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530章 我们的工作,是对人民有益的

第530章 我们的工作,是对人民有益的(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  

哪怕是从1979年科学技术奖开始颁奖算起,常浩南也绝对是单次评奖中的最大赢家。  

或者…  

其实应该把“单次评奖”这个限制条件也去掉。  

三个项目,全是第一完成人。  

一般情况下,能参与这种级别评奖的项目,一個人一辈子能主持一两个就不错了。  

而且,就算你还有精力主持第三个,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也已经开宗立派了。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主要完成人的名额让给亲传弟子。  

从一碗水端平的角度,评选委员会通常也会倾向于把奖发给新面孔。  

结果谁能想到,有逆天之人在二十多岁就整了个这么个逆天大活。  

要知道,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都评选一次。  

这三个项目都堆到1997年度拿奖,显然说明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同时进行,还都是主持项目…  

对此,众人只能表示——  

求求你做个人吧…  

相比之下,最开始那两个第二完成人的位置反倒没那么夸张了。  

毕竟对于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影响航空安全的恶劣气候条件预测与防范”这个项目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常浩南在歼8C项目中的地位。  

而差分进化算法更是能跟电网优化那个项目无缝对接。  

看上去就像是常浩南在做这三个大项目的同时,顺便就对另外两个项目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加上这货人脉通天,是谁都得给三分薄面,给放到完成人里的第二位也算是正常…  

另外就是,大家现在总算是理解,为什么前面那个差分进化算法的成果,会被报到科技进步奖的行列里面了。  

因为人家做过更适合申报自然科学奖的项目…  

搁到正常剧本里面,常浩南这时候在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应该已经往超级大学阀的角度走了。  

但他这个形象,又让人实在跟学阀联系不太起来。  

实际上,别说台下,就算是台上的常浩南自己也有点懵了。  

在这两天的准备过程中,他倒是也做过能同时拿两个奖的梦。  

但从来没当过真,只是随便想想。  

结果,现实却比他随便想的内容更夸张…  

常浩南带着有些懵懂的表情,接过了两个奖杯和奖状,以至于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和台下展示。  

当然,他今晚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主角,已经不太需要做这种多余的动作了。  

紧接着就是获奖感言…  

按照刚才刘振响的经验,特等奖获得者的感言不限时间。  

但该说的刚刚都已经说了…  

常浩南只好转动因为巨大的惊喜而有些晕晕乎乎的脑子,飞速组织语言。  

这三个项目虽然都是公开可查的内容,但恶劣气候条件预测那个如果展开来讲,肯定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跟华夏与欧盟合作的内容。  

这部分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就连常浩南自己也有些拿不准。  

相比起来,反而是防洪套件更有话题度和故事性。  

“再一次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我所主持项目的肯定,这不仅仅是我个人,也是所有参与项目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我来说,也很有幸能以一个科研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当中…”  

“我们在面对天灾时的表现,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以血肉之躯面对洪水的一线同志们…”  

“我在收取全国各地对于‘息壤’设备使用反馈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类似的故事,在浔阳,有一位姓王的团长,带领全团连以上指挥员在洪水中坚持了两天两夜,在江陵,有年轻的战士在一天时间里十几次抱着沙袋潜到水下去封堵缺口…”  

“这些报告里面的文字,让我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是对人民有益的…”  

相比于之前那段以排比手法表达感谢的获奖感言,这一段因为不限时间,所以内容要丰富的多。  

刚开始的时候,常浩南确实还是抱着拖延一些时间,讲完之后赶紧下台的想法。  

不过当他真正开始讲那些从各地抗洪抢险报告中看到的事件时,情绪却逐渐到位了。  

于是,这一讲,就是将近15分钟。  

作为这样一次颁奖典礼的感言来说,确实是长的有些离谱。  

只不过,从场下的听众,场上的主持人,甚至后台的现场工作人员,都没人表达出什么不耐烦。  

虽然常浩南的调子起的很高,但空话套话和真情流露,还是不难分清的。  

“最后,谢谢大家,也祝愿所有科研战线的同志们,能把自己的成果融入到祖国的大地、海洋和天空之中!”  

常浩南话音落下,现场的掌声响起。  

经久不息。  

实际上,他只完成了一项获奖感言。  

有意把航空气象预测的成果给略了过去。  

不过,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注意这些了。  

单从技术上看,‘息壤’防洪套件,似乎没有特别惊天动地的突破。  

这样一个专利能拿到十几年没发过的技术发明特等奖,原本是不太容易服众的。  

就算慑于特等奖的评选规则没人敢表现出来,但心里的想法总归会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