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86章 歼7,超进化

第186章 歼7,超进化(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工业必定是要发展的,但常浩南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只能依托像是精工计划这样的途径,让尖端项目的技术成果更快扩散出去。  

至于具体是谁能吃到这波技术红利,那就只有看各自的努力和造化了。  

毕竟,一个工厂的命运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奋斗…  

常浩南和卢育英一路聊着关于这辆车、关于蓉城、关于航空工业的各种事情,总算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611所。  

“现在负责十号工程的同志们都在132厂跟进01号原型机的总装,所里面稍微冷清了一点,不过我们歼7F项目组都在,也给小常同志你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接风仪式。”  

或许是担心被拒绝,因此后者紧接着又继续说道:  

“除了我们611所和132厂之外,还有参与项目的其它兄弟单位,尤其从筑城那边几个厂所过来的同志们,都是特地赶过来的。”  

“我也很想见见筑城的同志们,他们很不容易。”  

常浩南微微点了点头:  

“不过我还是想先去一趟住处,把随身带的行李收拾好。”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看的话,那么筑城似乎并不比蓉城偏僻多少,但由于历史、地形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前者的经济水平要差上不少,同为三线建设产物的648所和贵飞(130云马厂和162双阳厂合并而来)相比兄弟单位来说,发展自然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目前只能靠着歼教7这一个型号维持着生产线和研发能力不至于断掉。  

因此在当初卢育英提出那个面向出口的歼7改进型计划时,筑城方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加入。  

考虑到132厂未来的大部分产能恐怕都会放在生产歼10上面,贵飞厂很有机会获得后续歼7新改型的生产任务,而648所也可以借着这个项目锻炼一下团队。  

在这个军工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只有想办法活下来,才有可能坚持到看见曙光的那天。  

“没问题,我这就带伱去,条件绝对不比601那边差。”  

卢育英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然后示意司机朝着旁边的一条小路开去。  

晚宴就在611的招待所里面举办。  

规模不大,至少比不上那次霹雳11成功试射之后。  

毕竟那次属于庆功性质。  

毫不意外地,在宴会开始之后没多长时间,卢育英把常浩南介绍给所有人认识之后,现场的话题就逐渐转向了飞机设计上。  

“常同志,我们昨天已经看到刚刚从盛京运过来的涡喷14B发动机了,你能和我们讲一下在进气道匹配上,它和老型号有什么区别么?”  

开口的是一名来自黎阳厂的工程师。  

之前在624所做高空台测试的时候,他还和常浩南有过一面之缘。  

作为歼7F研发的参与者和出资人之一,黎阳方面最初自然是希望能将自家的涡喷13FII发动机作为动力。  

但是亲眼见识过涡喷14地面测试之后,他们立即意识到,那是一种能让飞机性能实现飞跃的新型号。  

但认清现实归认清现实,不甘心多少还是有一点的。  

“主要还是在跨音速范围内,进气道的溢流阻力上面。”  

常浩南放下手中的杯子,向对方解释道: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最终定型的涡喷14发动机增压比达到了18.6,基本已经处在小于15的典型涡喷和大于20的典型涡扇发动机之间。”  

“由于涡喷14最初确定的主要装机对象是高空高速取向的歼8C,所以又用提高涡轮前温度和重新设计加力燃烧室的方式提高了喷流速度,以维持其两倍音速以上工况的性能,代价是在使用了大量新材料的情况下,寿命相比老型号几乎没有提高。”  

“但歼7F飞机的设计最高时速也只有大概2.1马赫左右,设想作战状态下,速度大多处在亚音速到跨音速区间,过高的喷流速度对于我们这个型号来说毫无意义,因此我特地要求606所在设计涡喷14B的时候,降低了涡轮前温度和喷流速度,换取更长的寿命、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油耗。”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来的进气道是我根据涡喷13F发动机的流量特性进行设计的,它对于涡喷14B来说太大了,进气道唇口捕获的空气流量甚至大于发动机所需的流量和放气量之和,唇口的正激波就会被推出来,使进气道长时间处在亚临界状态下工作,产生很大的溢流阻力。”  

“不知道我有没有讲明白?”  

他的解释言简意赅,三两句话就说明白了歼7F下一步需要优化的部分。  

实际上,这项工作611所也不是不能单独完成,但就需要一点点摸索合适的进发匹配甜点,远不如同时了解飞机和发动机进气特性的常浩南效率高。  

毕竟还要赶首飞节点呢。  

刚刚提问的那名工程师本来也不是想难为常浩南,所以也干脆地点点头,然后举起杯子向常浩南示意了一下。  

“这样的话,常同志…”  

另外一名611所的年轻工程师开口了。  

“叫我常工就可以了。”  

在大概同辈的人之间,常浩南还是更习惯于这个称呼。  

“好吧,那常工,既然旧进气道和发动机无法匹配的关键在于进气流量太大,是不是可以直接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