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他们是母子我们也是(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攀诬国家亲王,离间天家骨肉亲情…”
说到这里,太皇太后看着向太后,道:“不如这样,太后和老身,都选派一位内臣,去到大理寺中监督,以防有司攀诬?”
向太后自然知道,太皇太后嘴里的‘赵世居逆案有人攀诬国家亲王’指的是什么?
就是赵世居一案中被凌迟的医官刘育。
此人,曾在扬王府上当过差。
故此,先帝曾借题发挥,敲打过扬王,逼得扬王上书自请出宫。
向太后记得很清楚的。
彼时,她的丈夫非常高兴,曾对她说过:吾之忧患,从此消弭!
于是,扬王自请出宫就第的第七天,赵世居案就宣告结案。
然而…
扬王却依然留在宫中!
因为,现在的这位太皇太后介入了,将扬王强留宫中!
所以啊…
向太后颔首道:“娘娘所言甚是!”
总不能,真的闹出两宫纷争,甚至是天家骨肉相残的丑事吧?
那样的话,天下人该怎么看大宋?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若是连孝都丢了,那赵家岂不是连司马家都不如?
这也是先帝无法强令扬王出宫的缘故。
更是她不能与庆寿宫撕破脸皮的原因。
家丑不可外扬!
当然,若真的威胁到了她和她的孩子的安危。
向太后也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出了庆寿宫,回到保慈宫,向太后就领着赵煦,到了她的内寝,然后坐到塌上。
“六哥…”她握着赵煦的手,轻轻的抽噎起来。
“母后怎么了?”赵煦两只手都握着向太后的手,关切的问道:“怎又哭了?”
“母后不哭…儿臣在…儿臣会保护母后的!”
向太后听着赵煦的话,也看着这个孩子认真的模样。
心中的郁结和委屈,一下子就消散了许多。
她看着赵煦懂事乖巧孝顺的样子,轻轻抚摸着赵煦头上的帽子,道:“母后只是思念先帝了…”
这自然是一句谎言!
她和先帝,其实没什么感情,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是陌生人。
尤其是元丰以后,先帝留宿长秋的日子加起来,十个指头都数得清。
她也知趣,所以很少出来,一直在长秋宫中吃斋念佛,就连节庆也只是露个面,就继续回去念她的经,祈她的福去了。
但她也只能托词于此了。
因为她是个体面人。
不想让这个孩子知道太多,上一代人的龃龉。
赵煦对向太后的性子,也算了解了。
所以,赵煦知道,只要不把向太后逼到墙脚——譬如元丰八年那样的局面。
也如上上辈子,赵煦驾崩后,章惇等人意图拥立赵煦的胞弟赵似。
不然,向太后是不愿也不想与人斗的。
她性子如此,不到万不得已,总是会选择退让。
就如熙宁、元丰十九年间,退居长秋椒房殿,坐看着那一个个美人在宫中争奇斗艳,勾心斗角。
所以啊…
赵煦打算逼她一把,至少也先埋下一颗钉子。
于是,他睁着自己那双清澈的眼眸,用着真诚的眼神,看着向太后,问道:“母后,方在太母处,儿臣听太母提及,当年世居逆案,曾有人妄图攀诬国家亲王…”
“那人是谁?被攀诬者又是?”
向太后没有想到赵煦忽然问及此事,顿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当年的那些龌龊事。
扬王颢从熙宁到元丰再到先帝驾崩前后的那些行径,再次在她心中浮现。
而,这是向太后一直回避,也不愿回忆的事情。
因为…太不体面了!
可看着面前这个孩子的神色,向太后知道,有些事情她不说,这个孩子只要留心就会去查,而他若主动去查,就很容易被一些东西影响到。
于是,没办法,向太后只能是思虑片刻后,将一些当年的事情,与赵煦简单的说一下。
当然,她说的东西,都是美化过了的。
在她口中,先帝是孝子,也是贤兄。
先帝与两位亲王,更是兄友弟恭的典范。
亲王们一再上书,自请出宫,但先帝一再挽留。
这个时候就有小人趁机攀诬,不断离间天家骨肉。
尤其是赵世居一案,因为牵扯到曾经与扬王有过联系的医官刘育,就被小人拿来做文章。
赵煦听着,只是在心中冷笑,但嘴上却道:“原来如此…”
“两位王叔,也确实是国家贤王啊!”
“尤其是扬王叔!自儿臣即位以来,儿臣屡次想请扬王叔入宫,但扬王叔却一再婉拒…”
“可见扬王叔果是贤王!”
向太后听着,低下头去。
她心里面明白,什么扬王‘一再婉拒’?
分明就是庆寿宫,为了保护自家的宝贝儿子,不叫他在君前晃悠,以免误了性命,于是强令扬王不得随意入宫。
那些扬王的推辞和婉拒奏疏,都是太皇太后叫人代笔的。
不然,以扬王那打蛇随棍上的无赖嘴脸,别说是六哥下诏请他入宫了。
他只要找到机会,就会往宫中来,甚至深入大内宫闱。
想到这里,向太后就握紧了拳头。
“是了…”
“吾也不可不防!”
“亲贤宅那边,吾也得派人去盯着才是!”
