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东番是不是比福建震撼(5/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极而泣。
当夜。
沈家为朱元璋准备的书房内。
朱棣笑着把一份名单递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狐疑拿起,扫了眼,“这是福建军方一些将领,你这是干什么?”
排在最前面的柳升,当初是天德麾下的猛将。
天德自解兵权,把麾下将领相继分散安置在各个行省。
柳升去了福建。
还是他首肯的。
朱棣搓了搓手,“儿臣新扩编了四个混成协,麾下将领不够,有些将领,强行提拔,指挥能力、经验也不够,儿臣希望父皇能支援儿臣几个将领。”
四个混成协。
陆军第一镇的营级管带,的确能提拔。
他也这样做了。
周先觉、孙元楚、周浪几人相继被提拔为正副协统。
可还有一个混成协,实在没有人选。
强行提拔。
对军队建设不好。
而且,对兄弟们也不负责任。
能力没有磨练好,强行提拔到高位,那是害他们。
扩编时,让兄弟们竞争,他就把这些话说透了。
兄弟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据沈仁介绍,柳升这几年一直在偷偷学习新军操典,并且在麾下,组建了一个营的新军。
他去福建时,也考校过柳升。
柳升能胜任第五混成协协统。
朱元璋瞧着朱棣搓手讪笑,不由笑了,提起朱笔,在名单上批了一个‘准’字,把名单递给朱棣,“准了!”
老四在外面闯荡。
除了去年福建财税,他几乎就没给过任何支持。
不就是几个人嘛。
柳升、沈仁这些和老四走的近的。
将来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索性,就让他们去跟着老四吧。
“儿臣谢父皇!”
朱元璋在沈家休整三日后,继续启程南下。
半月后。
抵达建安。
叶茂、沈仁带着文武两班人马,在建安声势浩大迎接后。
圣驾缓缓往城内驶入。
“这…”
“这是建安?!”
当进入城内,所有人都震惊了。
城内主干道已经被肃清,百姓全都站在街面两旁山呼万岁,跪拜迎接。
让众人震惊的是,城内主干道的规模!
足足可以并排行使八驾马车!
这等规模,都比得上金陵城的洪武大道了!
街面两侧,耸立着一排排红砖,木质瓦顶房屋。
这种房屋大家都见过。
土桥村及周围村庄,都是这种建筑。
但建安更多!
目视所及,几乎全都是这种屋子。
朱元璋撩起帘子,看着一排排崭新房舍,看着沿街跪拜的百姓,面色红润,穿的衣服倒不是绫罗绸缎,一眼就能看出,都是农村土布,可竟然没有补丁!
大人小孩,女人老人,都是如此!
朱元璋扭头看向坐在身边的朱棣,指着外面:“建安以前可是福建最穷的少数县府,现在都这么富裕了,百姓连补丁衣服都不穿了?”
朱棣不由笑了,摇头:“父皇,怎么可能,这就好比家里来亲戚,或者出门,总要穿的像模像样,百姓这是为了迎接父皇换的新衣服,平日里,他们在城内商号做事,要么穿统一的服饰,回家后,也是穿旧衣服。”
“我不清楚,统一穿新衣服,是不是建安县令要求的,但我可以肯定,至少建安百姓,人人都有一套新衣服。”
建安城内,集中了大小商号数百家。
其中建设的中转仓储货栈就有一百三十多个。
都搞雇工身股制。
百姓都有能力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
何况,产自建安本地乡土村社的土布,本地销售,价格很便宜。
“至于这些建筑,是商人建的,商人从百姓手中购买原来的宅地,建设临街店铺,而百姓得到前,去城中其他地方,继续建设这种砖瓦房舍…”
建安这几年,其实完成了一轮房地产开发。
只不过,这一轮地产,是由经济发展催生的。
并非建安官府推动。
建安官府,只是在他的授意中,安排规划,同时确保百姓利益罢了。
“建安城附近好几个村庄,盛产黏土,发展制砖产业,据叶茂汇报,如今,建安百姓改善居住环境,往往都会优先考虑这种红砖木顶瓦房,比购买木材更实惠,砖石比土坯更耐用,也稍微更好看些。”
朱元璋在福建,一呆就是两个月。
看了随着福建富裕,到处扩建的县学,以及乡土村社中,越来越多的学堂。
在朱棣带领下,参观了福建云雾笼罩中的茶山。
亲眼目睹了,一群妙龄少女,在一排排茶树陇中,背着背篓,唱着欢快民谣,采摘早春嫩茶。
还尝了一些乡土村社村庄晾晒的柿饼。
玉米面和红枣粉,制作的红枣糕。
和百姓一起栽种甘蔗。
见证了,一些乡土村社是如何利用橡子为精饲料,结合酿酒产生的玉米秸秆,喂养牛羊猪马。
随行的百官,越看越沉默…
看过后,所有人都明白,福建一个垫底行省,为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冲到第三税赋大省。
所有人也都明白。
这么发展下去。
如果直隶,无法在一两年之内,迅速完成乡土村社,一定会被福建超越。
要知道,直隶的人口更多,地域更广,可耕
当夜。
沈家为朱元璋准备的书房内。
朱棣笑着把一份名单递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狐疑拿起,扫了眼,“这是福建军方一些将领,你这是干什么?”
