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名贵礼盒割富豪?研究所名单出新坑(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方言也说道:
“不愧是学新闻的,大学没白读!”
朱娴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还是方言他们第一次这么夸奖她呢。
不过她像是受到了鼓励,说道:
“拍的时候得讲究点,让姐夫穿件杭绸褂子,背景就用书房里那排医书,显得有老派中医的范儿,拍熬膏的时候一定要给特写,看那药膏拉丝的劲儿,还有你往瓷罐里装的时候,勺子刮过锅底的声音都得录上。”
“这个突出一个主题就叫匠心!”
方言听到她这话,发现确实没白学,点了点头说道:
“行,都听你的。不过录像设备我们还得去找单位借才行。”
小老弟这时候说道:
“我给北影厂打个电话,问他们借个团队过来!”
方言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今天陈大导回去了复习功课去了,要不然可以找他也行。
七月二十号就是今年的全国高考了,也就几天时间,他这次报考的北影,说啥都要考上才行。
一顿饭吃完,这边的工作也就安排好了。
方言家里的名贵药材够用,直接就找齐了东西。
今天下午就拍摄制作流程。
杭绸褂子方言家里没有,还得问人家北影厂借,电话过去后那边之前拍摄国内方言电影的团队就接过了任务。
说是待会儿就过来,到时候给方言带道具和化妆。
全场旁观的宋简感觉方言家里的日常实在有点超过她的想象,这吃个饭的功夫,下午居然就要在家里拍广告了?
这对吗?
以前没听过这种家庭。
宋简感觉自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
北影厂的人比预想的时间要快,大概下午三点的样子,一辆绿色吉普停在胡同口,下来三个扛着设备的师傅,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见了方言就笑:
“陈导特意交代过,说方大夫的活儿得用心拍,他还说,等考完试要来看成片呢。”
这次扛设备的师傅里,方言看到个熟人,居然是上次来过方言家里的田壮壮。(见398章)
“老田,您怎么来了?”方言对着他招呼道。
田壮壮大概是没想到方言对他称呼这么热情,他还是很快进入了状态,对着方言招呼:
“这几天复习人都快昏了,听说今天方大夫家里拍片子,我就好奇过来了。”
“欢迎欢迎,请进。”方言招呼他和其他众人进屋。
到了屋里后,先给他们倒茶,接着和今天来的人交流。
这个是之前和陈大导一起的副导演之一,叫徐霖。
方言后世没听过这位,不过人家还是挺专业,先听方言他们的需求,然后就开始拟定拍摄顺序,接着开始用素描画分镜。
另一边就安排方言换上衣服,然后化妆。
方言本来皮肤算白,五官也是比较立体,所以化妆并没有怎么花功夫,然后就换上了衣服就完事儿。
这边徐导的分镜也画好了,然后拿给方言和“这个是我根据两位的需求,初步的一个想法。”
徐导把素描本摊在桌上,点着第一幅画:
“两位请看,我是这样打算的,开篇就用书房全景,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方大夫您坐在紫檀木桌前写方子,背后是顶天立地的书架,镜头慢慢推近,给您握笔的手一个特写,笔墨在纸上晕开那刻,画外音就说‘药材有性,配伍有道’,先把调子定下来。”
方言凑近看,画里的人物也就是他自己,穿着月白杭绸褂子,袖口整齐地卷到肘部,有几分老派医家的沉静。
朱娴在旁边补充:
“徐导,能不能加个细节?让姐夫写完方子,用镇纸压好时,镜头扫过桌上的青铜药碾子增加点年代感和故事。”
徐导看了她一眼,知道这位是方言的小姨子,他立刻点头:
“这个好!也行,有想法,听起来有故事感。”
说完他开始用笔在旁边加了一行字,就是刚才朱娴说的。
“第二组镜头拍厨房熬膏,得用长镜头。先拍您选药材,每样都对着光看色泽,比如掰开药材,看里面的细节;沉香要凑近闻,眉头轻轻动一下动作最显故事感。”
方言听着挠头,心想这么麻烦?
这会儿田壮壮扛着摄像机在屋里转悠,闻言插了句:
“熬膏时的蒸汽得控制好,不能太浓挡了镜头,也不能太淡没感觉。找个铜锅,那种老式的,熬药时锅沿冒的细白气最好看。”
方言都还没回答,沈导演就说道:
“铜锅不行,金克木中医不用,只能用砂锅。”
“当时拍戏的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说罢他看向方言。
“是有这个说法。”方言点了点头。
田壮壮一听,赶忙说道:
“那还是砂锅吧!”
接着徐导翻到第三页,画的是装罐场景:
“药膏熬好后,最好用亮闪闪的银勺盛,动作要慢,让观众看见那膏体挂在勺上往下淌的拉丝,就像蜂蜜那样,稠得坠不下来。装罐时不能洒出来半点,最后用桑皮纸封口,盖印泥那下要脆亮,‘啪’一声,透着讲究。”
老胡指着画里的礼盒:“徐导,这礼盒我们哈没弄呢!”
“没问题的,那今天就排前面的,后面补上就行了。”徐导画了个补字。
“最后一组镜头用俯拍,把药膏盛放的碗,镜头拉远
“不愧是学新闻的,大学没白读!”