亲贤宅如今,只有庆寿宫委派的剩军看守。
看上
说到这里,太皇太后看着向太后,道:“不如这样,太后和老身,都选派一位内臣,去到大理寺中监督,以防有司攀诬?”
向太后自然知道,太皇太后嘴里的‘赵世居逆案有人攀诬国家亲王’指的是什么?
就是赵世居一案中被凌迟的医官刘育。
此人,曾在扬王府上当过差。
故此,先帝曾借题发挥,敲打过扬王,逼得扬王上书自请出宫。
向太后记得很清楚的。
彼时,她的丈夫非常高兴,曾对她说过:吾之忧患,从此消弭!
于是,扬王自请出宫就第的第七天,赵世居案就宣告结案。
然而…
扬王却依然留在宫中!
因为,现在的这位太皇太后介入了,将扬王强留宫中!
所以啊…
向太后颔首道:“娘娘所言甚是!”
总不能,真的闹出两宫纷争,甚至是天家骨肉相残的丑事吧?
那样的话,天下人该怎么看大宋?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若是连孝都丢了,那赵家岂不是连司马家都不如?
这也是先帝无法强令扬王出宫的缘故。
更是她不能与庆寿宫撕破脸皮的原因。
家丑不可外扬!
当然,若真的威胁到了她和她的孩子的安危。
向太后也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出了庆寿宫,回到保慈宫,向太后就领着赵煦,到了她的内寝,然后坐到塌上。
“六哥…”她握着赵煦的手,轻轻的抽噎起来。
“母后怎么了?”赵煦两只手都握着向太后的手,关切的问道:“怎又哭了?”
“母后不哭…儿臣在…儿臣会保护母后的!”
向太后听着赵煦的话,也看着这个孩子认真的模样。
心中的郁结和委屈,一下子就消散了许多。
她看着赵煦懂事乖巧孝顺的样子,轻轻抚摸着赵煦头上的帽子,道:“母后只是思念先帝了…”
这自然是一句谎言!
她和先帝,其实没什么感情,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是陌生人。
尤其是元丰以后,先帝留宿长秋的日子加起来,十个指头都数得清。
她也知趣,所以很少出来,一直在长秋宫中吃斋念佛,就连节庆也只是露个面,就继续回去念她的经,祈她的福去了。
但她也只能托词于此了。
因为她是个体面人。
不想让这个孩子知道太多,上一代人的龃龉。
赵煦对向太后的性子,也算了解了。
所以,赵煦知道,只要不把向太后逼到墙脚——譬如元丰八年那样的局面。
也如上上辈子,赵煦驾崩后,章惇等人意图拥立赵煦的胞弟赵似。
不然,向太后是不愿也不想与人斗的。
她性子如此,不到万不得已,总是会选择退让。
就如熙宁、元丰十九年间,退居长秋椒房殿,坐看着那一个个美人在宫中争奇斗艳,勾心斗角。
所以啊…
赵煦打算逼她一把,至少也先埋下一颗钉子。
于是,他睁着自己那双清澈的眼眸,用着真诚的眼神,看着向太后,问道:“母后,方在太母处,儿臣听太母提及,当年世居逆案,曾有人妄图攀诬国家亲王…”
“那人是谁?被攀诬者又是?”
向太后没有想到赵煦忽然问及此事,顿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当年的那些龌龊事。
扬王颢从熙宁到元丰再到先帝驾崩前后的那些行径,再次在她心中浮现。
而,这是向太后一直回避,也不愿回忆的事情。
因为…太不体面了!
可看着面前这个孩子的神色,向太后知道,有些事情她不说,这个孩子只要留心就会去查,而他若主动去查,就很容易被一些东西影响到。
于是,没办法,向太后只能是思虑片刻后,将一些当年的事情,与赵煦简单的说一下。
当然,她说的东西,都是美化过了的。
在她口中,先帝是孝子,也是贤兄。
先帝与两位亲王,更是兄友弟恭的典范。
亲王们一再上书,自请出宫,但先帝一再挽留。
这个时候就有小人趁机攀诬,不断离间天家骨肉。
尤其是赵世居一案,因为牵扯到曾经与扬王有过联系的医官刘育,就被小人拿来做文章。
赵煦听着,只是在心中冷笑,但嘴上却道:“原来如此…”
“两位王叔,也确实是国家贤王啊!”
“尤其是扬王叔!自儿臣即位以来,儿臣屡次想请扬王叔入宫,但扬王叔却一再婉拒…”
“可见扬王叔果是贤王!”
向太后听着,低下头去。
她心里面明白,什么扬王‘一再婉拒’?
分明就是庆寿宫,为了保护自家的宝贝儿子,不叫他在君前晃悠,以免误了性命,于是强令扬王不得随意入宫。
那些扬王的推辞和婉拒奏疏,都是太皇太后叫人代笔的。
不然,以扬王那打蛇随棍上的无赖嘴脸,别说是六哥下诏请他入宫了。
他只要找到机会,就会往宫中来,甚至深入大内宫闱。
想到这里,向太后就握紧了拳头。
“是了…”
“吾也不可不防!”
“亲贤宅那边,吾也得派人去盯着才是!”
亲贤宅如今,只有庆寿宫委派的剩军看守。
看上