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不莱梅废墟、奥斯布吕纳克、明斯特与杜伊斯堡(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他侧脸观之:“呵!一座空城,民众逃了个干净。这里也不像有过火的焦炭痕迹,那里还有一座明显正在搭建的大修道院?”
像是对菲斯克旁敲侧击似的,这位秃头将军赶紧结束:“我只能说他们的修复能力很惊人。我想,这里已经不算是萨克森人的领地,我们正式进入科隆地界了。”
“一座空城,也许真的有不少他们带不走的财物。”
“大王还是打算抢掠?”
“算了吧。”留里克摇摇头:“终究我们与那个科隆大主教签订了合约,是我促成的合约没必要为了蝇头小利食言。继续走吧,我们不在这里扎营,让那些逃入森林的傻瓜们安心吧。”
“您真的仁慈。”菲斯克耸耸肩没再多言。
浩浩荡荡的罗斯军很快离开,逐渐沉浸入森林的怀抱。那些逃入林地的民众又在当地主教的带领下,在森林避难所了待了一夜,才在第二天派人壮着胆子回去瞧一瞧,这才发现那些突然出现的罗斯军队已经消失,奥斯布吕纳克似乎非常平安。
近千名民居陆续回来,他们又发现自己来不及带走的财物仍原封不动的放置着,城里的粮仓的青铜锁如故,临时修道院里的金银器具的位置也没有变化。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比狼还要贪婪的罗斯匪徒什么都没带走,倒是留下了一系列密密麻麻成条带状的脚印,它在抛荒的农田密集出现,又继续延伸到罗马大道。
罗斯军队俨然去了南方…
接下来,明斯特市镇一样遭遇了罗斯军的光顾。它仍是一座小型市镇,一样被菲斯克于三年前破坏过。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民众逃之夭夭,罗斯军仿佛以不屑一顾的姿态浩浩荡荡掠过,直到他们消失了踪影,逃入森林的人们才发现他们的明斯特小城未遭遇任何破坏。
这已经是最后的冲刺,也是整个漫长行军的最后阶段。
按照留里克的计划,大军在抵达科隆后做最后一次休整,之后便是沿着莱茵河前进,届时可能只要再陆路行进两到三天就抵达拿骚和科布伦茨了。
过了明斯特小城,下一步该去哪里?
自然是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这两座河畔小城,亦是科隆本城的两座充当贸易关隘的小城。
在这个时代,科隆城在北部有着三个附属小型城市,杜伊斯堡(现称为Tiburck)、杜塞尔多夫(现称为Didorf),以及鲁尔河畔埃森。
曾经这里是萨克森贵族的领地,随着法兰克征服战争的爆发,大量萨克森人权势家族不是被灭就是北逃。一大批萨克森人并没有离开,而是与源源不断涌入的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于科隆融为一体,以至于无分你我了。
曾经柳多夫的威斯特伐利亚伯国的伯爵宅邸就在科隆本城的东北部,他是维杜金德的后裔,碍于他的确控制着维杜金德本人的石棺,任何人都无法质疑他的血统。
维杜金德的石棺已经迁入汉堡重新安葬,柳多夫家族也举家北迁,随行的还有另一批本地区的萨克森人家族。
科隆当地失去了一批人员,那些离开者可是遗留下的大量的不动产——带不走的农田。
田亩纷纷卖给了科隆的“主教枢机评议会”这种权力机构,教士们得到这些农田又分给本地的无地之民,再从中收取源源不断税赋。
正常的十一税要收,土地租金更要收,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充当教士们的手套。
至于这些“财务人员”的身份也是科隆本城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他们独立在城内拥有一片区域作为自己的小社区,他们可以继续维持着自己的信仰却不可以成为农民。
这些在古代离开故土而定居科隆的人们,靠着手工纺织业与给教士们打理财物等非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过着相对平静的日子,碍于每每都是他们下乡向那些佃户收租子,民众的愤怒自然针对它们,不过这种愤怒远不及对诺曼海盗劫掠的恐惧。
遂在名义上科隆教区属于本笃修会,一样讲究着苦行,但现实与理想完全是两个概念,整个莱茵河北部地区的各个教会,唯有科隆城内的那些教士们生活得可谓富足奢靡。
也唯有如此,科隆大主教才声称“我们拥有真十字架”,并指着一尊包了一层镀金铜皮的木头十字架是真货。对于这种僭越,兰斯大主教与罗马教廷断然不会承认,碍于现实也没有反驳。
或者说后者也对“科隆真十字架”这件事抱有默许态度,只因科隆是针对那些北方野蛮人传播福音的坚实基地,唯有它有着神圣化加持,才能更要的让北方的迷途羔羊回归正道。
奈何这座真十字架被罗斯的破甲箭于镀金铜皮上凿了个洞,那洞似乎就在钉着耶稣脚踝的位置,冥冥之中恍若天意。
战后的这尊“真十字架”被红宝石妆点,大主教哈德博尔德以宝石掩藏那不堪的箭孔,又在另外两个地方凿洞并镶嵌宝石,他特别选择红宝石代表血迹,以示耶稣受难时被钉住了双手与脚踝。
哈德博尔德战后如此宣传,平民大众也不好说些什么,可大家清楚得发现曾经罕见的诺曼海盗已经到处都是,这些划着两头尖尖长船的金发小巨人近年来完全是自由出入科隆,在附属的那些小定居点赫然被他们改造成了商站。
杜塞尔多夫,它的本质是一个卡在“地狱之路”贸易线上的关卡式村镇,科隆教
像是对菲斯克旁敲侧击似的,这位秃头将军赶紧结束:“我只能说他们的修复能力很惊人。我想,这里已经不算是萨克森人的领地,我们正式进入科隆地界了。”
“一座空城,也许真的有不少他们带不走的财物。”
“大王还是打算抢掠?”