排在最前面的柳升,当初是天德麾下的猛将。
天德自解兵权,把麾下将领相继分散安置在各个行省。
柳升去了福建。
还是他首肯的。
朱棣搓了搓手,“儿臣新扩编了四个混成协,麾下将领不够,有些将领,强行提拔,指挥能力、经验也不够,儿臣希望父皇能支援儿臣几个将领。”
四个混成协。
陆军第一镇的营级管带,的确能提拔。
他也这样做了。
周先觉、孙元楚、周浪几人相继被提拔为正副协统。
可还有一个混成协,实在没有人选。
强行提拔。
对军队建设不好。
而且,对兄弟们也不负责任。
能力没有磨练好,强行提拔到高位,那是害他们。
扩编时,让兄弟们竞争,他就把这些话说透了。
兄弟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据沈仁介绍,柳升这几年一直在偷偷学习新军操典,并且在麾下,组建了一个营的新军。
他去福建时,也考校过柳升。
柳升能胜任第五混成协协统。
朱元璋瞧着朱棣搓手讪笑,不由笑了,提起朱笔,在名单上批了一个‘准’字,把名单递给朱棣,“准了!”
老四在外面闯荡。
除了去年福建财税,他几乎就没给过任何支持。
不就是几个人嘛。
柳升、沈仁这些和老四走的近的。
将来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索性,就让他们去跟着老四吧。
“儿臣谢父皇!”
朱元璋在沈家休整三日后,继续启程南下。
半月后。
抵达建安。
叶茂、沈仁带着文武两班人马,在建安声势浩大迎接后。
圣驾缓缓往城内驶入。
“这…”
“这是建安?!”
当进入城内,所有人都震惊了。
城内主干道已经被肃清,百姓全都站在街面两旁山呼万岁,跪拜迎接。
让众人震惊的是,城内主干道的规模!
足足可以并排行使八驾马车!
这等规模,都比得上金陵城的洪武大道了!
街面两侧,耸立着一排排红砖,木质瓦顶房屋。
这种房屋大家都见过。
土桥村及周围村庄,都是这种建筑。
但建安更多!
目视所及,几乎全都是这种屋子。
朱元璋撩起帘子,看着一排排崭新房舍,看着沿街跪拜的百姓,面色红润,穿的衣服倒不是绫罗绸缎,一眼就能看出,都是农村土布,可竟然没有补丁!
大人小孩,女人老人,都是如此!
朱元璋扭头看向坐在身边的朱棣,指着外面:“建安以前可是福建最穷的少数县府,现在都这么富裕了,百姓连补丁衣服都不穿了?”
朱棣不由笑了,摇头:“父皇,怎么可能,这就好比家里来亲戚,或者出门,总要穿的像模像样,百姓这是为了迎接父皇换的新衣服,平日里,他们在城内商号做事,要么穿统一的服饰,回家后,也是穿旧衣服。”
“我不清楚,统一穿新衣服,是不是建安县令要求的,但我可以肯定,至少建安百姓,人人都有一套新衣服。”
建安城内,集中了大小商号数百家。
其中建设的中转仓储货栈就有一百三十多个。
都搞雇工身股制。
百姓都有能力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
何况,产自建安本地乡土村社的土布,本地销售,价格很便宜。
“至于这些建筑,是商人建的,商人从百姓手中购买原来的宅地,建设临街店铺,而百姓得到前,去城中其他地方,继续建设这种砖瓦房舍…”
建安这几年,其实完成了一轮房地产开发。
只不过,这一轮地产,是由经济发展催生的。
并非建安官府推动。
建安官府,只是在他的授意中,安排规划,同时确保百姓利益罢了。
“建安城附近好几个村庄,盛产黏土,发展制砖产业,据叶茂汇报,如今,建安百姓改善居住环境,往往都会优先考虑这种红砖木顶瓦房,比购买木材更实惠,砖石比土坯更耐用,也稍微更好看些。”
朱元璋在福建,一呆就是两个月。
看了随着福建富裕,到处扩建的县学,以及乡土村社中,越来越多的学堂。
在朱棣带领下,参观了福建云雾笼罩中的茶山。
亲眼目睹了,一群妙龄少女,在一排排茶树陇中,背着背篓,唱着欢快民谣,采摘早春嫩茶。
还尝了一些乡土村社村庄晾晒的柿饼。
玉米面和红枣粉,制作的红枣糕。
和百姓一起栽种甘蔗。
见证了,一些乡土村社是如何利用橡子为精饲料,结合酿酒产生的玉米秸秆,喂养牛羊猪马。
随行的百官,越看越沉默…
看过后,所有人都明白,福建一个垫底行省,为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冲到第三税赋大省。
所有人也都明白。
这么发展下去。
如果直隶,无法在一两年之内,迅速完成乡土村社,一定会被福建超越。
要知道,直隶的人口更多,地域更广,可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