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八十八章 辽宁,则天下宁

第九百八十八章 辽宁,则天下宁(4/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东布政司衙门无法建立,承诺的给田无法兑现,不好大规模迁民,现在可以了。”  

说过的话要算话,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不兑现,不等同于放屁?  

虽然这份承诺在万历十九年才随着布政司衙门设立彻底兑现,但大明人是这样的,只要你皇帝说话算话,晚一点,大明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高呼万岁。  

大明人更不怕什么水泡子、塔头之类的玩意儿,吃苦耐劳、勤奋才是大明人的根本底色,这些东西,可以克服,而且朝廷提供了足够的器械、牲畜,帮助辽东垦荒。  

农垦局下辖的官营农场,光是牛就有五十万头,驴、骡更是超过了一百万头,这些牲畜为垦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辽东已经初步具备了大明迁民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比当年太祖、成祖皇帝迁民的时候,条件更好。  

戚继光注意到皇帝拿来的这份照准上,有粮长的签字画押,代表着辽东布政司已经有了完善的行政,深入到了乡野的粮长,这是编民齐户的先决条件。  

张居正、戚继光又跟皇帝聊了许久,才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戚继光要写《万历辽东迁民疏》,张居正要写《住坐工匠吏举疏》,大将军和元辅的奏疏,是影响大明基本格局的奏疏。  

张居正在回到文渊阁之前,先去了王国光的家中,在跟大医官交流之后,张居正见到了躺在躺椅上晒太阳的王国光。  

王国光蜷缩在躺椅上,身形有些瘦弱,身上盖着一个薄毯,他呆呆的望着院落里如伞盖一样的粗壮朴树,他有些忘记了,这朴树是何时栽下。  

他记得是嘉靖二十三年自己在中了进士后,栽种的金榜题名树,但记忆变得模糊,好像本来就有。  

不过无关紧要的小事,随着逐渐老迈,王国光的记忆越来越混淆了起来,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疏庵,我是白圭。”张居正走了过去,坐在了王国光面前,低声说道。  

王国光闻言,转过头来,仔细打量了下张居正才说道:“白圭啊,你回来了?我就跟你说,不要上疏,不要上疏,看看是不是触怒了圣上?三年了,你都去了哪些地方?”  

“你怎么如此老迈?”  

王国光看清楚了张居正的模样,有些惊讶,意气风发的美男子,如何变成了两鬓斑白的模样。  

张居正脸上仍然带着笑意,大医官说,王国光忘记了好多事儿,记忆停留在了嘉靖三十六年前后,张居正在嘉靖三十一年和王国光相识,那年,王国光回京任兵部车驾司主事。  

算算时间,二人的友谊已经有了四十年之久。  

“现在是万历十九年,已经四十年了,我当然老了。”张居正开始絮叨这些年发生了的所有事,严嵩、徐阶、高拱,皇帝从道爷变成了君上等等,张居正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哦哦,这样,你看我,老是忘,人老了,不中用了,不中用了。”王国光随着张居正的讲述,他记起来一些事儿,又忘掉了一些事儿。  

“天变,对天变!”王国光忽然坐了起来,面色焦虑的说道:“天变如何?”  

他虽然糊涂了,但天变两个字,总是时不时的出现,弄得他分外焦虑,他清楚的记得什么是天变,大明正在经受着怎样的考验,甚至清楚的记得大明应对天变做出的种种政策。  

“今天我来,就是跟你说天变的事儿,辽东最起码可以再迁徙五百万丁口,足够应对天变了。”张居正把辽东田土数、粮食产量等等,都告诉了王国光。  

“辽东抚顺关内一地,居然有山东一半的粮食,而整个辽东,算上吉林、黑龙江等地,开垦出来,居然等同于一个南衙,好好好,极好,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王国光听闻之后,精神头立刻好了许多,坐了起来,和张居正聊了足足半个时辰。  

“你贵为元辅,日理万机,我就不留你了,我一把老骨头,没什么好看的,去忙吧。”王国光倒是想多聊会儿,但他知道张居正很忙,没有耽误张居正的时间。  

几个大医官感到十分惊奇,连连感慨生命的神奇,因为张居正离开后,王国光居然变得不再那么糊涂,有了许多的心气儿,还看起了杂报。  

人活一口气,显然天变的困境变得不那么艰难,让王国光那口气,又增加了几分。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