“算了吧。”留里克摇摇头:“终究我们与那个科隆大主教签订了合约,是我促成的合约没必要为了蝇头小利食言。继续走吧,我们不在这里扎营,让那些逃入森林的傻瓜们安心吧。”
“您真的仁慈。”菲斯克耸耸肩没再多言。
浩浩荡荡的罗斯军很快离开,逐渐沉浸入森林的怀抱。那些逃入林地的民众又在当地主教的带领下,在森林避难所了待了一夜,才在第二天派人壮着胆子回去瞧一瞧,这才发现那些突然出现的罗斯军队已经消失,奥斯布吕纳克似乎非常平安。
近千名民居陆续回来,他们又发现自己来不及带走的财物仍原封不动的放置着,城里的粮仓的青铜锁如故,临时修道院里的金银器具的位置也没有变化。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比狼还要贪婪的罗斯匪徒什么都没带走,倒是留下了一系列密密麻麻成条带状的脚印,它在抛荒的农田密集出现,又继续延伸到罗马大道。
罗斯军队俨然去了南方…
接下来,明斯特市镇一样遭遇了罗斯军的光顾。它仍是一座小型市镇,一样被菲斯克于三年前破坏过。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民众逃之夭夭,罗斯军仿佛以不屑一顾的姿态浩浩荡荡掠过,直到他们消失了踪影,逃入森林的人们才发现他们的明斯特小城未遭遇任何破坏。
这已经是最后的冲刺,也是整个漫长行军的最后阶段。
按照留里克的计划,大军在抵达科隆后做最后一次休整,之后便是沿着莱茵河前进,届时可能只要再陆路行进两到三天就抵达拿骚和科布伦茨了。
过了明斯特小城,下一步该去哪里?
自然是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这两座河畔小城,亦是科隆本城的两座充当贸易关隘的小城。
在这个时代,科隆城在北部有着三个附属小型城市,杜伊斯堡(现称为Tiburck)、杜塞尔多夫(现称为Didorf),以及鲁尔河畔埃森。
曾经这里是萨克森贵族的领地,随着法兰克征服战争的爆发,大量萨克森人权势家族不是被灭就是北逃。一大批萨克森人并没有离开,而是与源源不断涌入的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于科隆融为一体,以至于无分你我了。
曾经柳多夫的威斯特伐利亚伯国的伯爵宅邸就在科隆本城的东北部,他是维杜金德的后裔,碍于他的确控制着维杜金德本人的石棺,任何人都无法质疑他的血统。
维杜金德的石棺已经迁入汉堡重新安葬,柳多夫家族也举家北迁,随行的还有另一批本地区的萨克森人家族。
科隆当地失去了一批人员,那些离开者可是遗留下的大量的不动产——带不走的农田。
田亩纷纷卖给了科隆的“主教枢机评议会”这种权力机构,教士们得到这些农田又分给本地的无地之民,再从中收取源源不断税赋。
正常的十一税要收,土地租金更要收,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充当教士们的手套。
至于这些“财务人员”的身份也是科隆本城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他们独立在城内拥有一片区域作为自己的小社区,他们可以继续维持着自己的信仰却不可以成为农民。
这些在古代离开故土而定居科隆的人们,靠着手工纺织业与给教士们打理财物等非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过着相对平静的日子,碍于每每都是他们下乡向那些佃户收租子,民众的愤怒自然针对它们,不过这种愤怒远不及对诺曼海盗劫掠的恐惧。
遂在名义上科隆教区属于本笃修会,一样讲究着苦行,但现实与理想完全是两个概念,整个莱茵河北部地区的各个教会,唯有科隆城内的那些教士们生活得可谓富足奢靡。
也唯有如此,科隆大主教才声称“我们拥有真十字架”,并指着一尊包了一层镀金铜皮的木头十字架是真货。对于这种僭越,兰斯大主教与罗马教廷断然不会承认,碍于现实也没有反驳。
或者说后者也对“科隆真十字架”这件事抱有默许态度,只因科隆是针对那些北方野蛮人传播福音的坚实基地,唯有它有着神圣化加持,才能更要的让北方的迷途羔羊回归正道。
奈何这座真十字架被罗斯的破甲箭于镀金铜皮上凿了个洞,那洞似乎就在钉着耶稣脚踝的位置,冥冥之中恍若天意。
战后的这尊“真十字架”被红宝石妆点,大主教哈德博尔德以宝石掩藏那不堪的箭孔,又在另外两个地方凿洞并镶嵌宝石,他特别选择红宝石代表血迹,以示耶稣受难时被钉住了双手与脚踝。
哈德博尔德战后如此宣传,平民大众也不好说些什么,可大家清楚得发现曾经罕见的诺曼海盗已经到处都是,这些划着两头尖尖长船的金发小巨人近年来完全是自由出入科隆,在附属的那些小定居点赫然被他们改造成了商站。
杜塞尔多夫,它的本质是一个卡在“地狱之路”贸易线上的关卡式村镇,科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