾被邀请参加,只是由丫鬟送来一份饭菜,独自在小院中度过。
你并不在意,有梧桐在便好。
日子虽然枯燥,却过得安稳充实,每日张、何二人读书不歇,一些儒家经典基本已经读完。
月底,华安检查你眼睛之后,就可以摘除眼布。
华安还是有些担心,决定过了年关之后再摘最为稳妥,你欣然同意。
摘掉眼罩,可就没有人帮忙读书。
张、何二人也是开心,本就只是读书闲事,每日的领取银两丰厚。
年底时,谢府为你安排开蒙的董先生因家中有事,将教学日子推迟到了年后,而另一位先生更是直接称病不出。
梧桐小声抱怨,却也无可奈还,只是担心,这样就耽搁了少爷的学业。
明年考较少爷的学问后,大院的袁夫人才会允许入学。
张源来和何孝却安慰你道:“以观少爷如今的学识,应付明年的考核自然是绰绰有余,无需过于担心。”
梧桐这才放心一些。
日子慢慢过去,还有三日便是除夕。
今日,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汴京城。
雪下的大。
张源来和何孝提前结束了今日的读书,踏着谢府被雪覆盖的小径,向大院谢原的院子走去。
“瑞雪兆丰年!”
张源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感叹道,“今年的雪下得真早,也真厚啊。”
“大雪纷纷何所似?”
何孝却没有这么多感慨,也没有接过话。
他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空,天色却尚早。
只需要回院中看看,若是无事,今日便都是闲暇,也是惬意。
“张兄,今日天气寒冷,不如我们去西凤楼喝点热汤吧?”
张源来一听这话,立马拒绝道:
“何兄,你去吧,我就不参与了。”
何孝“哦!”了一声,打趣道:
“莫非张兄去的是睢宁街的南边院楼巷子。”
张源来更是连连摇头,否认道:“何兄,你就别打趣我了。”
西凤楼是汴京城中一处青楼勾栏。
青楼都是卖艺不卖身,要想春宵一夜值千金,就要各凭本事。
除了“出身”也得有“才气”。
或是两者兼备,才能被其中的“红牌”,“大家”,“清倌人”,“花魁”选中。
若真是成了“恩客”,可是要名动汴京的,九大姓一些纨绔子弟,最是沉迷其中。
何孝曾经在西凤楼中,与一位负责演奏乐曲的女乐有过一段眉来眼去的经历。
那“女乐”身姿曼妙,琴艺高超,一曲完毕,便与何孝在楼中压了海棠,落下点点红斑,至今都为何进所乐道。
而刚刚何孝说的南边的“楼院巷子”,则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居住着大多是女子,她们或站在街头巷尾,或倚门而望,用各种方式招揽着过往的客人。
虽然她们自称为“良家”,但实际上却与娼妓无异。
与西凤楼青楼不同,
“左开字伯豪,南阳聂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
何孝问道:“石碑,乃是东游人还是西游人?”
“曦帝在位,几年荧惑入南斗?”
“淮北郡,共计多少户?”
一系列问题,有人物、地理、甚至是天文。
张源来在一旁听后,也是细细回想,发现自己能答上的问题有限,有些只能记个迷糊大概。
你慢慢回答,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汴京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何孝紧盯着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对照着你的回答,惊讶地发现你竟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从《四国左传》到《圣语》,再到《中庸》,甚至一部分《诗经》他们二人已经读完,皆是难不住你。
到了后面,张来源都加入其中,一个接一个问题,如同连珠炮一般。
你都是没有太多思索,从容不迫,都一一作答,几乎没有错误,除非是二人在读书时读错。
你还能引用上面的经传原文,来解释后文产生的原因。
两人放下书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异之色。
张源来更是忍不住惊叹道:“只闻世间有过目不忘之才,想不到观少爷竟有过耳不忘之能,真是天授其才啊!”
话语之中有着羡慕,“想我当年开蒙三年,寒窗苦读,却也比不上观少爷这半个月听书的效用。”
你闻言,却是打趣道:“这个法子倒是好,你们也试试呗,先是瞎了双眼,然后戴上眼罩静坐数月,说不定也能练就此等神功呢。”
二人闻言,连连摆手,苦笑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飞雪已染白了枝头,又是一个月悄然流逝,马上就要迎来新年。
谢府之中,早已是一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每年过年之时,谢家的二老爷谢鸿就要从清凉寺回来,二府之中更是为此热闹非凡。
谢老太君也是颇为开心,连带着谢府的下人都是脸上多是喜意。
你的父亲谢运镇守边关,防备大隋,不会归家。
但这份谢府的热闹,似乎与你们小院并无太多关联,自从你的名字被写入族谱后。
每年谢家家族的大饭,你都未曾被邀请参加,只是由丫鬟送来一份饭菜,独自在小院中度过。
你并不在意,有梧桐在便好。
日子虽然枯燥,却过得安稳充实,每日张、何二人读书不歇,一些儒家经典基本已经读完。
月底,华安检查你眼睛之后,就可以摘除眼布。
华安还是有些担心,决定过了年关之后再摘最为稳妥,你欣然同意。
摘掉眼罩,可就没有人帮忙读书。
张、何二人也是开心,本就只是读书闲事,每日的领取银两丰厚。
年底时,谢府为你安排开蒙的董先生因家中有事,将教学日子推迟到了年后,而另一位先生更是直接称病不出。
梧桐小声抱怨,却也无可奈还,只是担心,这样就耽搁了少爷的学业。
明年考较少爷的学问后,大院的袁夫人才会允许入学。
张源来和何孝却安慰你道:“以观少爷如今的学识,应付明年的考核自然是绰绰有余,无需过于担心。”
梧桐这才放心一些。
日子慢慢过去,还有三日便是除夕。
今日,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汴京城。
雪下的大。
张源来和何孝提前结束了今日的读书,踏着谢府被雪覆盖的小径,向大院谢原的院子走去。
“瑞雪兆丰年!”
张源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感叹道,“今年的雪下得真早,也真厚啊。”
“大雪纷纷何所似?”
何孝却没有这么多感慨,也没有接过话。
他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空,天色却尚早。
只需要回院中看看,若是无事,今日便都是闲暇,也是惬意。
“张兄,今日天气寒冷,不如我们去西凤楼喝点热汤吧?”
张源来一听这话,立马拒绝道:
“何兄,你去吧,我就不参与了。”
何孝“哦!”了一声,打趣道:
“莫非张兄去的是睢宁街的南边院楼巷子。”
张源来更是连连摇头,否认道:“何兄,你就别打趣我了。”
西凤楼是汴京城中一处青楼勾栏。
青楼都是卖艺不卖身,要想春宵一夜值千金,就要各凭本事。
除了“出身”也得有“才气”。
或是两者兼备,才能被其中的“红牌”,“大家”,“清倌人”,“花魁”选中。
若真是成了“恩客”,可是要名动汴京的,九大姓一些纨绔子弟,最是沉迷其中。
何孝曾经在西凤楼中,与一位负责演奏乐曲的女乐有过一段眉来眼去的经历。
那“女乐”身姿曼妙,琴艺高超,一曲完毕,便与何孝在楼中压了海棠,落下点点红斑,至今都为何进所乐道。
而刚刚何孝说的南边的“楼院巷子”,则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居住着大多是女子,她们或站在街头巷尾,或倚门而望,用各种方式招揽着过往的客人。
虽然她们自称为“良家”,但实际上却与娼妓无异。
与西凤楼青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