朱娴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还是方言他们第一次这么夸奖她呢。
不过她像是受到了鼓励,说道:
“拍的时候得讲究点,让姐夫穿件杭绸褂子,背景就用书房里那排医书,显得有老派中医的范儿,拍熬膏的时候一定要给特写,看那药膏拉丝的劲儿,还有你往瓷罐里装的时候,勺子刮过锅底的声音都得录上。”
“这个突出一个主题就叫匠心!”
方言听到她这话,发现确实没白学,点了点头说道:
“行,都听你的。不过录像设备我们还得去找单位借才行。”
小老弟这时候说道:
“我给北影厂打个电话,问他们借个团队过来!”
方言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今天陈大导回去了复习功课去了,要不然可以找他也行。
七月二十号就是今年的全国高考了,也就几天时间,他这次报考的北影,说啥都要考上才行。
一顿饭吃完,这边的工作也就安排好了。
方言家里的名贵药材够用,直接就找齐了东西。
今天下午就拍摄制作流程。
杭绸褂子方言家里没有,还得问人家北影厂借,电话过去后那边之前拍摄国内方言电影的团队就接过了任务。
说是待会儿就过来,到时候给方言带道具和化妆。
全场旁观的宋简感觉方言家里的日常实在有点超过她的想象,这吃个饭的功夫,下午居然就要在家里拍广告了?
这对吗?
以前没听过这种家庭。
宋简感觉自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
北影厂的人比预想的时间要快,大概下午三点的样子,一辆绿色吉普停在胡同口,下来三个扛着设备的师傅,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见了方言就笑:
“陈导特意交代过,说方大夫的活儿得用心拍,他还说,等考完试要来看成片呢。”
这次扛设备的师傅里,方言看到个熟人,居然是上次来过方言家里的田壮壮。(见398章)
“老田,您怎么来了?”方言对着他招呼道。
田壮壮大概是没想到方言对他称呼这么热情,他还是很快进入了状态,对着方言招呼:
“这几天复习人都快昏了,听说今天方大夫家里拍片子,我就好奇过来了。”
“欢迎欢迎,请进。”方言招呼他和其他众人进屋。
到了屋里后,先给他们倒茶,接着和今天来的人交流。
这个是之前和陈大导一起的副导演之一,叫徐霖。
方言后世没听过这位,不过人家还是挺专业,先听方言他们的需求,然后就开始拟定拍摄顺序,接着开始用素描画分镜。
另一边就安排方言换上衣服,然后化妆。
方言本来皮肤算白,五官也是比较立体,所以化妆并没有怎么花功夫,然后就换上了衣服就完事儿。
这边徐导的分镜也画好了,然后拿给方言和“这个是我根据两位的需求,初步的一个想法。”
徐导把素描本摊在桌上,点着第一幅画:
“两位请看,我是这样打算的,开篇就用书房全景,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方大夫您坐在紫檀木桌前写方子,背后是顶天立地的书架,镜头慢慢推近,给您握笔的手一个特写,笔墨在纸上晕开那刻,画外音就说‘药材有性,配伍有道’,先把调子定下来。”
方言凑近看,画里的人物也就是他自己,穿着月白杭绸褂子,袖口整齐地卷到肘部,有几分老派医家的沉静。
朱娴在旁边补充:
“徐导,能不能加个细节?让姐夫写完方子,用镇纸压好时,镜头扫过桌上的青铜药碾子增加点年代感和故事。”
徐导看了她一眼,知道这位是方言的小姨子,他立刻点头:
“这个好!也行,有想法,听起来有故事感。”
说完他开始用笔在旁边加了一行字,就是刚才朱娴说的。
“第二组镜头拍厨房熬膏,得用长镜头。先拍您选药材,每样都对着光看色泽,比如掰开药材,看里面的细节;沉香要凑近闻,眉头轻轻动一下动作最显故事感。”
方言听着挠头,心想这么麻烦?
这会儿田壮壮扛着摄像机在屋里转悠,闻言插了句:
“熬膏时的蒸汽得控制好,不能太浓挡了镜头,也不能太淡没感觉。找个铜锅,那种老式的,熬药时锅沿冒的细白气最好看。”
方言都还没回答,沈导演就说道:
“铜锅不行,金克木中医不用,只能用砂锅。”
“当时拍戏的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说罢他看向方言。
“是有这个说法。”方言点了点头。
田壮壮一听,赶忙说道:
“那还是砂锅吧!”
接着徐导翻到第三页,画的是装罐场景:
“药膏熬好后,最好用亮闪闪的银勺盛,动作要慢,让观众看见那膏体挂在勺上往下淌的拉丝,就像蜂蜜那样,稠得坠不下来。装罐时不能洒出来半点,最后用桑皮纸封口,盖印泥那下要脆亮,‘啪’一声,透着讲究。”
老胡指着画里的礼盒:“徐导,这礼盒我们哈没弄呢!”
“没问题的,那今天就排前面的,后面补上就行了。”徐导画了个补字。
“最后一组镜头用俯拍,把药膏盛放的碗,镜头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