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辽宁,则天下宁(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的。
可是万历之后呢,大明朝这日子过不过了?大明难道要向着暴力完全失控滑落不成?还是如同陛下从未公布的第四卷一样,直接消灭帝制?
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界限之前,消灭帝制绝非一个好的选择,陛下写完第四卷,都不肯公布,陛下也知道完全不是时候。
戚继光的不认同,是为了长治久安考虑,戚继光本人和皇帝关系非常好,戚继光也是皇帝的武道老师,也是帝师,但下一任的总兵是李如松,李如松和皇帝关系就没有这么亲密了。
戚继光现在答应,下一任总兵李如松,怕是只能,自刎归天。
张居正听到了皇帝说计穷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他其实也没办法。
当匠人两个字出现的时候,张居正眼前一亮,而后越来越亮,他猛的站了起来,焦急的在御书房内走了三圈,才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臣失态了。”
“陛下,通了,一切都通了!”
“先生坐坐坐。”朱翊钧示意张居正先坐下,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态度,孔夫子说要三思而后行,显然张居正才经过了一思,现在他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
而且这个时候的张居正看起来有些激动,在情绪激动时候坐下的决策,很容易犯下重大错误。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汉武帝打赢匈奴,彻底奠定了中原王朝的根本基业,不是靠的愤怒,而是长远的谋划。
朱翊钧能主持万历维新,不是靠着满腔激情,也不是靠自己,而是大明国朝万万百姓的齐心协力,万夫一力,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张居正坐定后,思索了足足一刻钟,又喝了一盏茶,才开口说道:“陛下,没有哪个进士,金榜题名时,就想着自己要做个贪官污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为的是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
“但很多时候,到了地方履职,就不得不和光同尘,不得不同流合污,时日一久,权力、美色、金钱的异化之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奸臣佞臣,满肚子的算计。”
“这也是为何翰林院翰林直入内阁参与机密的原因,因为不去地方的翰林,不会被这些彻底异化,但只修书的翰林,又太缺乏地方主政经验,很多事只能凭空想象了。”
“现在,官厂匠人,可以成为重要倚靠了,戚帅所言,打通了吏举法的最后一步,吏员出身。”
张居正足足讲了一刻钟,才把自己的想法讲完,戚继光在一旁听了许久,有些愣神,他提出匠人这两个字,完全是为了君上分忧,别无他念,但张居正却立刻从京师想到了地方,从匠人二字想到了吏举法。
住坐工匠出身考取吏员,吏举法入大学堂进修获得官身,进而获得了完整的晋升通道。
这一点是戚继光完全没想到的。
果然,吏部尚书一定要擅长吏治!
就像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真的很擅长礼法一样,时至今日,大明很多事,都要引用当年万士和的话去解决。
如果地方也有了官厂,这些官厂的工匠培养出了足够的书吏,而匠人子嗣们也能够充任衙役,不用多,只要能有一少半,那么履任地方的朝廷命官,就不用倚靠地方士绅培养的书吏、衙役了。
而匠人,最是守规矩,戚继光最喜欢的兵源就是匠人、矿工,因为不把官厂法例当回事儿的匠人,一定会出生产事故,很多法例条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考成法是万历维新的基石之一,维新不治吏,百事不成,而自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吏举法,将会为大明日后继续维新,提供足够强劲的动力。
“在丁亥学制没有完成之前,官厂匠人成为书吏,将会成为大明吏举法的基石之一。”张居正讲完了自己的构想,表明了官厂成为地方衙门六房书吏不是吏举法的终点,仍有后续,那就是丁亥学制大成后,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
如果丁亥学制可以完成,那么士绅阶级的根基彻底动摇,丁亥学制后,大明将完成彻底的蜕变,代表着权力的进一步下探,当然距离万民全面参政、议政还很远。
丁亥学制绝不代表着地方士绅会彻底消亡,这些士绅在地方仍然拥有着莫大影响力,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阶级之下的万民,生杀予夺了,陈大壮的父亲为兖州孔府的狗披麻戴孝、送殡之事,不会再发生。
“先生、戚帅,有件事,辽东农耕局奏闻,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山东的二分之一,和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相近了。”朱翊钧说起了一件事儿,需要元辅和大将军知晓的大事。
大明朝廷远远低估了辽东农业的潜力,万历维新之前,辽东汉人不过二百万余,完全没有资格作为布政司,所以只能做依附于山东的辽东都司。
随着万历二年开始的辽东屯耕,闯关东成为了一次人口大迁徙,自万历二年到万历十八年末,流徙到辽东的汉人超过了四百万丁口。
而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正式超过了江西,成为了大明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
万历九年鱼鳞册订正,顺天府的田亩为六万八千七百二十顷一十三亩五分,687万亩田,分为了上田、次田、下田,而顺天府一亩地的产量大约为一石三斗六斛,顺天府一年的粮食产量为934万石。
如果以顺天府的粮食产量为一单位,那么江西的粮食产量为顺天府
可是万历之后呢,大明朝这日子过不过了?大明难道要向着暴力完全失控滑落不成?还是如同陛下从未公布的第四卷一样,直接消灭帝制?
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界限之前,消灭帝制绝非一个好的选择,陛下写完第四卷,都不肯公布,陛下也知道完全不是时候。
戚继光的不认同,是为了长治久安考虑,戚继光本人和皇帝关系非常好,戚继光也是皇帝的武道老师,也是帝师,但下一任的总兵是李如松,李如松和皇帝关系就没有这么亲密了。
戚继光现在答应,下一任总兵李如松,怕是只能,自刎归天。
张居正听到了皇帝说计穷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他其实也没办法。
当匠人两个字出现的时候,张居正眼前一亮,而后越来越亮,他猛的站了起来,焦急的在御书房内走了三圈,才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臣失态了。”
“陛下,通了,一切都通了!”
“先生坐坐坐。”朱翊钧示意张居正先坐下,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态度,孔夫子说要三思而后行,显然张居正才经过了一思,现在他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
而且这个时候的张居正看起来有些激动,在情绪激动时候坐下的决策,很容易犯下重大错误。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汉武帝打赢匈奴,彻底奠定了中原王朝的根本基业,不是靠的愤怒,而是长远的谋划。
朱翊钧能主持万历维新,不是靠着满腔激情,也不是靠自己,而是大明国朝万万百姓的齐心协力,万夫一力,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张居正坐定后,思索了足足一刻钟,又喝了一盏茶,才开口说道:“陛下,没有哪个进士,金榜题名时,就想着自己要做个贪官污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为的是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
“但很多时候,到了地方履职,就不得不和光同尘,不得不同流合污,时日一久,权力、美色、金钱的异化之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奸臣佞臣,满肚子的算计。”
“这也是为何翰林院翰林直入内阁参与机密的原因,因为不去地方的翰林,不会被这些彻底异化,但只修书的翰林,又太缺乏地方主政经验,很多事只能凭空想象了。”
“现在,官厂匠人,可以成为重要倚靠了,戚帅所言,打通了吏举法的最后一步,吏员出身。”
张居正足足讲了一刻钟,才把自己的想法讲完,戚继光在一旁听了许久,有些愣神,他提出匠人这两个字,完全是为了君上分忧,别无他念,但张居正却立刻从京师想到了地方,从匠人二字想到了吏举法。
住坐工匠出身考取吏员,吏举法入大学堂进修获得官身,进而获得了完整的晋升通道。
这一点是戚继光完全没想到的。
果然,吏部尚书一定要擅长吏治!
就像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真的很擅长礼法一样,时至今日,大明很多事,都要引用当年万士和的话去解决。
如果地方也有了官厂,这些官厂的工匠培养出了足够的书吏,而匠人子嗣们也能够充任衙役,不用多,只要能有一少半,那么履任地方的朝廷命官,就不用倚靠地方士绅培养的书吏、衙役了。
而匠人,最是守规矩,戚继光最喜欢的兵源就是匠人、矿工,因为不把官厂法例当回事儿的匠人,一定会出生产事故,很多法例条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考成法是万历维新的基石之一,维新不治吏,百事不成,而自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吏举法,将会为大明日后继续维新,提供足够强劲的动力。
“在丁亥学制没有完成之前,官厂匠人成为书吏,将会成为大明吏举法的基石之一。”张居正讲完了自己的构想,表明了官厂成为地方衙门六房书吏不是吏举法的终点,仍有后续,那就是丁亥学制大成后,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
如果丁亥学制可以完成,那么士绅阶级的根基彻底动摇,丁亥学制后,大明将完成彻底的蜕变,代表着权力的进一步下探,当然距离万民全面参政、议政还很远。
丁亥学制绝不代表着地方士绅会彻底消亡,这些士绅在地方仍然拥有着莫大影响力,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阶级之下的万民,生杀予夺了,陈大壮的父亲为兖州孔府的狗披麻戴孝、送殡之事,不会再发生。
“先生、戚帅,有件事,辽东农耕局奏闻,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山东的二分之一,和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相近了。”朱翊钧说起了一件事儿,需要元辅和大将军知晓的大事。
大明朝廷远远低估了辽东农业的潜力,万历维新之前,辽东汉人不过二百万余,完全没有资格作为布政司,所以只能做依附于山东的辽东都司。
随着万历二年开始的辽东屯耕,闯关东成为了一次人口大迁徙,自万历二年到万历十八年末,流徙到辽东的汉人超过了四百万丁口。
而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正式超过了江西,成为了大明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
万历九年鱼鳞册订正,顺天府的田亩为六万八千七百二十顷一十三亩五分,687万亩田,分为了上田、次田、下田,而顺天府一亩地的产量大约为一石三斗六斛,顺天府一年的粮食产量为934万石。
如果以顺天府的粮食产量为一单位,那么江西的粮食产量为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